准确把握“传什么”
2025-08-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专家简介:韩延明,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原一级巡视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
●记者:沂蒙精神是持续发展、一脉相传的,其中蕴含的精神特质历久弥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16个字精准概括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如何理解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深刻意蕴?推动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究竟“传什么”?
回眸百年党史,既是一部创榛辟莽的前行奋斗史,也是一部光风霁月的精神传承史。沂蒙精神是齐鲁儿女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已成为一种流动的红色文化形态,闪耀着催人奋进的历史光辉和时代光芒。我们必须深入传承、阐发和弘扬沂蒙精神,并“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使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山东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省域命名的革命老区。沂蒙精神是战争年代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以沂蒙为中心区域的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经党中央批准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站位高远、思想深邃、情理交融,从实践层面上彰显了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层面上揭示了沂蒙精神的生成逻辑及其学理哲理,生动阐释和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是沂蒙精神的思想基点、精神原点和逻辑起点,饱含着丰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和实践力量,为新时代传承与阐扬沂蒙精神提供了依循。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彰显了战争年代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之间的深度交往关系与革命实践路径,映照了沂蒙精神的高尚品质和政治品格,使人们具象化地生动感知山东党政军民肝胆相照、共克时艰的历史画卷和鲜活实践。首先,“党群同心”是沂蒙精神的本源和根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建设理念,昭示着人民政党与人民群众的道义制高点。这种“党心为民、民心向党”的互通共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亲民、爱民、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担当。其次,“军民情深”是沂蒙精神的支点和血脉,铸就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钢铁长城,渗透着民意与军魂。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同频共振,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安危而赴汤蹈火、出生入死的勇敢牺牲精神和人民群众为拥军支前而毁家纾难、参军参战的无私奉献精神。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内在机理和生成逻辑,铸就了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生死的融合共生格局,构筑了融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所凝成的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由此把党的性质和宗旨通过实践形态而升华为价值形态。其中隐含着我们党贯穿百年的一条红线,即“加强党的建设”。其核心就是体现“党群干群水乳交融”的“党的生命线”。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个“启示作用”,正是筑牢我们党长期执政基础的红色密码。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实践层面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理论层面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既有历史的穿透力和实践的指导力,又有精神的感召力和理论的引领力,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沂蒙精神见证了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经受“血与火”严峻考验和“生与死”忘我境界的鱼水深情,从动因和成因上深度揭示了沂蒙精神的特质、“群众路线”的实质和“党的建设”的本质,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永恒时代课题,增强了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这一点,既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也是“沂蒙精神代代传”的主体内容。
沂蒙精神为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提供了原生态信息和原创性密码,充盈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政治灵魂和精神内核。那么,“沂蒙精神代代传”应该“传”哪些重要内容呢?
概言之,我们要“传”的沂蒙精神应是其基因本色和精神本体,理应紧扣沂蒙精神的本真意蕴和最初原点,透视沂蒙精神独具的价值取向和生成渊源,拥抱从那历史深处穿透而来的信念之火和精神之光,强基固本、培元铸魂。主要“传”的,一是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二是矢志不移坚守理想信念,三是竭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四是发扬纪律严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五是传承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制胜法宝,六是弘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和革命英烈的崇高风范。推进“沂蒙精神代代传”,就要深入挖掘和汲取其中的丰富滋养,推动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因篇幅所限,概要性地综述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传”的是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始终不渝拥护党的领导,擦亮对党忠诚的政治底色,凸显在党领导下救亡图存、改天换地的政治面貌和精神风貌。追溯山东革命发展史,以沂蒙为中心区域的山东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逐步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独撑起领导人民抗战的大局,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积极建设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而且认真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理论创新和红色基因,其中饱含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对山东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多次指示和战略思想。特别是1942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委派刘少奇亲赴山东检查指导工作,统一党政军思想认识,健全中共山东分局,进一步强化了党的全面领导,进而构成了山东革命根据地后来“北上南下东进西拓”的枢纽格局和战略布局。党的坚强领导,既是山东根据地(解放区)生成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熔铸了沂蒙精神,党是沂蒙精神的培育者、引领者、主导者和缔造者。
其二,“传”的是矢志不渝坚守理想信念。沂蒙精神不仅蕴含着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而且富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和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山东党员数由1936年的2000多名发展到1945年的20多万名。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名党员战士叫孙景隆,山东烟台市莱阳人,是解放济南战役中第一位“登城插旗手”。当济南战役进入决战时,他奉命将一面旗帜插上城头制高点,但当他冒着枪林弹雨到达指定位置时,不幸中弹。从昏迷中醒来时,他用尽全力从胸前口袋里掏出一个染有血迹、带着弹孔的小布包,声音微弱地说:指导员,这是我的党费。指导员彭超打开布包,发现里面放着18张面值一角的山东解放区北海币(渤海版)。当时,每个战士每月发一角钱的生活津贴。孙景隆参军18个月攒了18角钱,在生命垂危时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被称为“染血的党费”。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啊!
其三,“传”的是竭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和最强大的底气。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恒心和执政理念。沂蒙精神贯穿着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优良革命传统,谱写了一部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带领人民群众谋解放、谋进步、谋发展、谋福祉的壮丽史诗,绘就了一幅幅爱民、护民、富民的生动画卷:在斗争上为人民勇牺牲;在政治上为人民谋当家;在经济上为人民增福祉;在文化上为人民求进步。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为保护人民群众而英勇牺牲,可歌可泣。时至今日,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村民8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一个代代相传的红色习俗,就是每年大年初一,每家每户都端着饺子走出家门,到村头抗日战斗纪念碑前,以第一碗饺子祭奠24位革命烈士。这是缅怀,更是感恩。事情的原委是:1944年除夕这天凌晨,日伪军500余人来到朱村这个抗战堡垒村进行疯狂“扫荡”。八路军滨海军区4团3营8连听到枪声后,马上集合部队向朱村赶去。8连指战员与日伪军激战6个多小时,24名战士壮烈牺牲,而600余名村民则无一伤亡。此后,每逢佳节思亲人,首碗饺子祭英魂。回首历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抑或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沂蒙精神的必然生成逻辑,也是沂蒙精神的深厚群众基础。
其四,“传”的是革命英烈的精神风范。“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沂蒙精神诞生于血火岁月,蕴涵着丰厚的英雄气概、英雄事迹、英雄精神和英雄文化。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标识。山东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革命先烈、英模人物与时代先锋,是齐鲁大地标注奋斗历史的精神坐标和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中营造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浓厚氛围,学习英烈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顽强斗志,赤诚为民、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唱响新时代的英雄礼赞。要驰而不息地传承英雄精神、弘扬英雄文化、开展英雄教育,守护精神家园,争做时代先锋。
总之,我们要通过沂蒙精神之“传”,推动沂蒙精神不断“向心里走”“往实里走”,并切实将其转化为赋能亿万齐鲁儿女“走在前、挑大梁”的内生动力,汇聚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磅礴奋进力量!
回眸百年党史,既是一部创榛辟莽的前行奋斗史,也是一部光风霁月的精神传承史。沂蒙精神是齐鲁儿女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写照,已成为一种流动的红色文化形态,闪耀着催人奋进的历史光辉和时代光芒。我们必须深入传承、阐发和弘扬沂蒙精神,并“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使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山东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省域命名的革命老区。沂蒙精神是战争年代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以沂蒙为中心区域的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经党中央批准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站位高远、思想深邃、情理交融,从实践层面上彰显了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层面上揭示了沂蒙精神的生成逻辑及其学理哲理,生动阐释和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是沂蒙精神的思想基点、精神原点和逻辑起点,饱含着丰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和实践力量,为新时代传承与阐扬沂蒙精神提供了依循。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彰显了战争年代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之间的深度交往关系与革命实践路径,映照了沂蒙精神的高尚品质和政治品格,使人们具象化地生动感知山东党政军民肝胆相照、共克时艰的历史画卷和鲜活实践。首先,“党群同心”是沂蒙精神的本源和根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建设理念,昭示着人民政党与人民群众的道义制高点。这种“党心为民、民心向党”的互通共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亲民、爱民、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担当。其次,“军民情深”是沂蒙精神的支点和血脉,铸就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钢铁长城,渗透着民意与军魂。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同频共振,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安危而赴汤蹈火、出生入死的勇敢牺牲精神和人民群众为拥军支前而毁家纾难、参军参战的无私奉献精神。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内在机理和生成逻辑,铸就了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生死的融合共生格局,构筑了融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所凝成的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由此把党的性质和宗旨通过实践形态而升华为价值形态。其中隐含着我们党贯穿百年的一条红线,即“加强党的建设”。其核心就是体现“党群干群水乳交融”的“党的生命线”。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个“启示作用”,正是筑牢我们党长期执政基础的红色密码。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实践层面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理论层面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既有历史的穿透力和实践的指导力,又有精神的感召力和理论的引领力,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沂蒙精神见证了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经受“血与火”严峻考验和“生与死”忘我境界的鱼水深情,从动因和成因上深度揭示了沂蒙精神的特质、“群众路线”的实质和“党的建设”的本质,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永恒时代课题,增强了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这一点,既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也是“沂蒙精神代代传”的主体内容。
沂蒙精神为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提供了原生态信息和原创性密码,充盈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政治灵魂和精神内核。那么,“沂蒙精神代代传”应该“传”哪些重要内容呢?
概言之,我们要“传”的沂蒙精神应是其基因本色和精神本体,理应紧扣沂蒙精神的本真意蕴和最初原点,透视沂蒙精神独具的价值取向和生成渊源,拥抱从那历史深处穿透而来的信念之火和精神之光,强基固本、培元铸魂。主要“传”的,一是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二是矢志不移坚守理想信念,三是竭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四是发扬纪律严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五是传承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制胜法宝,六是弘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和革命英烈的崇高风范。推进“沂蒙精神代代传”,就要深入挖掘和汲取其中的丰富滋养,推动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因篇幅所限,概要性地综述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传”的是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始终不渝拥护党的领导,擦亮对党忠诚的政治底色,凸显在党领导下救亡图存、改天换地的政治面貌和精神风貌。追溯山东革命发展史,以沂蒙为中心区域的山东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逐步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独撑起领导人民抗战的大局,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积极建设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而且认真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理论创新和红色基因,其中饱含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对山东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多次指示和战略思想。特别是1942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委派刘少奇亲赴山东检查指导工作,统一党政军思想认识,健全中共山东分局,进一步强化了党的全面领导,进而构成了山东革命根据地后来“北上南下东进西拓”的枢纽格局和战略布局。党的坚强领导,既是山东根据地(解放区)生成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熔铸了沂蒙精神,党是沂蒙精神的培育者、引领者、主导者和缔造者。
其二,“传”的是矢志不渝坚守理想信念。沂蒙精神不仅蕴含着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而且富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和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山东党员数由1936年的2000多名发展到1945年的20多万名。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名党员战士叫孙景隆,山东烟台市莱阳人,是解放济南战役中第一位“登城插旗手”。当济南战役进入决战时,他奉命将一面旗帜插上城头制高点,但当他冒着枪林弹雨到达指定位置时,不幸中弹。从昏迷中醒来时,他用尽全力从胸前口袋里掏出一个染有血迹、带着弹孔的小布包,声音微弱地说:指导员,这是我的党费。指导员彭超打开布包,发现里面放着18张面值一角的山东解放区北海币(渤海版)。当时,每个战士每月发一角钱的生活津贴。孙景隆参军18个月攒了18角钱,在生命垂危时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被称为“染血的党费”。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啊!
其三,“传”的是竭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和最强大的底气。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恒心和执政理念。沂蒙精神贯穿着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优良革命传统,谱写了一部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带领人民群众谋解放、谋进步、谋发展、谋福祉的壮丽史诗,绘就了一幅幅爱民、护民、富民的生动画卷:在斗争上为人民勇牺牲;在政治上为人民谋当家;在经济上为人民增福祉;在文化上为人民求进步。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为保护人民群众而英勇牺牲,可歌可泣。时至今日,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村民8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一个代代相传的红色习俗,就是每年大年初一,每家每户都端着饺子走出家门,到村头抗日战斗纪念碑前,以第一碗饺子祭奠24位革命烈士。这是缅怀,更是感恩。事情的原委是:1944年除夕这天凌晨,日伪军500余人来到朱村这个抗战堡垒村进行疯狂“扫荡”。八路军滨海军区4团3营8连听到枪声后,马上集合部队向朱村赶去。8连指战员与日伪军激战6个多小时,24名战士壮烈牺牲,而600余名村民则无一伤亡。此后,每逢佳节思亲人,首碗饺子祭英魂。回首历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抑或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沂蒙精神的必然生成逻辑,也是沂蒙精神的深厚群众基础。
其四,“传”的是革命英烈的精神风范。“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沂蒙精神诞生于血火岁月,蕴涵着丰厚的英雄气概、英雄事迹、英雄精神和英雄文化。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标识。山东各个历史时期产生的革命先烈、英模人物与时代先锋,是齐鲁大地标注奋斗历史的精神坐标和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中营造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浓厚氛围,学习英烈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顽强斗志,赤诚为民、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唱响新时代的英雄礼赞。要驰而不息地传承英雄精神、弘扬英雄文化、开展英雄教育,守护精神家园,争做时代先锋。
总之,我们要通过沂蒙精神之“传”,推动沂蒙精神不断“向心里走”“往实里走”,并切实将其转化为赋能亿万齐鲁儿女“走在前、挑大梁”的内生动力,汇聚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磅礴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