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烽火岁月 共筑“护民之盾”
2025-08-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邢金钰 通讯员 陈稳 报道
本报烟台讯 8月15日9时30分,雄浑的警报声再次划破港城烟台的上空。500余台防空警报器依次鸣响预先警报、空袭警报、灾情警报和解除警报四种信号,这座城市迎来了第28个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穿透长空的警报,是历史的深沉回响,是人民防空75载历程的见证,是面向未来的宣言。
警报试鸣当日,烟台市同步举行“8·15”警报试鸣暨2025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会议。会上,16位老民兵、老战士等代表被聘请为首批国防动员宣讲员。与此同时,烟台市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教馆正式对外开放,让市民在早期人防工程中感受烽火岁月。
这每一次警报试鸣都是对设备、通信网络的“大拉练”。经过多年建设,烟台的500余台防空警报器已遍布城市的高楼与街巷,音响覆盖范围随城市发展不断延伸。
宣传教育会议上,纪录片《国家记忆——枪卷长风》带领观众重返烽火岁月。片中“神枪姑娘”的原型、87岁的烟台姑娘刘延凤,如今有了新身份——烟台市首批国防动员宣讲员。当她接过聘书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11时,位于烟台市工人文化宫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教馆正式开馆。宣教馆是文化宫干道早期人防工程,于1971年开工,部分工程当年国庆节竣工,1982年全段竣工。这处人防工程战时用途为疏散干道和人员掩蔽,主通道宽2米高2.5米,坑道主轴线长近千米。此次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经过修复改建的375米。
夏日的防空洞内凉爽宜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浮雕虽已布满沧桑,却依然传递着峥嵘岁月的力量。这样的语录浮雕,坑道内共有100余幅,均为上世纪70年代制作。墙壁上的老照片,真实再现了军民在岩层深处、警报声中、图纸灯下默默奉献的身影;一幅幅展板系统梳理了中国人民防空、山东人民防空及烟台人民防空的发展历程,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触。
修复过程中,烟台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巧借原有支洞结构,打造了惠民便民功能区。“纳凉点”为周边居民带来夏日清凉;公益放映厅循环播放老电影,供市民休憩观影;红色书屋凭借恒温恒湿的环境,配备丰富书籍报刊,供市民免费阅读学习……“让历史的盾牌,持续守护今日的安宁,这正是我们修复利用这座工程的初心所在。”烟台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烟台讯 8月15日9时30分,雄浑的警报声再次划破港城烟台的上空。500余台防空警报器依次鸣响预先警报、空袭警报、灾情警报和解除警报四种信号,这座城市迎来了第28个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穿透长空的警报,是历史的深沉回响,是人民防空75载历程的见证,是面向未来的宣言。
警报试鸣当日,烟台市同步举行“8·15”警报试鸣暨2025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会议。会上,16位老民兵、老战士等代表被聘请为首批国防动员宣讲员。与此同时,烟台市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教馆正式对外开放,让市民在早期人防工程中感受烽火岁月。
这每一次警报试鸣都是对设备、通信网络的“大拉练”。经过多年建设,烟台的500余台防空警报器已遍布城市的高楼与街巷,音响覆盖范围随城市发展不断延伸。
宣传教育会议上,纪录片《国家记忆——枪卷长风》带领观众重返烽火岁月。片中“神枪姑娘”的原型、87岁的烟台姑娘刘延凤,如今有了新身份——烟台市首批国防动员宣讲员。当她接过聘书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11时,位于烟台市工人文化宫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宣教馆正式开馆。宣教馆是文化宫干道早期人防工程,于1971年开工,部分工程当年国庆节竣工,1982年全段竣工。这处人防工程战时用途为疏散干道和人员掩蔽,主通道宽2米高2.5米,坑道主轴线长近千米。此次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经过修复改建的375米。
夏日的防空洞内凉爽宜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浮雕虽已布满沧桑,却依然传递着峥嵘岁月的力量。这样的语录浮雕,坑道内共有100余幅,均为上世纪70年代制作。墙壁上的老照片,真实再现了军民在岩层深处、警报声中、图纸灯下默默奉献的身影;一幅幅展板系统梳理了中国人民防空、山东人民防空及烟台人民防空的发展历程,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触。
修复过程中,烟台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巧借原有支洞结构,打造了惠民便民功能区。“纳凉点”为周边居民带来夏日清凉;公益放映厅循环播放老电影,供市民休憩观影;红色书屋凭借恒温恒湿的环境,配备丰富书籍报刊,供市民免费阅读学习……“让历史的盾牌,持续守护今日的安宁,这正是我们修复利用这座工程的初心所在。”烟台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