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态底色 书写绿色文章
——省政协提案助力美丽山东建设
2025-08-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美丽山东建设行稳步健。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海洋碳汇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无废细胞”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提案,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提供了重要参考。
构建海洋碳汇价值实现机制
我省海域面积广阔、海洋碳汇开发潜力较大,但受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核算量额外性要求和地域资源限制,海洋碳汇可转化为资产的资源有限,亟待探索构建地方性海洋碳汇价值实现机制。农工党省委会建议:
开展海洋碳汇本底调查、培育及监测。联合自然资源部门,组织专业团队,精确测量海洋碳汇资源的分布范围、面积大小、生物量以及碳储量等关键数据。加强人工培育,研究适宜海草床的种植方法和培育环境,改善盐沼湿地水文条件,提高贝藻渔业养殖密度和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在全省沿海设立多个监测站点、安装现代化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和生物信息。
编制海洋碳汇领域碳普惠方法学。组织行业专家,深入研究我省盐沼湿地、贝藻渔业碳汇等领域的独特生态特征和碳循环机制,依据国际国内先进的碳汇核算标准和方法,结合我省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状况等,编制适用于盐沼湿地、贝藻渔业碳汇等领域的方法学,为准确量化我省海洋碳汇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规范。
打通海洋碳汇价值实现的政策体系。制定发布我省碳普惠或海洋碳汇开发及交易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明确海洋碳汇收益权属、碳汇项目开发和申请流程,以及监督管理部门、项目业主、审定与核查机构等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监督管理及信息披露制度。配套发布碳普惠方法学开发与申报指南、碳普惠减排项目开发与申请指南、碳普惠减排量交易规则等文件,规范和指导海洋碳汇开发、交易活动。
推进“无废细胞”建设
“无废细胞”是指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社会生产生活各类组成单元,包括工厂、园区、社区、学校等。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无废城市”建设理念,提出打造“无废细胞”工程,进一步深化、细化行业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无废”示范效应。省政协常委赵勇建议:
完善“无废细胞”顶层标准体系设计。出台“无废细胞”建设指南,定好“时间表”,制定“任务书”,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充分调研各地“无废细胞”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率先出台黄河流域(山东段)“无废细胞”建设指导文件,制定统一标准,引领绿色研发、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
健全“无废细胞”数据收集整合系统。积极对接黄河流域九省区平台资源,统筹“无废细胞”内废物生成量、分类回收率、废物处理能力等数据。健全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实时监测、评估废物管理和资源利用情况,提供可行的废物管理和资源利用方案。建设全省固体废物智慧化管理一站式平台,打通“无废细胞”间信息壁垒,推出“无废细胞”小微危险废物收集智慧终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App等。
探索“无废细胞”区域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区域处置能力优势,实现固废管理信息互通、固废处置设施共用互补,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无废生活”同心圆,形成良性互动的全民行动体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省政协常委袁久党建议: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外来入侵物种检疫、防治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巡查力度,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防治。建立健全外来物种信息库,持续做好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大危害外来入侵物种相关的预警、监测和防控工作,维护我省生物安全。
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态评估。在生物多样性资源普查和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对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珍稀濒危程度、地方原产和特有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定期开展综合评估。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成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种资源经济价值等评估标准体系,开展大型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生物技术应用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动态分析把握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和趋势。
强化科学研究支撑。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提高种质资源品种改良的生物技术水平,促进生物资源在环境保护、农业、医疗、工业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平。
(□记者 魏然 整理)
构建海洋碳汇价值实现机制
我省海域面积广阔、海洋碳汇开发潜力较大,但受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核算量额外性要求和地域资源限制,海洋碳汇可转化为资产的资源有限,亟待探索构建地方性海洋碳汇价值实现机制。农工党省委会建议:
开展海洋碳汇本底调查、培育及监测。联合自然资源部门,组织专业团队,精确测量海洋碳汇资源的分布范围、面积大小、生物量以及碳储量等关键数据。加强人工培育,研究适宜海草床的种植方法和培育环境,改善盐沼湿地水文条件,提高贝藻渔业养殖密度和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在全省沿海设立多个监测站点、安装现代化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和生物信息。
编制海洋碳汇领域碳普惠方法学。组织行业专家,深入研究我省盐沼湿地、贝藻渔业碳汇等领域的独特生态特征和碳循环机制,依据国际国内先进的碳汇核算标准和方法,结合我省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状况等,编制适用于盐沼湿地、贝藻渔业碳汇等领域的方法学,为准确量化我省海洋碳汇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规范。
打通海洋碳汇价值实现的政策体系。制定发布我省碳普惠或海洋碳汇开发及交易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明确海洋碳汇收益权属、碳汇项目开发和申请流程,以及监督管理部门、项目业主、审定与核查机构等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监督管理及信息披露制度。配套发布碳普惠方法学开发与申报指南、碳普惠减排项目开发与申请指南、碳普惠减排量交易规则等文件,规范和指导海洋碳汇开发、交易活动。
推进“无废细胞”建设
“无废细胞”是指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社会生产生活各类组成单元,包括工厂、园区、社区、学校等。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无废城市”建设理念,提出打造“无废细胞”工程,进一步深化、细化行业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无废”示范效应。省政协常委赵勇建议:
完善“无废细胞”顶层标准体系设计。出台“无废细胞”建设指南,定好“时间表”,制定“任务书”,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充分调研各地“无废细胞”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率先出台黄河流域(山东段)“无废细胞”建设指导文件,制定统一标准,引领绿色研发、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
健全“无废细胞”数据收集整合系统。积极对接黄河流域九省区平台资源,统筹“无废细胞”内废物生成量、分类回收率、废物处理能力等数据。健全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实时监测、评估废物管理和资源利用情况,提供可行的废物管理和资源利用方案。建设全省固体废物智慧化管理一站式平台,打通“无废细胞”间信息壁垒,推出“无废细胞”小微危险废物收集智慧终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App等。
探索“无废细胞”区域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区域处置能力优势,实现固废管理信息互通、固废处置设施共用互补,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无废生活”同心圆,形成良性互动的全民行动体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省政协常委袁久党建议: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外来入侵物种检疫、防治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巡查力度,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防治。建立健全外来物种信息库,持续做好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大危害外来入侵物种相关的预警、监测和防控工作,维护我省生物安全。
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态评估。在生物多样性资源普查和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对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珍稀濒危程度、地方原产和特有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定期开展综合评估。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成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种资源经济价值等评估标准体系,开展大型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生物技术应用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动态分析把握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和趋势。
强化科学研究支撑。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提高种质资源品种改良的生物技术水平,促进生物资源在环境保护、农业、医疗、工业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平。
(□记者 魏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