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些船安全远航,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运河远调站“孤岛”上的守望者

2025-08-18 作者: 陈景郁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陈景郁

  清晨五点半,天边泛起鱼肚白,京杭运河主航道与南四湖二级坝交汇处的湖心趸船上,白炽灯已经亮了一夜。山东海洋集团微山船闸运管员薛举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船舶信息,鼠标指针在“鲁船通”智能调度系统各功能板块间快速移动,他时不时抓起甚高频对讲机:“您的船舶已经调出了,调往2号闸,请尽快前往。”
  这个四面环水的趸船是微山船闸远调站,它是京杭运河山东段第一座大型船闸的“前沿阵地”,年服务船舶7.26万艘次。
水上“孤岛”的坚守:
一船一闸总关情

  推开趸船的门,湖风带着潮气扑面而来。“远调站就像浮在水上的‘孤岛’,我们一来就要在这工作一周,日常出行都要依靠工作艇,回岸上单程得20分钟。”薛举指着码头系着的白色工作艇,“刚来时怕水,师傅手把手教掌舵,现在顶风冒雨开艇,稳得很。”
  日常工作从凌晨五点半的预调度开始,下午五点半结束。“我们早、晚两班倒,确保24小时有人在岗。”薛举说,运管员要逐一核对船舶登记信息,与船主通过甚高频对讲机或电话沟通,调度船舶按顺序前往闸口。“基本上每天有300艘船过闸,开关闸四五十次,容不得半点马虎。”除了信息核查、排挡调度,运管员还要解答船员各种各样的问题。
  忙起来的时候,薛举的微信、电话、甚高频对讲机会同时响起,“我恨不得有三头六臂,这么多年下来,说话语速都变快了。”薛举笑着说。有船员不理解调度流程,急了就发脾气,他总是耐着性子解释:“您别急,听我说说为啥这样安排……”豆大的汗水从额头落下,对讲机里的声音依旧平稳、亲和,“船员常年在水上漂,着急过闸能理解,咱得换位思考。”
  趸船的生活空间较为紧凑,“冬天冷夏天热,空调也不敢使劲开,怕电量不够用。”薛举指着墙角的温度计说,“夏天穿着拖鞋出去能把鞋底烤化了。”
汛期大考中的担当:
一闸护得万船安

  提起2024年夏天的连续泄洪,薛举至今心有余悸。“那时候每天都要检查加固锚链。”薛举指着边缘磨损的钢缆说,“暴雨雷电天,我们24小时守在这里,手里攥着对讲机,嗓子喊得冒烟。”
  面对这样的极限挑战,单靠拼体力远远不够。运管团队搭建起一套科学的应急体系,为一线坚守提供了“定心丸”。“基于微山船闸周边水域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分析船舶过闸期间易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按照‘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处置高效’的原则,制订了多项现场处置方案。”山东海洋集团微山船闸运行经理李开明介绍,方案明确了应急队伍成员职责,并通过多次实战化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全面提升应急处置的“硬实力”。
  这套体系在实践中收获实效。湖面风浪最大时,船舶靠泊险象环生。薛举和同事们加强巡航巡查,及时启动预案,对识别区内的航行船舶进行动态管控,保障船舶有序停靠、安全待闸。他们还通过广播、甚高频对讲机定期发布天气情况和通航信息,确保通航后船舶第一时间安全高效过闸。
  针对待闸船舶激增的核心难题,团队创新打造的“同波调度排档法”成了关键破局点。“就是‘调度一批、待闸一批、过闸一批’,压茬进行。”山东海洋集团微山船闸运行经理助理韩同波向记者介绍,“以前闸室利用率低,现在通过二级调度,全天能减少待闸时间2-3小时,单日最高过闸量达428艘次。”去年泄洪恢复通航后,正是这一方法使滞留船舶安全高效过闸,未发生一起事故。
船民冷暖挂心头:
趸船上的“便民站”

  “船员往往是以船为家,长时间远离市区,船舶航行时,常常面临生活物资补给不及时的难题。”薛举说,微山船闸推出了“水韵至家”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爱心急救包”等各类服务便民措施20余项。在趸船的一角,记者看到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里面放着饮水机、手机充电设备、应急药品等,还有一个书架,摆满了船舶安全知识手册和几本畅销书。
  “船员能来这里休息,喝口水,充充电。”薛举介绍,每年地方公司还会组织“送清凉、送奶”活动,“去年夏天连续泄洪期间,我们采购了大批饮用水、方便面、米面等基础生活物资,免费发放给滞留船舶。”
  汛期滞留期间,船员们的生活需求成了薛举和同事们牵挂的事。“船闸的机电班组同事主动加入我们,为船员们免费维修船上电器。”薛举笑着说,“还有同事会理发,带着工具登上船舶,义务为船员们理发,大家都说手艺不比岸上的差。”
  点滴服务换来了船员们的认可,薛举说,现在船民过闸时,有的会特意过来打个招呼。“有个老船民跑了几十年船,每次过微山船闸都要跟我们聊几句。”没有刻意的寒暄,更像街坊邻里碰面时的随口搭话,却是满满的亲切。
  暮色渐浓,趸船上的灯带亮起,与湖面的月光交融。“你问坚守的意义是啥?”薛举顿了顿,声音坚定,“看到这些船安全远航,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从清晨到深夜,从寒冬到酷暑,这些扎根在江河节点的守护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千万船舶平安航行的路。
  □ 本报记者 陈景郁

  清晨五点半,天边泛起鱼肚白,京杭运河主航道与南四湖二级坝交汇处的湖心趸船上,白炽灯已经亮了一夜。山东海洋集团微山船闸运管员薛举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船舶信息,鼠标指针在“鲁船通”智能调度系统各功能板块间快速移动,他时不时抓起甚高频对讲机:“您的船舶已经调出了,调往2号闸,请尽快前往。”
  这个四面环水的趸船是微山船闸远调站,它是京杭运河山东段第一座大型船闸的“前沿阵地”,年服务船舶7.26万艘次。
水上“孤岛”的坚守:
一船一闸总关情

  推开趸船的门,湖风带着潮气扑面而来。“远调站就像浮在水上的‘孤岛’,我们一来就要在这工作一周,日常出行都要依靠工作艇,回岸上单程得20分钟。”薛举指着码头系着的白色工作艇,“刚来时怕水,师傅手把手教掌舵,现在顶风冒雨开艇,稳得很。”
  日常工作从凌晨五点半的预调度开始,下午五点半结束。“我们早、晚两班倒,确保24小时有人在岗。”薛举说,运管员要逐一核对船舶登记信息,与船主通过甚高频对讲机或电话沟通,调度船舶按顺序前往闸口。“基本上每天有300艘船过闸,开关闸四五十次,容不得半点马虎。”除了信息核查、排挡调度,运管员还要解答船员各种各样的问题。
  忙起来的时候,薛举的微信、电话、甚高频对讲机会同时响起,“我恨不得有三头六臂,这么多年下来,说话语速都变快了。”薛举笑着说。有船员不理解调度流程,急了就发脾气,他总是耐着性子解释:“您别急,听我说说为啥这样安排……”豆大的汗水从额头落下,对讲机里的声音依旧平稳、亲和,“船员常年在水上漂,着急过闸能理解,咱得换位思考。”
  趸船的生活空间较为紧凑,“冬天冷夏天热,空调也不敢使劲开,怕电量不够用。”薛举指着墙角的温度计说,“夏天穿着拖鞋出去能把鞋底烤化了。”
汛期大考中的担当:
一闸护得万船安

  提起2024年夏天的连续泄洪,薛举至今心有余悸。“那时候每天都要检查加固锚链。”薛举指着边缘磨损的钢缆说,“暴雨雷电天,我们24小时守在这里,手里攥着对讲机,嗓子喊得冒烟。”
  面对这样的极限挑战,单靠拼体力远远不够。运管团队搭建起一套科学的应急体系,为一线坚守提供了“定心丸”。“基于微山船闸周边水域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分析船舶过闸期间易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按照‘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处置高效’的原则,制订了多项现场处置方案。”山东海洋集团微山船闸运行经理李开明介绍,方案明确了应急队伍成员职责,并通过多次实战化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全面提升应急处置的“硬实力”。
  这套体系在实践中收获实效。湖面风浪最大时,船舶靠泊险象环生。薛举和同事们加强巡航巡查,及时启动预案,对识别区内的航行船舶进行动态管控,保障船舶有序停靠、安全待闸。他们还通过广播、甚高频对讲机定期发布天气情况和通航信息,确保通航后船舶第一时间安全高效过闸。
  针对待闸船舶激增的核心难题,团队创新打造的“同波调度排档法”成了关键破局点。“就是‘调度一批、待闸一批、过闸一批’,压茬进行。”山东海洋集团微山船闸运行经理助理韩同波向记者介绍,“以前闸室利用率低,现在通过二级调度,全天能减少待闸时间2-3小时,单日最高过闸量达428艘次。”去年泄洪恢复通航后,正是这一方法使滞留船舶安全高效过闸,未发生一起事故。
船民冷暖挂心头:
趸船上的“便民站”

  “船员往往是以船为家,长时间远离市区,船舶航行时,常常面临生活物资补给不及时的难题。”薛举说,微山船闸推出了“水韵至家”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爱心急救包”等各类服务便民措施20余项。在趸船的一角,记者看到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里面放着饮水机、手机充电设备、应急药品等,还有一个书架,摆满了船舶安全知识手册和几本畅销书。
  “船员能来这里休息,喝口水,充充电。”薛举介绍,每年地方公司还会组织“送清凉、送奶”活动,“去年夏天连续泄洪期间,我们采购了大批饮用水、方便面、米面等基础生活物资,免费发放给滞留船舶。”
  汛期滞留期间,船员们的生活需求成了薛举和同事们牵挂的事。“船闸的机电班组同事主动加入我们,为船员们免费维修船上电器。”薛举笑着说,“还有同事会理发,带着工具登上船舶,义务为船员们理发,大家都说手艺不比岸上的差。”
  点滴服务换来了船员们的认可,薛举说,现在船民过闸时,有的会特意过来打个招呼。“有个老船民跑了几十年船,每次过微山船闸都要跟我们聊几句。”没有刻意的寒暄,更像街坊邻里碰面时的随口搭话,却是满满的亲切。
  暮色渐浓,趸船上的灯带亮起,与湖面的月光交融。“你问坚守的意义是啥?”薛举顿了顿,声音坚定,“看到这些船安全远航,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从清晨到深夜,从寒冬到酷暑,这些扎根在江河节点的守护者,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千万船舶平安航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