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创业,潍坊科技学院这个团队行!
2025-08-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焕玲
2017年,潍坊科技学院设施园艺创新教学团队依托潍坊科技学院贾思勰农学院成立。成立之初,团队立足潍坊地方优势产业和农耕文化特色,依托学校所在地寿光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发挥各自优势专长,形成教育合力、生产合力,在实现地方应用型涉农本科专业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团队现有成员20人,其中教授11人(占比55%),具有博士学位15人(占比75%),硕士生导师12人(占比60%),党员14人(占比70%),形成了一支以党员、博士、教授为骨干,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的优秀教师团队。
团队立足设施蔬菜全产业链,构建起涵盖“品种创新—标准种植—绿色防控—农技推广”多环节、全链条的乡村振兴服务矩阵,锻造成一支“课堂育才有名师、实验攻关有专家、大棚技术有顾问、企业创新有智库”四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教师团队。
党建引领铸师魂
清风犁春扬劲帆
团队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团队建设的第一关和总开关,构建了“党性淬炼—师德涵养—专业精进”的三维成长机制,通过“党员亮身份、攻坚亮成果、服务亮担当”工程,铸就风清气正、实干担当的集体形象。
团队成员先后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教育系统党务工作先锋等荣誉称号30余项;团队先后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等荣誉;团队所在支部先后获山东省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立德树人践使命
沃土耕心育青禾
团队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挖掘以贾思勰《齐民要术》为载体的农圣文化思想内涵,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创新、实事求是等农圣文化主体精神融入教书育人,带领学生脚踏实地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构建了“校园+田园+科技园+创业园”四园一体的育人模式,厚植学生知农爱农情怀与兴农强农担当,夯实学生融入和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服务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2021年以来,团队成员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0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编写教材2部,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1项,获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建成2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山东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团队牵头成立了潍坊科技学院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累计带领1000余名学生到中国国际(寿光)蔬菜博览会“学院馆”全程参与育苗、栽培管理等环节,激励学生践行“勤耕重读”理念,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创新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竞赛金奖等奖项50余项,学生先后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返乡创业十强和创业英雄百强”、“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山东省大学生“青春贡献奖”等荣誉称号100余项。学生继续深造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其中不少学生考入“双一流”高校。
科研攻关强产业
棚野创新结硕果
团队坚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紧密对接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前沿,勇当绿色科技传播者,凝聚形成了蔬菜育种、栽培技术、绿色防控、土壤修复等特色科研攻关方向,建成了山东省设施园艺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设施园艺实验室、山东省设施蔬菜绿色防控特色实验室、山东省设施园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教科研平台6个。
2021年以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9余项,登记蔬菜花卉新品种41个,授权12个品种权。多个优良品种已在山东、海南、新疆等地示范推广9000余亩,新增经济效益2.1亿多元。团队在沿海岛礁上成功种植29种蔬菜,解决了驻岛人员的吃菜难题,填补了沿海岛礁大规模种植蔬菜的技术空白。团队成员编著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建设工程体系图书”,全国发行50余万册;团队连续承办4届“寿光模式”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研讨会、3届“贾思勰农业奖”颁奖典礼以及齐鲁PI学术论坛,有组织、专业化科研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影响力大大提升。
田畴力行守初心
科技服务惠三农
团队依托“党员博士企业行”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深入产业一线,推介转化科研成果,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团队成员真正成为学校与地方融合发展的桥梁与纽带,大大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等合作共建智慧蔬菜产业学院,形成了集新农科人才培养、蔬菜新品种研发推广、精准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服务,田园综合体规划与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于一体的平台体系,为推动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潍科”力量。
自2021年以来,承担横向课题30余项;与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18项,共同研发蔬菜新品种6个,其中选育的口感型番茄“玉玲珑”连续4届获“品质王”称号;共建技术创新中心3个;深入山东、河南、江西等地,通过建立“博士工作站”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乡村振兴政策宣讲,累计培训10000余人次;建成了设施农业土壤档案馆,收集整理土壤样品3000余份,为推进寿光蔬菜标准输出提供科学依据,更使“寿光模式”创新迭代不忘来时路。
梯队建设固根基
雁阵协同致远航
团队驱动“协同共进,持续发展”的引擎,始终坚持“头雁引领、梯队培养、协同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活力充沛的人才梯队。育头雁,激发“雁阵效应”,增强续航动力,发挥领航作用,形成了以刘杰、吕金浮、潘好芹等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头雁”领航方阵;护雏雁,实施“3+1”青年人才工程,搭建快速成长平台,涌现出董新秀、孙作亮、刘富国等年轻博士组成的“雏雁”蓄能方阵,增强续航动力;排雁阵,建立了教学科研联合体、蔬菜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联动等协作机制,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经验共享与优势互补,构建起协同联动发展“雁阵”,持续取得新突破,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创新动能。
2017年,潍坊科技学院设施园艺创新教学团队依托潍坊科技学院贾思勰农学院成立。成立之初,团队立足潍坊地方优势产业和农耕文化特色,依托学校所在地寿光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发挥各自优势专长,形成教育合力、生产合力,在实现地方应用型涉农本科专业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团队现有成员20人,其中教授11人(占比55%),具有博士学位15人(占比75%),硕士生导师12人(占比60%),党员14人(占比70%),形成了一支以党员、博士、教授为骨干,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的优秀教师团队。
团队立足设施蔬菜全产业链,构建起涵盖“品种创新—标准种植—绿色防控—农技推广”多环节、全链条的乡村振兴服务矩阵,锻造成一支“课堂育才有名师、实验攻关有专家、大棚技术有顾问、企业创新有智库”四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教师团队。
党建引领铸师魂
清风犁春扬劲帆
团队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团队建设的第一关和总开关,构建了“党性淬炼—师德涵养—专业精进”的三维成长机制,通过“党员亮身份、攻坚亮成果、服务亮担当”工程,铸就风清气正、实干担当的集体形象。
团队成员先后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教育系统党务工作先锋等荣誉称号30余项;团队先后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等荣誉;团队所在支部先后获山东省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立德树人践使命
沃土耕心育青禾
团队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挖掘以贾思勰《齐民要术》为载体的农圣文化思想内涵,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创新、实事求是等农圣文化主体精神融入教书育人,带领学生脚踏实地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构建了“校园+田园+科技园+创业园”四园一体的育人模式,厚植学生知农爱农情怀与兴农强农担当,夯实学生融入和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服务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2021年以来,团队成员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0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编写教材2部,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1项,获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建成2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山东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团队牵头成立了潍坊科技学院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累计带领1000余名学生到中国国际(寿光)蔬菜博览会“学院馆”全程参与育苗、栽培管理等环节,激励学生践行“勤耕重读”理念,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创新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竞赛金奖等奖项50余项,学生先后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返乡创业十强和创业英雄百强”、“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山东省大学生“青春贡献奖”等荣誉称号100余项。学生继续深造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其中不少学生考入“双一流”高校。
科研攻关强产业
棚野创新结硕果
团队坚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紧密对接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前沿,勇当绿色科技传播者,凝聚形成了蔬菜育种、栽培技术、绿色防控、土壤修复等特色科研攻关方向,建成了山东省设施园艺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设施园艺实验室、山东省设施蔬菜绿色防控特色实验室、山东省设施园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教科研平台6个。
2021年以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9余项,登记蔬菜花卉新品种41个,授权12个品种权。多个优良品种已在山东、海南、新疆等地示范推广9000余亩,新增经济效益2.1亿多元。团队在沿海岛礁上成功种植29种蔬菜,解决了驻岛人员的吃菜难题,填补了沿海岛礁大规模种植蔬菜的技术空白。团队成员编著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建设工程体系图书”,全国发行50余万册;团队连续承办4届“寿光模式”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研讨会、3届“贾思勰农业奖”颁奖典礼以及齐鲁PI学术论坛,有组织、专业化科研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影响力大大提升。
田畴力行守初心
科技服务惠三农
团队依托“党员博士企业行”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深入产业一线,推介转化科研成果,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团队成员真正成为学校与地方融合发展的桥梁与纽带,大大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等合作共建智慧蔬菜产业学院,形成了集新农科人才培养、蔬菜新品种研发推广、精准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服务,田园综合体规划与设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于一体的平台体系,为推动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潍科”力量。
自2021年以来,承担横向课题30余项;与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18项,共同研发蔬菜新品种6个,其中选育的口感型番茄“玉玲珑”连续4届获“品质王”称号;共建技术创新中心3个;深入山东、河南、江西等地,通过建立“博士工作站”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乡村振兴政策宣讲,累计培训10000余人次;建成了设施农业土壤档案馆,收集整理土壤样品3000余份,为推进寿光蔬菜标准输出提供科学依据,更使“寿光模式”创新迭代不忘来时路。
梯队建设固根基
雁阵协同致远航
团队驱动“协同共进,持续发展”的引擎,始终坚持“头雁引领、梯队培养、协同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活力充沛的人才梯队。育头雁,激发“雁阵效应”,增强续航动力,发挥领航作用,形成了以刘杰、吕金浮、潘好芹等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头雁”领航方阵;护雏雁,实施“3+1”青年人才工程,搭建快速成长平台,涌现出董新秀、孙作亮、刘富国等年轻博士组成的“雏雁”蓄能方阵,增强续航动力;排雁阵,建立了教学科研联合体、蔬菜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联动等协作机制,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经验共享与优势互补,构建起协同联动发展“雁阵”,持续取得新突破,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