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军装的“洋八路”

2025-08-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汉斯·希伯(右一)在采访中。(□资料图)
  □ 本报记者 蔡可心 实习生 董诗妮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中,有一部分展陈专门铭记英勇捐躯的烈士们。其中,一个外国人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汉斯·希伯。
  讲解员韩成欣介绍,大青山突围战结束后,群众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位外国人的遗体,遗体上弹痕累累。后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同志辨认,确认他就是德国共产党员、太平洋学会的著名记者汉斯·希伯。
  希伯曾多次到中国,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敌后抗战情况的报道。全面抗战爆发后,希伯在延安受到毛主席接见。1941年,他来到沂蒙山区,换上当地百姓的布鞋,穿上八路军军装,被根据地军民亲切地称为“洋八路”。
  “希伯深入前线采访记录,他的妻子秋迪·卢森堡则在上海,负责将他撰写的稿件寄往世界各地发表。”韩成欣介绍,在当时交通阻隔、信息闭塞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希伯发表的文章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让全世界都能了解我们敌后抗战的真实情况。”
  大青山突围战发生时,希伯正跟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进入大青山北麓五道沟下端一个叫獾沟子的地方,不幸遭到日寇机枪的猛烈扫射。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连队根据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的指令,划分为三个小分队向西南方向突围。当时,希伯被安排在第一分队率先行动,但他不肯先行离开。等到第二分队开始突围时,希伯再次要求战斗到最后,分队长并未同意。当他加入最后突围的第三分队时,敌军已从四面八方涌了上来。希伯身边的翻译员和警卫员先后牺牲,他从牺牲者身边捡起枪来,猛烈地向敌人射击,不幸身受重伤,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年44岁。
  远在上海的妻子秋迪·卢森堡,一直在苦苦等待丈夫的归来。然而,直到大青山突围战结束4年后,秋迪才得知希伯牺牲的消息。1981年,年过六旬的秋迪再一次来到大青山缅怀丈夫,并从墓地前的麦地里采摘了一把麦穗。她说:“我要把它们种到德国的土地上,让沂蒙山的种子在德国生根发芽。”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培训室主任李梅感慨:“希伯是一位外国人,却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在沂蒙山的热土上拼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一位国际记者的中立视角发声,对揭露日军暴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42年7月7日,大众日报第5版刊发《悼中国人民之友希泊(伯)同志》一文,其中提到:“(希伯)到山东来一个月的工作,寄出两个长篇报告——《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在这些著作里面,他以明敏的观察、准确而扼要地概述着各方面具体情况,他以卓越的政治理解,客观的态度,中国民族解放的立场阐述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民主团结,抗战的方针及政治纲领。在他的笔下反映着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张与实践的完全一致,在这实践中的真凭实据的、伟大的成就。在这些著作里面,他说,除民主团结外,不能有其他的手段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曾发文怀念希伯,他在文章中写道:“希伯同志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中国人民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山东抗日战场上最严峻、最困难的一段时间里,他不避危难,与中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他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希伯同志的英名,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与中华山河同辉。”
  【□报道组特邀顾问: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
  □ 本报记者 蔡可心 实习生 董诗妮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中,有一部分展陈专门铭记英勇捐躯的烈士们。其中,一个外国人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汉斯·希伯。
  讲解员韩成欣介绍,大青山突围战结束后,群众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位外国人的遗体,遗体上弹痕累累。后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同志辨认,确认他就是德国共产党员、太平洋学会的著名记者汉斯·希伯。
  希伯曾多次到中国,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敌后抗战情况的报道。全面抗战爆发后,希伯在延安受到毛主席接见。1941年,他来到沂蒙山区,换上当地百姓的布鞋,穿上八路军军装,被根据地军民亲切地称为“洋八路”。
  “希伯深入前线采访记录,他的妻子秋迪·卢森堡则在上海,负责将他撰写的稿件寄往世界各地发表。”韩成欣介绍,在当时交通阻隔、信息闭塞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希伯发表的文章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让全世界都能了解我们敌后抗战的真实情况。”
  大青山突围战发生时,希伯正跟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进入大青山北麓五道沟下端一个叫獾沟子的地方,不幸遭到日寇机枪的猛烈扫射。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连队根据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的指令,划分为三个小分队向西南方向突围。当时,希伯被安排在第一分队率先行动,但他不肯先行离开。等到第二分队开始突围时,希伯再次要求战斗到最后,分队长并未同意。当他加入最后突围的第三分队时,敌军已从四面八方涌了上来。希伯身边的翻译员和警卫员先后牺牲,他从牺牲者身边捡起枪来,猛烈地向敌人射击,不幸身受重伤,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年44岁。
  远在上海的妻子秋迪·卢森堡,一直在苦苦等待丈夫的归来。然而,直到大青山突围战结束4年后,秋迪才得知希伯牺牲的消息。1981年,年过六旬的秋迪再一次来到大青山缅怀丈夫,并从墓地前的麦地里采摘了一把麦穗。她说:“我要把它们种到德国的土地上,让沂蒙山的种子在德国生根发芽。”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培训室主任李梅感慨:“希伯是一位外国人,却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在沂蒙山的热土上拼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一位国际记者的中立视角发声,对揭露日军暴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42年7月7日,大众日报第5版刊发《悼中国人民之友希泊(伯)同志》一文,其中提到:“(希伯)到山东来一个月的工作,寄出两个长篇报告——《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在这些著作里面,他以明敏的观察、准确而扼要地概述着各方面具体情况,他以卓越的政治理解,客观的态度,中国民族解放的立场阐述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民主团结,抗战的方针及政治纲领。在他的笔下反映着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张与实践的完全一致,在这实践中的真凭实据的、伟大的成就。在这些著作里面,他说,除民主团结外,不能有其他的手段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曾发文怀念希伯,他在文章中写道:“希伯同志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中国人民的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山东抗日战场上最严峻、最困难的一段时间里,他不避危难,与中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他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希伯同志的英名,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与中华山河同辉。”
  【□报道组特邀顾问: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