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巨能液压重生记
2025-08-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石瑶 张琪
8月的济南,夏意正浓,济郑高铁列车从长清区巨能数控智造产业园(简称“巨能液压”)上空呼啸而过。园区内,崭新的车间里智能数控加工设备高速运转,机械臂上下翻飞,成排的液压设备即将装箱发往海外。
谁能想到,眼下这个年产值超5亿元的“智造标杆”,几年前还深陷100余起诉讼的泥潭,厂区杂草丛生,生产线几近停摆。从濒临破产到逆势重生,巨能液压的故事,是企业家咬牙坚持的坚韧,更是一座城“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的破局实践。
2004年成立的巨能液压,以大型液压设备制造为主,4年时间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没想到2013年陷入担保链,替人还了7年账。2023年,雄心再起的企业董事长周文东准备拿地扩建厂房,二次创业。为此,他找到企业所在的长清区平安街道。看到企业这么多年的坚持与努力,平安街道迅速成立重点项目指挥部,街道党工委委员王树磊带着团队帮忙协调好了厂区周边的100亩土地。但清理地表附属物却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村民老储家的纠纷堪称“典型”。
原来,因土地补偿款被老人独占,储家大儿子一气之下突发脑出血住院,家属围堵厂门讨说法。几经磋商,街道干部协调企业先行垫付了12万元救命钱。随后,街道联合司法人员上门,对老人从情理和法理角度不停做工作,最终追回款项。补偿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推土机轰隆驶入场地时,周文东感叹:没有政府帮忙,这坎儿真不好过。
2023年初夏,大学城管委会的会议室内,审批服务部部长张磊对巨能液压的设计方案提出了新建议:“咱综合楼投资太大,项目分开单体报规,先建厂房,分批次推进!”彼时的巨能液压刚走出债务泥潭,账上资金仅够“小步快跑”,“分阶段施工许可”政策成了“救命稻草”。虽然手续要更加繁琐,但张磊他们打包票,对项目的帮扶肯定会“一包到底”。周文东说,这一招让企业压力骤减。
更多的助力藏在细节里。项目管家李娟的手机24小时开机,企业发条微信,她就带着关联职能人员上门服务。一天她路过厂区东门,发现绿化带被围挡了起来,“周总,咱这是要干啥?”“这不施工设备进不来,想扩一下厂门入口嘛。”“这得找园林局批。”当晚,长清区为企业专门建立的“巨能服务群”内,园林部门主动认领办理,次日清晨,市园林局勘探车已停在厂门口。
一次巡查中,长清区住建局质安中心副主任王新颖,发现高空作业工人没系安全带,他系统检查一番,出具一份《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虽然不处罚你们,但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安全无小事,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当场整改加事后抽查,形成监督闭环。
去年5月,地下室伸缩缝钢筋被工人误切,王新颖连夜帮企业协调设计院出具补救方案,一天修复完毕。“要搁以前,光停工整改就得一周。”周文东说。15个月工期,巨能项目实现“零罚款”,这源于长清区推行的“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将项目按质量、安全、扬尘管控等表现分为A、B、C三级。A级适当减少检查频次,以服务指导为主;B级整改优先,加强监管;对屡教不改的C级当罚则罚。
2024年10月,项目主体刚封顶,住建局已提前介入,带着消防专家进行“预验收”,等到正式验收时,实现一次通过。“分段验收让投产提前了3个月。”王新颖指着验收台账,半米高的档案盒记录着流程再造的突破:竣工验收、消防验收、规划核实、档案验收等,从“串联”变“并联”,20天资料整理时间压缩至72小时。
更大的惊喜发生在2024年8月。国家超长期国债政策出台后,长清区发改局副局长李大鸢带着团队连夜帮企业组织申报材料,五易其稿,成功申报至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首笔2000万元到账,立即被投入设备采购,5条智能化生产线提前3个月投产。
如今的巨能液压,已从单一的传统制造,发展成为全链条智能产业园,13家上下游企业进驻,与12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今年预计园区产值将达到5亿元。
“从“救活一棵树”到“培育一片林”,这场重生的密码,或许就藏在周文东办公室墙上那幅字里:“破局之道,在于共生”。
本报通讯员 石瑶 张琪
8月的济南,夏意正浓,济郑高铁列车从长清区巨能数控智造产业园(简称“巨能液压”)上空呼啸而过。园区内,崭新的车间里智能数控加工设备高速运转,机械臂上下翻飞,成排的液压设备即将装箱发往海外。
谁能想到,眼下这个年产值超5亿元的“智造标杆”,几年前还深陷100余起诉讼的泥潭,厂区杂草丛生,生产线几近停摆。从濒临破产到逆势重生,巨能液压的故事,是企业家咬牙坚持的坚韧,更是一座城“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的破局实践。
2004年成立的巨能液压,以大型液压设备制造为主,4年时间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没想到2013年陷入担保链,替人还了7年账。2023年,雄心再起的企业董事长周文东准备拿地扩建厂房,二次创业。为此,他找到企业所在的长清区平安街道。看到企业这么多年的坚持与努力,平安街道迅速成立重点项目指挥部,街道党工委委员王树磊带着团队帮忙协调好了厂区周边的100亩土地。但清理地表附属物却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村民老储家的纠纷堪称“典型”。
原来,因土地补偿款被老人独占,储家大儿子一气之下突发脑出血住院,家属围堵厂门讨说法。几经磋商,街道干部协调企业先行垫付了12万元救命钱。随后,街道联合司法人员上门,对老人从情理和法理角度不停做工作,最终追回款项。补偿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推土机轰隆驶入场地时,周文东感叹:没有政府帮忙,这坎儿真不好过。
2023年初夏,大学城管委会的会议室内,审批服务部部长张磊对巨能液压的设计方案提出了新建议:“咱综合楼投资太大,项目分开单体报规,先建厂房,分批次推进!”彼时的巨能液压刚走出债务泥潭,账上资金仅够“小步快跑”,“分阶段施工许可”政策成了“救命稻草”。虽然手续要更加繁琐,但张磊他们打包票,对项目的帮扶肯定会“一包到底”。周文东说,这一招让企业压力骤减。
更多的助力藏在细节里。项目管家李娟的手机24小时开机,企业发条微信,她就带着关联职能人员上门服务。一天她路过厂区东门,发现绿化带被围挡了起来,“周总,咱这是要干啥?”“这不施工设备进不来,想扩一下厂门入口嘛。”“这得找园林局批。”当晚,长清区为企业专门建立的“巨能服务群”内,园林部门主动认领办理,次日清晨,市园林局勘探车已停在厂门口。
一次巡查中,长清区住建局质安中心副主任王新颖,发现高空作业工人没系安全带,他系统检查一番,出具一份《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虽然不处罚你们,但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安全无小事,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当场整改加事后抽查,形成监督闭环。
去年5月,地下室伸缩缝钢筋被工人误切,王新颖连夜帮企业协调设计院出具补救方案,一天修复完毕。“要搁以前,光停工整改就得一周。”周文东说。15个月工期,巨能项目实现“零罚款”,这源于长清区推行的“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将项目按质量、安全、扬尘管控等表现分为A、B、C三级。A级适当减少检查频次,以服务指导为主;B级整改优先,加强监管;对屡教不改的C级当罚则罚。
2024年10月,项目主体刚封顶,住建局已提前介入,带着消防专家进行“预验收”,等到正式验收时,实现一次通过。“分段验收让投产提前了3个月。”王新颖指着验收台账,半米高的档案盒记录着流程再造的突破:竣工验收、消防验收、规划核实、档案验收等,从“串联”变“并联”,20天资料整理时间压缩至72小时。
更大的惊喜发生在2024年8月。国家超长期国债政策出台后,长清区发改局副局长李大鸢带着团队连夜帮企业组织申报材料,五易其稿,成功申报至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首笔2000万元到账,立即被投入设备采购,5条智能化生产线提前3个月投产。
如今的巨能液压,已从单一的传统制造,发展成为全链条智能产业园,13家上下游企业进驻,与12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今年预计园区产值将达到5亿元。
“从“救活一棵树”到“培育一片林”,这场重生的密码,或许就藏在周文东办公室墙上那幅字里:“破局之道,在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