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的课堂唤醒: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味实践策略

2025-08-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树堂
  
  语文课程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部分提到“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让语文课堂既实现知识传递,又唤醒学生的文化基因,让教学更具“人文性”和“语文味”,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
立足人文性: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占比超30%,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人文性,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价值。具体可从以下3个维度展开。
  家国情怀。此维度重在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及共同体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象征(如山河、文字)、珍视文化瑰宝(如传统节日、历史人物故事),并组织诵读经典、讲述历史故事、探讨文化符号意义等实践,将爱国情感具体化。例如,学习二年级下册《神州谣》时,通过诵读“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感受祖国壮美山河,结合图片、视频拓展“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的深层含义,深化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国土意识。
  道德伦理。此维度聚焦于塑造学生诚信、仁爱、孝亲、礼让等核心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理解经典故事蕴含的做人道理,辨析行为对错,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讨论、联系生活实际等实践,促进道德认知内化与行为养成。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或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中关于家庭团聚的习俗时,重点讨论“融四岁,能让梨”体现的谦让美德,或结合春节、中秋的团圆主题,引导学生分享如何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将传统伦理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家庭行为准则。
  审美情趣。此维度致力于提升学生对汉语言之美、传统艺术形式及自然意境的感知与欣赏能力。例如,学习古诗词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韵律节奏,精读品味精妙字词与深远意境,结合图画、音乐等辅助手段进行赏析,并鼓励模仿创作(如写句、配画),培养高雅情趣。再如,学习三年级下册《赵州桥》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价值,更要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对桥身“美观”的描写,通过想象画面、欣赏实景图或拓片,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艺术表现力,体会传统建筑艺术之美。
凸显语文味:
提质增味的实践策略

  传统文化教学的人文性应充分通过“语文味”呈现出来,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与跨学科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蕴藏于文本之中的语文之“味”,让文化可感可触。
  其一,情境浸润法——让文化可感。通过视听联动、角色扮演、实物体验等学习情境的创设,可实现传统文化从符号认知到精神体悟的转化。
  视听联动可以创设出直观的情境,学生不仅能在视听交融的情境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能通过文字与音乐的共振,直观感知古人的情绪表达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沉浸式体验。如学习《伯牙鼓琴》时,将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学生朗读课文时,古琴悠远清雅的音色与文章中“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的意境相契合,营造出空灵深邃的审美场域。
  角色代入方法最为常见的方式即分角色表演。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化身为春秋时期的稚子,在模拟“辩斗”过程中自然代入古人的思维逻辑。这种具身化的学习方式,既能激活文言文教学活力,又让学生在角色冲突中领悟“知之为知之”的治学态度,更通过思辨实践传承“格物致知”的理性精神。
  实物体验无疑是最直观的情境创设方式之一。在学习《纸的发明》时,通过展示活字印刷模具,让学生亲手排列字块、涂墨拓印,将课本中的技术史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这种触觉参与不仅直观呈现“活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有助于理解“方寸之间显匠心”的工匠精神,还可以将同为“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链接起来。
  其二,跨学科融合法——让文化可触。跨学科融合可实现多维联动,突破语文课堂的单向阐释,共同构建传统文化传承的立体生态,呈现出其质感与温度。
  通过“语文+美术”可以实现古诗词教学的“诗画互译”,学生既能体会诗中有画的意境营造技巧,又能感知水墨留白、晕染与诗歌含蓄抒情的艺术共性。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与水墨画创作结合,引导学生在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感后,用传统笔墨技法绘制茱萸、远山、登高场景,使“重阳思亲”的文化记忆从文字符号升华为可留存、可传播的艺术作品,强化文化认同的具象表达。
  “语文+科学”也是行之有效的跨学科学习方式。以《二十四节气歌》教学为例,学习时组织学生结合物候观测记录,分析“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霜降见霜,米谷满仓”等农谚的科学依据。通过测量光照时长、记录气温变化、观察植物生长等科学实验,学生既能解码古诗中“玄鸟至”“雷乃发声”等意象背后的天文历法智慧,又能建立古代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观念的对话。
  “语文+劳动”的跨学科融合特别注重实践性。在《清明》教学中,组织学生亲手采摘艾草、研磨汁液、包制青团,同时创作以“清明”为主题的诗歌。劳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触觉(揉面)、嗅觉(艾草清香)、味觉(品尝青团)全方位感知节气文化,理解“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民俗内涵。随后将劳动体验转化为“手染春烟绿,心随纸鹞飞”等诗句,实现物质实践与精神抒写的双向激活。
  当《论语》的智慧与教室的晨读相遇,当甲骨文的纹路在学生的笔尖流淌,语文课堂便成为文化基因的孵化器。教师应做传统文化的“摆渡人”,用创新的教学设计架起古今桥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获得文化认同与精神成长,真正践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使命。
  (作者单位:济宁市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
  □张树堂
  
  语文课程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部分提到“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让语文课堂既实现知识传递,又唤醒学生的文化基因,让教学更具“人文性”和“语文味”,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
立足人文性: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占比超30%,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人文性,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价值。具体可从以下3个维度展开。
  家国情怀。此维度重在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及共同体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象征(如山河、文字)、珍视文化瑰宝(如传统节日、历史人物故事),并组织诵读经典、讲述历史故事、探讨文化符号意义等实践,将爱国情感具体化。例如,学习二年级下册《神州谣》时,通过诵读“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感受祖国壮美山河,结合图片、视频拓展“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的深层含义,深化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国土意识。
  道德伦理。此维度聚焦于塑造学生诚信、仁爱、孝亲、礼让等核心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理解经典故事蕴含的做人道理,辨析行为对错,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讨论、联系生活实际等实践,促进道德认知内化与行为养成。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或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中关于家庭团聚的习俗时,重点讨论“融四岁,能让梨”体现的谦让美德,或结合春节、中秋的团圆主题,引导学生分享如何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将传统伦理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家庭行为准则。
  审美情趣。此维度致力于提升学生对汉语言之美、传统艺术形式及自然意境的感知与欣赏能力。例如,学习古诗词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韵律节奏,精读品味精妙字词与深远意境,结合图画、音乐等辅助手段进行赏析,并鼓励模仿创作(如写句、配画),培养高雅情趣。再如,学习三年级下册《赵州桥》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价值,更要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对桥身“美观”的描写,通过想象画面、欣赏实景图或拓片,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艺术表现力,体会传统建筑艺术之美。
凸显语文味:
提质增味的实践策略

  传统文化教学的人文性应充分通过“语文味”呈现出来,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与跨学科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蕴藏于文本之中的语文之“味”,让文化可感可触。
  其一,情境浸润法——让文化可感。通过视听联动、角色扮演、实物体验等学习情境的创设,可实现传统文化从符号认知到精神体悟的转化。
  视听联动可以创设出直观的情境,学生不仅能在视听交融的情境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能通过文字与音乐的共振,直观感知古人的情绪表达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沉浸式体验。如学习《伯牙鼓琴》时,将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学生朗读课文时,古琴悠远清雅的音色与文章中“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的意境相契合,营造出空灵深邃的审美场域。
  角色代入方法最为常见的方式即分角色表演。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化身为春秋时期的稚子,在模拟“辩斗”过程中自然代入古人的思维逻辑。这种具身化的学习方式,既能激活文言文教学活力,又让学生在角色冲突中领悟“知之为知之”的治学态度,更通过思辨实践传承“格物致知”的理性精神。
  实物体验无疑是最直观的情境创设方式之一。在学习《纸的发明》时,通过展示活字印刷模具,让学生亲手排列字块、涂墨拓印,将课本中的技术史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这种触觉参与不仅直观呈现“活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有助于理解“方寸之间显匠心”的工匠精神,还可以将同为“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链接起来。
  其二,跨学科融合法——让文化可触。跨学科融合可实现多维联动,突破语文课堂的单向阐释,共同构建传统文化传承的立体生态,呈现出其质感与温度。
  通过“语文+美术”可以实现古诗词教学的“诗画互译”,学生既能体会诗中有画的意境营造技巧,又能感知水墨留白、晕染与诗歌含蓄抒情的艺术共性。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与水墨画创作结合,引导学生在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感后,用传统笔墨技法绘制茱萸、远山、登高场景,使“重阳思亲”的文化记忆从文字符号升华为可留存、可传播的艺术作品,强化文化认同的具象表达。
  “语文+科学”也是行之有效的跨学科学习方式。以《二十四节气歌》教学为例,学习时组织学生结合物候观测记录,分析“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霜降见霜,米谷满仓”等农谚的科学依据。通过测量光照时长、记录气温变化、观察植物生长等科学实验,学生既能解码古诗中“玄鸟至”“雷乃发声”等意象背后的天文历法智慧,又能建立古代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观念的对话。
  “语文+劳动”的跨学科融合特别注重实践性。在《清明》教学中,组织学生亲手采摘艾草、研磨汁液、包制青团,同时创作以“清明”为主题的诗歌。劳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触觉(揉面)、嗅觉(艾草清香)、味觉(品尝青团)全方位感知节气文化,理解“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民俗内涵。随后将劳动体验转化为“手染春烟绿,心随纸鹞飞”等诗句,实现物质实践与精神抒写的双向激活。
  当《论语》的智慧与教室的晨读相遇,当甲骨文的纹路在学生的笔尖流淌,语文课堂便成为文化基因的孵化器。教师应做传统文化的“摆渡人”,用创新的教学设计架起古今桥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获得文化认同与精神成长,真正践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使命。
  (作者单位:济宁市汶上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