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引导党支部主动“破壁”,跳出校园围墙——
支部建在地头上
2025-08-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赵秀明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七至八月,是果实快速膨大的关键时期,乡亲们要适量追施高磷高钾型复合肥,提高果实的硬度和含糖量,促进着色。”季夏时节,艳阳高照,烟台栖霞的果园里,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党支部正在开展支部活动,学生党员对苹果园夏季生产管理进行了技术指导。
近年来,山东农大注重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引导党支部主动“破壁”,跳出校园围墙,将支部活动搬到田间地头,将科研课题对准产业痛点,将党旗插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探索出了一条“支部扎根田野间、党员聚在产业上、作用发挥在实践中”的特色路径,成为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生动缩影。
党支部扎根田野间
栖霞有着“苹果之都”的美称,果园种植面积大,但土壤酸化严重,土壤微生物群落单一等问题突出。2016年,烟台实林农业科技合作社的王书超找到山东农大园艺学院教师胡大刚,希望解决苹果产量不稳、品质不佳的难题。
胡大刚是苹果产业领域专家,也是园艺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如何在常规的理论学习、组织生活之外,让党建工作更具活力、更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学生党员淬炼党性、增长才干?”胡大刚说,果农的诉求让他意识到,将党建工作与实践紧密结合,把党支部的阵地拓展到广袤田野,让学生党员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当先锋、作表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
自2016年开始,胡大刚便时常带领党支部的44名研究生党员到烟台实林农业科技合作社开展支部学习,解决产业难题,提供技术指导,在服务产业中深化国情、农情教育。“我们的支部学习就在果园田间进行,有些产业问题的解决就是在‘三会一课’上碰撞出来的火花。”党支部成员姜伟涛说。
在他们的帮扶下,王书超采用了“虫-菌”复合转化果园废弃物技术、果树生食食物链改造及提升技术和林下食用菌生产系统技术,将果园废弃物生物转化为食用菌等高品质产品,亩产值是常规管理的4到6倍,亩收益可达六七万元,实现了果品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苹果品质好,产品线也更加丰富,真是找对人了。”王书超说。
“党员的初心使命,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只有走到田埂上,听到农民的心声,才能找到它最该扎根的地方。”姜伟涛说。近年来,党支部深入沂蒙、烟台、洛川等果业主产区,解决当地草莓、桃、樱桃、苹果等园艺产业生产难题,党员们在实际问题中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让青春在泥土的芬芳中闪光,让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
研究生党员在服务产业中成长
“多亏了这些娃娃,村里的草莓变成‘金饽饽’了。”沂源县鲁村镇于家石沟村村民们每次提起村里的草莓产业,总是对这群研究生党员赞不绝口。
于家石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弟章为改变村庄发展现状,主动承包2000亩山地建棚种植草莓,并将棚室以家庭分红责任制方式承包给农户,但种植多年收益并不理想。2018年,他遇到了前来开展党支部活动,调研山东草莓产业现状的园艺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师生,并邀请他们旁听了一场“关于征求草莓生产难题意见”的村委会会议。
“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农户们对科技的渴盼,坚定了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决心。”党支部成员吴琦杰回忆道。自此,于家石沟村的草莓大棚成为这支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新场地。
研究生党员没课就“钻”进大棚,调研生产难题,研究解决思路。每到假期,草莓大棚总是热闹非凡,学生党员会围绕品种选用、种植技术、虫害防治等内容开展培训,耐心地向果农们解答疑惑,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生产实践。
针对当地草莓产业难题,研究生党员们提出了“种质+种苗+良法”的解决思路。他们构建草莓种质资源圃,选育草莓优系600余个,推广种植草莓新品种“金刚2号”,研发推广草莓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村里草莓亩均产量实现了1.8倍的增长,每亩增收达到2.7万元。果农的腰包鼓了,共同致富的梦想越来越近了。”李弟章的喜悦溢于言表。
“深入产业一线,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有了温度和真实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产业难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淬炼与成长。”吴琦杰说。
学校在服务产业发展中育人
“近几年,学校党委持续推动党支部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把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实践育人有机统一,让学生党员在服务产业的实践中淬炼初心使命、提升创新能力,让党旗在科技兴农一线高高飘扬。”山东农大党委书记徐剑波说。研究生党支部党员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到产业一线找课题、做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在蒙阴蜜桃产区“试水”纳米微孔膜技术,为章丘柏家村提供捕食螨防治根螨技术……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融合,发挥党员先进性,服务乡村发展,该校组建了一支跨学院、跨专业的“党员博士兴农团”,为农村和产业一线送去新技术、新理念,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此外,该校还依托乡村振兴驿站和科技小院建设,激励引导更多研究生党员站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高度,主动奔赴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生产一线解难题、送技术、促生产。
研究生党员张涛研发缓释微囊产品,帮助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防治根结线虫病和花生叶斑病,效果达到90%以上;陈尚静分离出了“山农TLT07.78菌株”,将黑枣醋的发酵时间由15—30天缩短至8天,帮助乐陵企业实现效率与成本双突破;宿元浩实施蚯蚓酵素有机肥栽培模式,帮助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唐家店子村番茄产量增长15%,成本减少20%。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七至八月,是果实快速膨大的关键时期,乡亲们要适量追施高磷高钾型复合肥,提高果实的硬度和含糖量,促进着色。”季夏时节,艳阳高照,烟台栖霞的果园里,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党支部正在开展支部活动,学生党员对苹果园夏季生产管理进行了技术指导。
近年来,山东农大注重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引导党支部主动“破壁”,跳出校园围墙,将支部活动搬到田间地头,将科研课题对准产业痛点,将党旗插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探索出了一条“支部扎根田野间、党员聚在产业上、作用发挥在实践中”的特色路径,成为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生动缩影。
党支部扎根田野间
栖霞有着“苹果之都”的美称,果园种植面积大,但土壤酸化严重,土壤微生物群落单一等问题突出。2016年,烟台实林农业科技合作社的王书超找到山东农大园艺学院教师胡大刚,希望解决苹果产量不稳、品质不佳的难题。
胡大刚是苹果产业领域专家,也是园艺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如何在常规的理论学习、组织生活之外,让党建工作更具活力、更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学生党员淬炼党性、增长才干?”胡大刚说,果农的诉求让他意识到,将党建工作与实践紧密结合,把党支部的阵地拓展到广袤田野,让学生党员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当先锋、作表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
自2016年开始,胡大刚便时常带领党支部的44名研究生党员到烟台实林农业科技合作社开展支部学习,解决产业难题,提供技术指导,在服务产业中深化国情、农情教育。“我们的支部学习就在果园田间进行,有些产业问题的解决就是在‘三会一课’上碰撞出来的火花。”党支部成员姜伟涛说。
在他们的帮扶下,王书超采用了“虫-菌”复合转化果园废弃物技术、果树生食食物链改造及提升技术和林下食用菌生产系统技术,将果园废弃物生物转化为食用菌等高品质产品,亩产值是常规管理的4到6倍,亩收益可达六七万元,实现了果品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苹果品质好,产品线也更加丰富,真是找对人了。”王书超说。
“党员的初心使命,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只有走到田埂上,听到农民的心声,才能找到它最该扎根的地方。”姜伟涛说。近年来,党支部深入沂蒙、烟台、洛川等果业主产区,解决当地草莓、桃、樱桃、苹果等园艺产业生产难题,党员们在实际问题中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让青春在泥土的芬芳中闪光,让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
研究生党员在服务产业中成长
“多亏了这些娃娃,村里的草莓变成‘金饽饽’了。”沂源县鲁村镇于家石沟村村民们每次提起村里的草莓产业,总是对这群研究生党员赞不绝口。
于家石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弟章为改变村庄发展现状,主动承包2000亩山地建棚种植草莓,并将棚室以家庭分红责任制方式承包给农户,但种植多年收益并不理想。2018年,他遇到了前来开展党支部活动,调研山东草莓产业现状的园艺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师生,并邀请他们旁听了一场“关于征求草莓生产难题意见”的村委会会议。
“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农户们对科技的渴盼,坚定了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决心。”党支部成员吴琦杰回忆道。自此,于家石沟村的草莓大棚成为这支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新场地。
研究生党员没课就“钻”进大棚,调研生产难题,研究解决思路。每到假期,草莓大棚总是热闹非凡,学生党员会围绕品种选用、种植技术、虫害防治等内容开展培训,耐心地向果农们解答疑惑,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生产实践。
针对当地草莓产业难题,研究生党员们提出了“种质+种苗+良法”的解决思路。他们构建草莓种质资源圃,选育草莓优系600余个,推广种植草莓新品种“金刚2号”,研发推广草莓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村里草莓亩均产量实现了1.8倍的增长,每亩增收达到2.7万元。果农的腰包鼓了,共同致富的梦想越来越近了。”李弟章的喜悦溢于言表。
“深入产业一线,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有了温度和真实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产业难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淬炼与成长。”吴琦杰说。
学校在服务产业发展中育人
“近几年,学校党委持续推动党支部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把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实践育人有机统一,让学生党员在服务产业的实践中淬炼初心使命、提升创新能力,让党旗在科技兴农一线高高飘扬。”山东农大党委书记徐剑波说。研究生党支部党员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到产业一线找课题、做文章,助力乡村振兴。
在蒙阴蜜桃产区“试水”纳米微孔膜技术,为章丘柏家村提供捕食螨防治根螨技术……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融合,发挥党员先进性,服务乡村发展,该校组建了一支跨学院、跨专业的“党员博士兴农团”,为农村和产业一线送去新技术、新理念,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此外,该校还依托乡村振兴驿站和科技小院建设,激励引导更多研究生党员站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高度,主动奔赴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生产一线解难题、送技术、促生产。
研究生党员张涛研发缓释微囊产品,帮助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防治根结线虫病和花生叶斑病,效果达到90%以上;陈尚静分离出了“山农TLT07.78菌株”,将黑枣醋的发酵时间由15—30天缩短至8天,帮助乐陵企业实现效率与成本双突破;宿元浩实施蚯蚓酵素有机肥栽培模式,帮助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唐家店子村番茄产量增长15%,成本减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