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 “25.4%留区率” 如何达成

2025-08-06 作者: 张忠德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敏锐地捕捉到毕业生们求职需求的新变化,用系统化思维,打造了“校城融合、供需对接、职企协同”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简单说,就是从帮学生想清楚职业方向,到精准找到合适岗位,再到稳稳当当就业发展,“一条龙”服务,让人才和岗位实现“双向奔赴”。2024年,西海岸新区5.6万名驻区高校毕业生踏上了职业新征程,其中25.4%选择留下来就业创业。
  不少高校毕业生初入社会,难免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西海岸新区贴心组建了“职业规划导师团”,成员来自重点企业的HR老手、人社专家和高校老师,还招募了120多名在校学生当“引才大使”。他们设计了船舶海工、人工智能等5条特色产业研学路线,带着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学习,还开设“就业创业第一课”,帮5100多名大学生理清了职业方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5届毕业生白俊婷,之前就为职业前景焦虑过,西海岸新区组织的一次“船舶海工产业研学之旅”化解了她的焦虑。走进企业的人工智能部门,亲眼看到算法工程师如何优化港口物流系统,再和技术总监面对面深入聊聊,她心里的职业蓝图一下子就清晰了不少。
  光有方向还不够,能力也得跟上。西海岸新区成立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心,成功牵线了17所驻区高校和像青岛京东方这样的40家重点企业,在实习实训、人才培养上达成合作。发布《大学生实习见习手册》,在全区布局了12个“招才引智工作站”、10个“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14个校园里的“职达校园”就业服务站,还有112家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覆盖全区的就业实践“大本营”。
  找工作最怕啥?信息不对称!西海岸新区就用数字化手段来破局,开发“青西智找活”平台,把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都收集起来,靠大数据算法精准推荐岗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王兆瑞就是受益者。平台根据他的专业背景和求职想法,精准匹配到一家搞智能家电研发的高科技企业,让他找到了心仪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工作。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有超过3000家企业进驻,处理了超过2.1万条求职信息,成了大家找工作的“指尖神器”。还有“就业创业一张图”电子导引,整合了210条政策和生活服务信息,求职办事“一站搞定”。全国首个直播带岗产业园更是火爆,2024年上线625场直播带岗,观看人次超过5000万,促成1万多人达成就业意向。
  高校毕业生就业了,如何让他们留得住、发展好?西海岸新区接连出台支持大学生留区就业创业的政策,把档案转递、户口迁移、实习见习这些事都整合成“一站式”服务,方便得很。真金白银的补贴更是诚意满满,2024年至今,仅住房补贴和一次性安家费就面向高校毕业生精准发放了4.76万次,总额高达2.32亿元。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但它们常面临管理成本高、缺乏专业人事团队的难题。西海岸新区推出“劳动关系托管服务”模式,让中小微企业可以把社保、合同这些麻烦事“外包”给专业机构处理。青岛广能橡胶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前每月光处理这些事就耗掉大量精力,托管后省心多了,我们腾出手来,新招了十几个大学生专注业务拓展。”目前,全区已经有890多家中小微企业签约托管,累计新招员工8000多人,就业稳定性大大提升。
  解决了“有工作”,还得让高校毕业生“有奔头”。西海岸新区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允许企业自主评价技能人才。2024年以来,已有37家企业自主评价了药物制剂工、营养师、电工等5752名技能人才,其中高级工及以上有3585人。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金蓝领”培训等,畅通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累计发放培训补贴160.5万元,每年新增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的60%多,让年轻人看到清晰的职业发展前景。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敏锐地捕捉到毕业生们求职需求的新变化,用系统化思维,打造了“校城融合、供需对接、职企协同”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简单说,就是从帮学生想清楚职业方向,到精准找到合适岗位,再到稳稳当当就业发展,“一条龙”服务,让人才和岗位实现“双向奔赴”。2024年,西海岸新区5.6万名驻区高校毕业生踏上了职业新征程,其中25.4%选择留下来就业创业。
  不少高校毕业生初入社会,难免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西海岸新区贴心组建了“职业规划导师团”,成员来自重点企业的HR老手、人社专家和高校老师,还招募了120多名在校学生当“引才大使”。他们设计了船舶海工、人工智能等5条特色产业研学路线,带着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学习,还开设“就业创业第一课”,帮5100多名大学生理清了职业方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5届毕业生白俊婷,之前就为职业前景焦虑过,西海岸新区组织的一次“船舶海工产业研学之旅”化解了她的焦虑。走进企业的人工智能部门,亲眼看到算法工程师如何优化港口物流系统,再和技术总监面对面深入聊聊,她心里的职业蓝图一下子就清晰了不少。
  光有方向还不够,能力也得跟上。西海岸新区成立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心,成功牵线了17所驻区高校和像青岛京东方这样的40家重点企业,在实习实训、人才培养上达成合作。发布《大学生实习见习手册》,在全区布局了12个“招才引智工作站”、10个“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14个校园里的“职达校园”就业服务站,还有112家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覆盖全区的就业实践“大本营”。
  找工作最怕啥?信息不对称!西海岸新区就用数字化手段来破局,开发“青西智找活”平台,把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都收集起来,靠大数据算法精准推荐岗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王兆瑞就是受益者。平台根据他的专业背景和求职想法,精准匹配到一家搞智能家电研发的高科技企业,让他找到了心仪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工作。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有超过3000家企业进驻,处理了超过2.1万条求职信息,成了大家找工作的“指尖神器”。还有“就业创业一张图”电子导引,整合了210条政策和生活服务信息,求职办事“一站搞定”。全国首个直播带岗产业园更是火爆,2024年上线625场直播带岗,观看人次超过5000万,促成1万多人达成就业意向。
  高校毕业生就业了,如何让他们留得住、发展好?西海岸新区接连出台支持大学生留区就业创业的政策,把档案转递、户口迁移、实习见习这些事都整合成“一站式”服务,方便得很。真金白银的补贴更是诚意满满,2024年至今,仅住房补贴和一次性安家费就面向高校毕业生精准发放了4.76万次,总额高达2.32亿元。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但它们常面临管理成本高、缺乏专业人事团队的难题。西海岸新区推出“劳动关系托管服务”模式,让中小微企业可以把社保、合同这些麻烦事“外包”给专业机构处理。青岛广能橡胶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前每月光处理这些事就耗掉大量精力,托管后省心多了,我们腾出手来,新招了十几个大学生专注业务拓展。”目前,全区已经有890多家中小微企业签约托管,累计新招员工8000多人,就业稳定性大大提升。
  解决了“有工作”,还得让高校毕业生“有奔头”。西海岸新区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允许企业自主评价技能人才。2024年以来,已有37家企业自主评价了药物制剂工、营养师、电工等5752名技能人才,其中高级工及以上有3585人。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金蓝领”培训等,畅通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累计发放培训补贴160.5万元,每年新增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的60%多,让年轻人看到清晰的职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