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量84万吨年产值近100亿元
30年,莘县种出中国“第一瓜”
2025-07-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胡磊 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 张露 张红芳
“燕子南飞来,店前齐徘徊。香风不是花,瓜棚馨气在。”30年前,这首描写莘县燕店香瓜丰收的藏头诗,放在如今依旧贴切。
7月22日,记者走进“中国香瓜第一镇”莘县燕店镇,随处可见的香瓜大棚内,瓜农们正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将嫩绿的幼苗栽进泥土里。
“30年前,村里人都在种棉花,只知道有种瓜叫‘洋香瓜’。到底长啥样,村里没人见过。”提及当地香瓜产业的“发家史”,72岁的燕店镇东孙庄村瓜农王石井告诉记者,1994年,时任燕店乡党委书记的宋继华第一次将“洋香瓜”引入燕店乡。在他的记忆里,宋继华为了鼓励大家种瓜,带着一批又一批干部群众到“洋香瓜”种植地参观学习,并承诺待“洋香瓜”成熟后,由乡里按3元一斤的价格统一收购。
于是,王石井等首批“敢于吃螃蟹的人”报名参加,50亩“洋香瓜”大棚在燕店乡拔地而起。
因为没有恒温箱,育苗成为当时的一大难题。“大家把经过温汤浸种后的香瓜种子裹在半湿的毛巾里,然后绑在腰上,利用恒定的体温催芽。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大家还要在棉布外面缠上一层塑料布。这就是我们探索出来的‘体温催芽法’。”莘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研究员苗纪忠说,燕店乡的瓜农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香瓜种子,白天绑在腰上,晚上捂在被窝里,等种子催好芽后进行播种,24小时盯在棚里,直到幼苗长成壮苗。
1995年3月,第一批收获的“洋香瓜”如约被乡里收购。王石井还清了贷款,还净赚5000元。“周边人一看真能挣钱,都想跟着种。”王石井说。
宋继华透露,关于“洋香瓜”,还有一个深藏在全乡干部心底的秘密:由于光顾着发动生产,没重视市场营销,导致成熟的第一批“洋香瓜”无人问津。为了不打击瓜农种瓜的积极性,乡里仍坚持原价收购。1995年,燕店乡选派精干人员走南闯北找市场、谋销路,势必要把前期忽视的市场“找”回来。
“咱们的香瓜上市早,到哪都是稀罕货。”燕店镇人大主席王俊国回忆,他带着“洋香瓜”赶到某个城市,怎料刚摆上水果市场的摊位,就受到了周围商贩的排挤。“为了防止有人捣乱,我们把瓜‘锁’在铁笼子里卖,反而引来了更多人围观。”王俊国说,经过大家努力,燕店“洋香瓜”的名气终于打响。
燕店乡趁热打铁,自掏腰包大力宣传,还邀请各地的水果批发商走进“洋香瓜”大棚,越来越多的水果批发商争相下单。
大棚改造、良种升级、质量追溯……经过30年的发展,以燕店为“原点”的莘县香瓜产业已覆盖全县10个镇街,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量84万吨,年产值近百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香瓜种植基地和集散地,被誉为“中国香瓜之乡”。在《2024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莘县香瓜凭借25.77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香瓜领域名副其实的“第一瓜”。
“我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种对了一颗瓜。”宋继华感慨万千。
“下一步,莘县县委、县政府将以更大力度支持香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富民’为本,构建‘育、产、销、融’全链条生态;以‘科技’为翼,推动莘县香瓜产业向更高层次、更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以‘品牌’为旗,持续擦亮‘莘县香瓜’、‘燕店香瓜’金字招牌,让莘县的‘香瓜经济’香飘四海,富民万家。”莘县县长张云生说。
本报通讯员 张露 张红芳
“燕子南飞来,店前齐徘徊。香风不是花,瓜棚馨气在。”30年前,这首描写莘县燕店香瓜丰收的藏头诗,放在如今依旧贴切。
7月22日,记者走进“中国香瓜第一镇”莘县燕店镇,随处可见的香瓜大棚内,瓜农们正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将嫩绿的幼苗栽进泥土里。
“30年前,村里人都在种棉花,只知道有种瓜叫‘洋香瓜’。到底长啥样,村里没人见过。”提及当地香瓜产业的“发家史”,72岁的燕店镇东孙庄村瓜农王石井告诉记者,1994年,时任燕店乡党委书记的宋继华第一次将“洋香瓜”引入燕店乡。在他的记忆里,宋继华为了鼓励大家种瓜,带着一批又一批干部群众到“洋香瓜”种植地参观学习,并承诺待“洋香瓜”成熟后,由乡里按3元一斤的价格统一收购。
于是,王石井等首批“敢于吃螃蟹的人”报名参加,50亩“洋香瓜”大棚在燕店乡拔地而起。
因为没有恒温箱,育苗成为当时的一大难题。“大家把经过温汤浸种后的香瓜种子裹在半湿的毛巾里,然后绑在腰上,利用恒定的体温催芽。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大家还要在棉布外面缠上一层塑料布。这就是我们探索出来的‘体温催芽法’。”莘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研究员苗纪忠说,燕店乡的瓜农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香瓜种子,白天绑在腰上,晚上捂在被窝里,等种子催好芽后进行播种,24小时盯在棚里,直到幼苗长成壮苗。
1995年3月,第一批收获的“洋香瓜”如约被乡里收购。王石井还清了贷款,还净赚5000元。“周边人一看真能挣钱,都想跟着种。”王石井说。
宋继华透露,关于“洋香瓜”,还有一个深藏在全乡干部心底的秘密:由于光顾着发动生产,没重视市场营销,导致成熟的第一批“洋香瓜”无人问津。为了不打击瓜农种瓜的积极性,乡里仍坚持原价收购。1995年,燕店乡选派精干人员走南闯北找市场、谋销路,势必要把前期忽视的市场“找”回来。
“咱们的香瓜上市早,到哪都是稀罕货。”燕店镇人大主席王俊国回忆,他带着“洋香瓜”赶到某个城市,怎料刚摆上水果市场的摊位,就受到了周围商贩的排挤。“为了防止有人捣乱,我们把瓜‘锁’在铁笼子里卖,反而引来了更多人围观。”王俊国说,经过大家努力,燕店“洋香瓜”的名气终于打响。
燕店乡趁热打铁,自掏腰包大力宣传,还邀请各地的水果批发商走进“洋香瓜”大棚,越来越多的水果批发商争相下单。
大棚改造、良种升级、质量追溯……经过30年的发展,以燕店为“原点”的莘县香瓜产业已覆盖全县10个镇街,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量84万吨,年产值近百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香瓜种植基地和集散地,被誉为“中国香瓜之乡”。在《2024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莘县香瓜凭借25.77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香瓜领域名副其实的“第一瓜”。
“我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种对了一颗瓜。”宋继华感慨万千。
“下一步,莘县县委、县政府将以更大力度支持香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富民’为本,构建‘育、产、销、融’全链条生态;以‘科技’为翼,推动莘县香瓜产业向更高层次、更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以‘品牌’为旗,持续擦亮‘莘县香瓜’、‘燕店香瓜’金字招牌,让莘县的‘香瓜经济’香飘四海,富民万家。”莘县县长张云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