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银行”不如“买银行”?
“疯”涨的银行股,是谁在狂买
2025-07-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都亚男
新高!新高!上周五,持续冲高的银行股又迎来一波历史高价的“刷新潮”,而大涨的银行股,更被市场视为上周沪指重站3500点的“主力军”。
事实上,银行股的这波“牛市”已持续一年半。“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正在“用脚投票”,这一市场情绪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行情还将持续多久?现在入手还“香”吗?
全球银行股“狂飙”
7月11日,工农中建四大行股价均创历史新高。不只是四大行股价强势拉升,截至7月14日,42只A股银行股年内齐上涨,其中,厦门银行、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民生银行、渝农商行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均超30%。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银行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为21.14%,有20只银行股在今年屡创历史新高。
聚焦山东银行股,截至7月14日,A股市场上,青岛银行、青农商行、齐鲁银行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分别为35.89%、29.67%、20.58%,港股市场上,青岛银行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58.75%,涨幅在25家港股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一。
7月14日,银行股虽出现一定回调,但从整体态势来看,银行股已走出近1年半时间的“长牛”行情,可追溯到2024年年初,2024年全年银行板块大涨37.55%,摘得行业涨幅桂冠。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A股,放眼全球股市,银行股也在一路高歌猛进。
据兴业证券统计,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8日,全球、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银行板块指数分别大幅上涨52%、49%、65%、53%和59%,均已逼近或超过2010年以来的新高,且相较于大盘指数均跑出超额收益。
谁在“力挺”银行股?
银行股这波强劲涨势背后,是源源不断“跑步入场”的大资金持续推高。
作为长期资金的主要代表,险资今年以来持续“扫货”银行股。据长江证券研究所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保险机构重仓持有的A股银行股市值达2657.8亿元,持股数量和市值均在险资所持行业中居首位。
银行股正在被“聪明资金”大手笔加仓。二季度末,北向资金在金融板块持仓市值较一季度末增加了446亿元。
基金产品也纷纷重仓银行股。Wind显示,主动型基金银行持仓比例由2024年底的3.72%升至一季度的4.0%。同时,年内被动指数基金流入银行股的资金也在增长。
成为投资“新宠”的银行股,吸引力从何而来?
一大原因是政策红利持续加持下,资金避险需求增强,高股息的银行股成为“避风港”。5月初,证监会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增加了对业绩基准比较和长周期考察机制,引导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此外,4月初,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上调了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
另一大原因是,存款利率下行叠加银行股“高股息、分红稳”,且“资产荒”加剧,这一情况下,不仅是大资金“偏爱”银行股,不少普通投资者也选择“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
天风证券研究员刘杰在近期研报中指出:“买银行股等于买高息固收产品。相对于其他板块,银行板块具有明显的高股息、分红稳定的特征。”
Wind显示,以7月14日收盘价为基准,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9家银行股息率(近12个月)超过4%。与之相对比的是,银行的大多数理财产品利率普遍在2%以下。兴业证券指出,全球范围看,中国银行股具备稳定分红的特征,内地主要银行近3年股利支付率均稳定在30%左右,中银香港和恒生银行稳定在50%以上。
现在入手银行股还“香”吗?
银行股屡创历史新高的当下,不少普通投资者正在踟蹰观望:现在入场银行股,是否还是好时机?
从数据来看,银行的“高股息、低估值”特征,也出现了阶段性新变化。
股息方面,伴随股价飙升,银行股的股息率已远低于去年水平。Wind显示,去年同期,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平均股息率(近12个月)为5.01%,而截至今年7月14日,42家A股上市银行平均股息率(近12个月)已降至3.6%。
估值方面,自去年9月以来,中证银行PE(市盈率)快速爬升,7月14日中证银行PE当前值为7.49,已处于自2018年4月以来的最高点。
此外,从银行业整体业绩来看,银行面临着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问题,量价失衡,净息差仍在承压。2025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72%、1.2%。Wind显示,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平均值约为1.58%,仍低于1.8%的行业“警戒线”。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告诉记者,随着股价持续攀升,银行股的估值潜力正在被快速消化,目前估值优势已不如年初明显。未来行情将更加依赖于各银行的实际业绩表现。投资者应从资产质量等角度精挑细选,而非盲目追涨所有银行股。
放眼未来,银行股“牛市”行情还能持续多久?
多家券商普遍认为,银行的资产质量仍有修复空间,银行股红利投资仍将延续。浙商证券认为,用牛市思维看待和参与本轮银行股重大级别行情,当下不是行情的下半场而是长周期的开始,低利率趋势的力量是本轮行情的底层逻辑。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记者:“从估值来看,相比以往牛市领涨板块,银行股的估值仍有提升空间。在‘资产荒’延续的背景下,银行股作为红利资产仍具备强吸引力。”
新高!新高!上周五,持续冲高的银行股又迎来一波历史高价的“刷新潮”,而大涨的银行股,更被市场视为上周沪指重站3500点的“主力军”。
事实上,银行股的这波“牛市”已持续一年半。“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正在“用脚投票”,这一市场情绪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行情还将持续多久?现在入手还“香”吗?
全球银行股“狂飙”
7月11日,工农中建四大行股价均创历史新高。不只是四大行股价强势拉升,截至7月14日,42只A股银行股年内齐上涨,其中,厦门银行、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民生银行、渝农商行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均超30%。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银行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为21.14%,有20只银行股在今年屡创历史新高。
聚焦山东银行股,截至7月14日,A股市场上,青岛银行、青农商行、齐鲁银行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分别为35.89%、29.67%、20.58%,港股市场上,青岛银行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58.75%,涨幅在25家港股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一。
7月14日,银行股虽出现一定回调,但从整体态势来看,银行股已走出近1年半时间的“长牛”行情,可追溯到2024年年初,2024年全年银行板块大涨37.55%,摘得行业涨幅桂冠。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A股,放眼全球股市,银行股也在一路高歌猛进。
据兴业证券统计,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8日,全球、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银行板块指数分别大幅上涨52%、49%、65%、53%和59%,均已逼近或超过2010年以来的新高,且相较于大盘指数均跑出超额收益。
谁在“力挺”银行股?
银行股这波强劲涨势背后,是源源不断“跑步入场”的大资金持续推高。
作为长期资金的主要代表,险资今年以来持续“扫货”银行股。据长江证券研究所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保险机构重仓持有的A股银行股市值达2657.8亿元,持股数量和市值均在险资所持行业中居首位。
银行股正在被“聪明资金”大手笔加仓。二季度末,北向资金在金融板块持仓市值较一季度末增加了446亿元。
基金产品也纷纷重仓银行股。Wind显示,主动型基金银行持仓比例由2024年底的3.72%升至一季度的4.0%。同时,年内被动指数基金流入银行股的资金也在增长。
成为投资“新宠”的银行股,吸引力从何而来?
一大原因是政策红利持续加持下,资金避险需求增强,高股息的银行股成为“避风港”。5月初,证监会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增加了对业绩基准比较和长周期考察机制,引导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此外,4月初,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上调了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
另一大原因是,存款利率下行叠加银行股“高股息、分红稳”,且“资产荒”加剧,这一情况下,不仅是大资金“偏爱”银行股,不少普通投资者也选择“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
天风证券研究员刘杰在近期研报中指出:“买银行股等于买高息固收产品。相对于其他板块,银行板块具有明显的高股息、分红稳定的特征。”
Wind显示,以7月14日收盘价为基准,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9家银行股息率(近12个月)超过4%。与之相对比的是,银行的大多数理财产品利率普遍在2%以下。兴业证券指出,全球范围看,中国银行股具备稳定分红的特征,内地主要银行近3年股利支付率均稳定在30%左右,中银香港和恒生银行稳定在50%以上。
现在入手银行股还“香”吗?
银行股屡创历史新高的当下,不少普通投资者正在踟蹰观望:现在入场银行股,是否还是好时机?
从数据来看,银行的“高股息、低估值”特征,也出现了阶段性新变化。
股息方面,伴随股价飙升,银行股的股息率已远低于去年水平。Wind显示,去年同期,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平均股息率(近12个月)为5.01%,而截至今年7月14日,42家A股上市银行平均股息率(近12个月)已降至3.6%。
估值方面,自去年9月以来,中证银行PE(市盈率)快速爬升,7月14日中证银行PE当前值为7.49,已处于自2018年4月以来的最高点。
此外,从银行业整体业绩来看,银行面临着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问题,量价失衡,净息差仍在承压。2025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72%、1.2%。Wind显示,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平均值约为1.58%,仍低于1.8%的行业“警戒线”。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告诉记者,随着股价持续攀升,银行股的估值潜力正在被快速消化,目前估值优势已不如年初明显。未来行情将更加依赖于各银行的实际业绩表现。投资者应从资产质量等角度精挑细选,而非盲目追涨所有银行股。
放眼未来,银行股“牛市”行情还能持续多久?
多家券商普遍认为,银行的资产质量仍有修复空间,银行股红利投资仍将延续。浙商证券认为,用牛市思维看待和参与本轮银行股重大级别行情,当下不是行情的下半场而是长周期的开始,低利率趋势的力量是本轮行情的底层逻辑。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记者:“从估值来看,相比以往牛市领涨板块,银行股的估值仍有提升空间。在‘资产荒’延续的背景下,银行股作为红利资产仍具备强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