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AI+思政”的几个错误倾向

2025-07-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张淑芬

  “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力点。在智慧教育浪潮中,人工智能必然与思政教育产生更加紧密的结合,但也要谨防几个错误倾向,避免二者“形连意散”。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内容创造力、信息整合力,正在全方位改变着教育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革提供了新契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构思政教学链条。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单链条,思政课内容主要依赖教师的个人学识和积淀,课程效果受教师知识储备和授课风格影响较大。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学链条,可对海量信息按需整合,生成多样化教学资源,形成“师—机—生”新型教学链条,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观塑造的深度转变。
  丰富思政教学场景。通过人工智能整合数据和信息,辅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其他技术手段,可突破现实与虚拟、当下与历史的时空界限,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历史厚重与时代脉搏,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深化思政教学评价。辅助决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功能之一。人工智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社会行为、学业成绩等数据信息,以技术方式更加客观地识别学生思想动态和优势短板,为精准判别并引领学生思想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从思想动态到学业水平的准确把握,为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提供支撑。
  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逐步进入快车道。高校在积极拥抱这一波技术浪潮的同时,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警惕以下几个错误倾向——
  “冷结合”的数字至上倾向。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知识+情感”双管齐下的独特育人模式,知识(即教学内容)是载体,情感(即价值认同)是目的。作为技术工具,人工智能在情感输出上无法替代教师。要警惕人工智能辅助思政教育中的数字至上主义,避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张力失衡,使思政教学变为靠技术手段量化、数字化教学过程的手段,将价值认同过程简化为技术层面的“量化客观评价”,将复杂的思想成长过程简化为数据模型的运算结果。
  “急结合”的盲目跟风倾向。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场域。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期,不同高校的技术条件、教师素质不同,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育这一细分应用场景中的应用理解不一,要谨防因为政绩观错位而盲目“赶时髦”,刻意模糊人工智能教学和数字化教学的界线,徒有“人工智能”之表而无智慧教学之实,沦为新技术应用中的形式主义。
  “硬结合”的繁琐主义倾向。思政课的基本运行链条是“教学内容—思政课堂—学生”,思政课堂作为信息与情感沟通渠道,最终目的是将正确的理论和观念引入学生思想,达到“固本铸魂”的目的。人工智能对教师来说是“解放双手”的途径,对学生来说则是“开动大脑”的引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人工智能都是工具而非目的。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思政教育过程中,谨防为创新而创新,产生操作复杂且与核心培育无关的环节,悖离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过程”置于“目的”之上,增加冗余信息和教学负担,偏离核心教学目标。
  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深度结合已成潮流大势,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和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二者会有越来越多结合点,推动思政教育持续变革创新。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立足于深,发挥人工智能“智”的优势。当前,思政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仍然是浅层次应用。要在算法和算力上做文章,特别是用好大模型、知识图谱等关键技术,跨越知识孤岛,发挥人工智能“超级大脑”作用。
  立足于融,把准人工智能“辅”的定位。要充分把握人工智能作为“渔”的工具属性,避免将其作为“鱼”的目的属性,确保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不变。教师授课是情感传递的桥梁,人工智能则辅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要注意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和“情感转换器”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强化学生价值认同,以个性化授课实现价值观传输,避免产生技术依赖症。
  立足于实,确保人工智能“效”的达成。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融合,要推动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深刻转变。在人工智能支持下,思政教育内容应转向对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养成、跨学科整合等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各种思潮的多维展示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推动思政课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
  □ 张淑芬

  “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力点。在智慧教育浪潮中,人工智能必然与思政教育产生更加紧密的结合,但也要谨防几个错误倾向,避免二者“形连意散”。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内容创造力、信息整合力,正在全方位改变着教育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革提供了新契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构思政教学链条。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单链条,思政课内容主要依赖教师的个人学识和积淀,课程效果受教师知识储备和授课风格影响较大。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学链条,可对海量信息按需整合,生成多样化教学资源,形成“师—机—生”新型教学链条,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观塑造的深度转变。
  丰富思政教学场景。通过人工智能整合数据和信息,辅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其他技术手段,可突破现实与虚拟、当下与历史的时空界限,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历史厚重与时代脉搏,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深化思政教学评价。辅助决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功能之一。人工智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社会行为、学业成绩等数据信息,以技术方式更加客观地识别学生思想动态和优势短板,为精准判别并引领学生思想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从思想动态到学业水平的准确把握,为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提供支撑。
  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逐步进入快车道。高校在积极拥抱这一波技术浪潮的同时,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警惕以下几个错误倾向——
  “冷结合”的数字至上倾向。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知识+情感”双管齐下的独特育人模式,知识(即教学内容)是载体,情感(即价值认同)是目的。作为技术工具,人工智能在情感输出上无法替代教师。要警惕人工智能辅助思政教育中的数字至上主义,避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张力失衡,使思政教学变为靠技术手段量化、数字化教学过程的手段,将价值认同过程简化为技术层面的“量化客观评价”,将复杂的思想成长过程简化为数据模型的运算结果。
  “急结合”的盲目跟风倾向。高校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场域。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期,不同高校的技术条件、教师素质不同,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育这一细分应用场景中的应用理解不一,要谨防因为政绩观错位而盲目“赶时髦”,刻意模糊人工智能教学和数字化教学的界线,徒有“人工智能”之表而无智慧教学之实,沦为新技术应用中的形式主义。
  “硬结合”的繁琐主义倾向。思政课的基本运行链条是“教学内容—思政课堂—学生”,思政课堂作为信息与情感沟通渠道,最终目的是将正确的理论和观念引入学生思想,达到“固本铸魂”的目的。人工智能对教师来说是“解放双手”的途径,对学生来说则是“开动大脑”的引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人工智能都是工具而非目的。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思政教育过程中,谨防为创新而创新,产生操作复杂且与核心培育无关的环节,悖离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过程”置于“目的”之上,增加冗余信息和教学负担,偏离核心教学目标。
  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深度结合已成潮流大势,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和技术手段不断进步,二者会有越来越多结合点,推动思政教育持续变革创新。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立足于深,发挥人工智能“智”的优势。当前,思政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仍然是浅层次应用。要在算法和算力上做文章,特别是用好大模型、知识图谱等关键技术,跨越知识孤岛,发挥人工智能“超级大脑”作用。
  立足于融,把准人工智能“辅”的定位。要充分把握人工智能作为“渔”的工具属性,避免将其作为“鱼”的目的属性,确保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不变。教师授课是情感传递的桥梁,人工智能则辅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要注意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和“情感转换器”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强化学生价值认同,以个性化授课实现价值观传输,避免产生技术依赖症。
  立足于实,确保人工智能“效”的达成。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融合,要推动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深刻转变。在人工智能支持下,思政教育内容应转向对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养成、跨学科整合等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社会热点、网络舆情、各种思潮的多维展示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推动思政课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