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
2025-07-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张 弛
●核心观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是提升发展动力的有效举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时间、空间等维度都具有紧密联系
新动能与旧动能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指出“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在2018年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论断进一步将新动能与旧动能关系问题纳入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之中,推动了对于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关系的规律性认识,也深化了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
两者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是提升发展动力的有效举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时间、空间等维度都具有紧密联系。
培养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需要新要素赋能。生产要素是塑造生产力质态的基础性力量,新的生产要素的使用能够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跃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大量新材料、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都将带来助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特别是当前数据已经被普遍认为是重塑生产过程的关键要素,数据资源等成为关键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将赋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全流程各环节。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高素质劳动者将成为提升经济动能的关键,以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为代表的高质量劳动力将成为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培养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需要新模式推动。大量新要素、新方法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将重构生产环节和生产管理组织架构,催生新的生产模式,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生机制。无论是培育新动能还是更新旧动能,都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新模式持续推动升级迭代。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是未来一段时期各类产业更新的主要方向,生产过程广泛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更加高效。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工业互联网生产模式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产业链内部以及产业链之间的设备、企业等主体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对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来说,都将显著提升其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协同能力。
培养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能够催生新产业。有些认识将旧动能理解为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中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方式;将新动能理解为高科技催生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产业分类与经济动能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培养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是发展动力转变的过程,都蕴含着新产业崛起的机遇,也都面临着激烈的产业竞争迭代的考验。培育新动能通过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拉动和政策支持催生新兴产业,而更新旧动能则通过技术改造、产业融合、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与此同时,两者也相互影响,新动能培育能够助力旧动能更新,为以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代表的加快新旧动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接续转换;我国具有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实体经济体量,其中旧动能将对新动能提供巨大支撑作用,为新动能培育提供坚实基础。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质态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创新的生命线,必须从根本上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正进入空前活跃期,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科技和产业方向加速发展,能否抓住这次重大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对于影响科技革命主导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国家自己手中,防止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技术“命门”过度依赖他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争取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特别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和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更好融合。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立身之本,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物质财富的创造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要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形成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应对科技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要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更好融合,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等资源高效配置,有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
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应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意愿等因素,探索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要以企业作为基本着力点,通过企业生产方式的迭代演进催生动能提升。应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积极作用。国有企业应当强化承担战略使命,更好发挥在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引领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民营企业是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中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点的发展导向,主动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应强化产业调控,避免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通过规划、政策等方式引导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走差异化竞争路线,以深化科技创新激发企业开辟新赛道、开拓“新蓝海”。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将我国科研力量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创新动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畅通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环节,多层次搭建平台,促进要素自由融通。预防“内卷式”竞争对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强化风险提示,完善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的统计监测工作,提高市场分析、形势研判能力,为产业治理提供支撑。完善深化金融支持体制,让金融服务于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各阶段。
人才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与引进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要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搭建有利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健全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体现科技、知识、高素质劳动者导向,更好引导社会资源向新质生产力聚集。推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入经济社会全链条,不断赋能劳动内涵式升级,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室副主任)
●核心观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是提升发展动力的有效举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时间、空间等维度都具有紧密联系
新动能与旧动能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指出“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在2018年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论断进一步将新动能与旧动能关系问题纳入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之中,推动了对于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关系的规律性认识,也深化了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
两者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是提升发展动力的有效举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时间、空间等维度都具有紧密联系。
培养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需要新要素赋能。生产要素是塑造生产力质态的基础性力量,新的生产要素的使用能够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跃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大量新材料、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都将带来助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特别是当前数据已经被普遍认为是重塑生产过程的关键要素,数据资源等成为关键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将赋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全流程各环节。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高素质劳动者将成为提升经济动能的关键,以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为代表的高质量劳动力将成为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培养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需要新模式推动。大量新要素、新方法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将重构生产环节和生产管理组织架构,催生新的生产模式,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生机制。无论是培育新动能还是更新旧动能,都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新模式持续推动升级迭代。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是未来一段时期各类产业更新的主要方向,生产过程广泛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更加高效。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工业互联网生产模式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产业链内部以及产业链之间的设备、企业等主体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对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来说,都将显著提升其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协同能力。
培养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能够催生新产业。有些认识将旧动能理解为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中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方式;将新动能理解为高科技催生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产业分类与经济动能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培养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是发展动力转变的过程,都蕴含着新产业崛起的机遇,也都面临着激烈的产业竞争迭代的考验。培育新动能通过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拉动和政策支持催生新兴产业,而更新旧动能则通过技术改造、产业融合、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与此同时,两者也相互影响,新动能培育能够助力旧动能更新,为以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代表的加快新旧动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接续转换;我国具有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实体经济体量,其中旧动能将对新动能提供巨大支撑作用,为新动能培育提供坚实基础。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质态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创新的生命线,必须从根本上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正进入空前活跃期,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科技和产业方向加速发展,能否抓住这次重大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对于影响科技革命主导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国家自己手中,防止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技术“命门”过度依赖他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争取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特别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和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更好融合。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立身之本,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物质财富的创造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要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形成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应对科技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要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更好融合,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等资源高效配置,有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
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应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意愿等因素,探索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都要以企业作为基本着力点,通过企业生产方式的迭代演进催生动能提升。应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积极作用。国有企业应当强化承担战略使命,更好发挥在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引领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民营企业是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中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点的发展导向,主动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应强化产业调控,避免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通过规划、政策等方式引导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走差异化竞争路线,以深化科技创新激发企业开辟新赛道、开拓“新蓝海”。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将我国科研力量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创新动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畅通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环节,多层次搭建平台,促进要素自由融通。预防“内卷式”竞争对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强化风险提示,完善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的统计监测工作,提高市场分析、形势研判能力,为产业治理提供支撑。完善深化金融支持体制,让金融服务于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各阶段。
人才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与引进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要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搭建有利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健全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体现科技、知识、高素质劳动者导向,更好引导社会资源向新质生产力聚集。推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入经济社会全链条,不断赋能劳动内涵式升级,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