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定标准、搭平台、强驱动”建强职业本科教师队伍
2025-07-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吴梦军 李梅松 刘欣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面对教师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实践三大核心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需要的问题,在全国首批15所职业本科大学中率先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从理论研究上深化对职业本科教育以及师资培养的认识。学校组建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等省级课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实施了高标准引领、高水平项目驱动、发展性评价激励,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的教师队伍培养提升模式,有效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定标准”
以高规格指标引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对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职业本科文件要求,吸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工程技术教育的经验,以高规格指标衡量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是分层次分类型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任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专业能力评价标准》。二是完善包括技能大师、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六类职业本科教师引入标准。三是学校通过完善标准提升教师对职业本科教育规律的认知,帮助其理解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的差异。四是通过完善标准明确从职业专科到职业本科专任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要求。
标准的制定引领着师资队伍建设向着高层次、高水平、职业型转化,与职业本科的建设发展目标逐渐匹配。目前,学校专任教师达1400余人。多渠道多形式聘请高层次人才,先后培育及引进博士100余人,本科专业全部由省级教学名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先后建成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省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7支、省级教学团队5支,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30余人获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青年技能名师、首席技师等称号。
“搭平台”
以高水平项目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职业能力建设标准》与《评价标准》将专任教师分为“四层次,两类型”,细化教师在教学、科研、工程实践等方面能力提升具体要求。学校以标准为引领,立足高端,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合作,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保证。各学院对标标准选择高水平项目与指导专家,通过教师自我诊断、自主选择参与、专家指导,形成了明确的、满足教师个性化需要的基础学力、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等专业能力提升路径体系。
一是基础能力提升。除校内培训外,学校与国内外大学建立联系,开展业务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如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山工大讲堂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组织骨干教师赴南洋理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
二是学术能力提升。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合作,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学术沙龙活动;以专家工作室为依托开展论文写作、课题申报、在线课程建设等系列活动;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联盟合作,聘请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智库专家亚当·厄舍博士开展为期3年的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
三是工程技术应用研究能力提升。先后与华中数控等行业企业联合建立10余个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智能制造等4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2024年与泰华智慧产业集团共建博士后流动站,通过这些平台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工程技术应用研究。
四是产教融合合作提升。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搭建提质培优产教融合平台,先后共建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先后有4个项目入选省教育厅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名单。牵头成立了济南市数字电商与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等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扎实推进“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教师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持续优化。
五是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大学、柬埔寨吴哥经典艺术馆等国内外单位建立联系,开展挂职锻炼、技术管理岗位兼职培训等。
“强驱动”
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重视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制定系列考核评价规章制度,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激励教师发展。一是制定《教师发展培训办法》,形成“学校主导、学院主体、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教师培训保障机制。二是制定《专任教师自我诊断方案》《岗位聘期任务与考核的指导意见》《教职工个人年度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将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三是制定《岗位聘用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等系列激励政策,将教师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岗位评优、绩效分配相结合。四是每3年进行一次全校公开竞聘,将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选拔任用到重要的管理或者技术岗位上,同时提高其薪酬待遇。五是通过课题、技术攻关项目的“揭榜挂帅”,让有能力的教师挑大梁,在担当更大责任中提升自己。
各院部在学校统一领导与宏观调控下,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与监督考核下,制定本部门的考核办法,形成了“部门+个人、岗位目标承诺+岗位目标考核、固定绩效+增量提升”的管理机制,引导教师将自身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结合,将教师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岗位评优、绩效分配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奖惩机制作用。
“定标准、搭平台、强驱动”教师队伍培养提升模式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带动学校在科研、教学、技能大赛等方面收获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家级成果上,获批国家级课题2项,其中,申报的《有组织科研理念下职业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标准与提升路径研究》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列为国家一般项目;联合申报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两部教材获批“十四五”规划国家级教材。在省级成果上,现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等优质专业群10余个,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等40余门,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数量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居全省职业院校首位。近5年,在各类技能大赛上,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800余项,其中全国一等奖22项,彰显学校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面对教师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实践三大核心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需要的问题,在全国首批15所职业本科大学中率先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从理论研究上深化对职业本科教育以及师资培养的认识。学校组建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等省级课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实施了高标准引领、高水平项目驱动、发展性评价激励,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的教师队伍培养提升模式,有效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定标准”
以高规格指标引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对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职业本科文件要求,吸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工程技术教育的经验,以高规格指标衡量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是分层次分类型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任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专业能力评价标准》。二是完善包括技能大师、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六类职业本科教师引入标准。三是学校通过完善标准提升教师对职业本科教育规律的认知,帮助其理解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的差异。四是通过完善标准明确从职业专科到职业本科专任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要求。
标准的制定引领着师资队伍建设向着高层次、高水平、职业型转化,与职业本科的建设发展目标逐渐匹配。目前,学校专任教师达1400余人。多渠道多形式聘请高层次人才,先后培育及引进博士100余人,本科专业全部由省级教学名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先后建成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省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7支、省级教学团队5支,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30余人获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青年技能名师、首席技师等称号。
“搭平台”
以高水平项目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职业能力建设标准》与《评价标准》将专任教师分为“四层次,两类型”,细化教师在教学、科研、工程实践等方面能力提升具体要求。学校以标准为引领,立足高端,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合作,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保证。各学院对标标准选择高水平项目与指导专家,通过教师自我诊断、自主选择参与、专家指导,形成了明确的、满足教师个性化需要的基础学力、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等专业能力提升路径体系。
一是基础能力提升。除校内培训外,学校与国内外大学建立联系,开展业务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如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山工大讲堂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组织骨干教师赴南洋理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
二是学术能力提升。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合作,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学术沙龙活动;以专家工作室为依托开展论文写作、课题申报、在线课程建设等系列活动;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联盟合作,聘请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智库专家亚当·厄舍博士开展为期3年的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
三是工程技术应用研究能力提升。先后与华中数控等行业企业联合建立10余个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智能制造等4个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2024年与泰华智慧产业集团共建博士后流动站,通过这些平台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工程技术应用研究。
四是产教融合合作提升。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搭建提质培优产教融合平台,先后共建歌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先后有4个项目入选省教育厅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名单。牵头成立了济南市数字电商与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等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扎实推进“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教师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持续优化。
五是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大学、柬埔寨吴哥经典艺术馆等国内外单位建立联系,开展挂职锻炼、技术管理岗位兼职培训等。
“强驱动”
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重视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制定系列考核评价规章制度,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激励教师发展。一是制定《教师发展培训办法》,形成“学校主导、学院主体、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教师培训保障机制。二是制定《专任教师自我诊断方案》《岗位聘期任务与考核的指导意见》《教职工个人年度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将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三是制定《岗位聘用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等系列激励政策,将教师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岗位评优、绩效分配相结合。四是每3年进行一次全校公开竞聘,将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选拔任用到重要的管理或者技术岗位上,同时提高其薪酬待遇。五是通过课题、技术攻关项目的“揭榜挂帅”,让有能力的教师挑大梁,在担当更大责任中提升自己。
各院部在学校统一领导与宏观调控下,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与监督考核下,制定本部门的考核办法,形成了“部门+个人、岗位目标承诺+岗位目标考核、固定绩效+增量提升”的管理机制,引导教师将自身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结合,将教师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岗位评优、绩效分配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奖惩机制作用。
“定标准、搭平台、强驱动”教师队伍培养提升模式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带动学校在科研、教学、技能大赛等方面收获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家级成果上,获批国家级课题2项,其中,申报的《有组织科研理念下职业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标准与提升路径研究》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列为国家一般项目;联合申报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两部教材获批“十四五”规划国家级教材。在省级成果上,现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等优质专业群10余个,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等40余门,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数量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居全省职业院校首位。近5年,在各类技能大赛上,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800余项,其中全国一等奖22项,彰显学校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