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砺金
2025-07-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 本报记者 卢昱 本报实习生 杨海晴
在钱币收藏界有一个共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银行发行货币中版别最为繁多的是北海币。据悉,北海币纸币有16种面额,大小版别超过270个品种。
一张张历经沧桑的北海币,凝缩着北海银行那段难忘的斗争岁月。从1938年创建到1949年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山东分行,北海银行在斗争最复杂、货币发行最混乱的山东根据地淬火砺金,发挥了“红色金融”“战时金融”“地方金融”多重作用,有力支援了山东乃至全国的抗战事业。
南山松不老,北海水长流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为残酷的封锁和“扫荡”,疯狂进行经济掠夺,大量伪币、法币和假币涌入根据地。各式各样的纸币泛滥成灾,造成金融秩序失控,极大影响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百姓深受其害,有时一麻袋钞票也买不了几斤粮食。
1938年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有计划地与敌人发行伪币及破坏法币的政策作斗争,允许被隔断区域设立地方银行,发行地方纸币。
早在1938年4月,银行筹备工作已正式展开。筹建银行最缺的是人才。掖县县委书记郑耀南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趁原青岛中鲁银行经理张玉田避难回家之际登门拜访,诚邀其帮助筹建民主政府的银行,张玉田欣然答应。筹备工作最困难的是采购票纸和刻制票版。张玉田通过旧有的联络网,安排人越过敌人的严密封锁,历经艰辛,从天津、青岛等地采购回了票纸,刻制好了票版。
银行如何命名?筹备者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因掖县北濒临渤海,民间有“本固枝荣”“南山松不老,北海水长流”的说法,经反复商量后,将银行定名为“北海银行”,将发行的货币定名为“北海币”。
据山东金融史研究者徐迎军分析,北海银行的成立时间应为1938年11月1日。
关于北海银行成立的时间问题存在不同说法,如1938年8月、1938年秋、1938年11月、1938年12月等。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1938年12月1日。徐迎军认为,确定北海银行的成立时间,要搞清楚两对关系:首先要弄清北海币发行与北海银行成立之间的关系。从银行成立的步骤看,应该是先筹建银行,包括设计印出票子(尚未流通),然后宣布银行成立并发行票子(正式流通),这是合理的程序,即银行成立与货币发行要一致。从目前亲历者的回忆文章看,对印出票子的时间争议不大,即“在10月份”;而北海币“十一月初正式发行”与“十一月一日公布成立北海银行”,是非常自然的衔接,即银行成立与发行票子是同步的,这说明11月1日北海银行成立之说较为合情合理,而且这与当时紧急的军事形势是吻合的,不可能10月份印出票子要等一个多月后的12月1日再正式流通。
其次要搞清楚“成立”和“开业”的关系是前后的关系。1938年12月15日八路军创办的《海涛》半月刊大事记记载:“12月1日,北海银行开幕。《海涛》半月刊记载的“开幕”明显是“开业”的意思。“成立”是强调组织、机构、公司等从无到有的组建、设立过程,像公司依据法律规定程序注册登记取得合法地位。“开业”则是开始对外营业、开展经营活动,如商店筹备就绪后开门迎客。
枪炮起于邻村,算盘之声盈耳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北海银行也呈燎原之势,由点及面发展了起来。特别是1945年8月29日,山东省政府正式宣布,北海币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内部分地区统一等价流通。至此,北海银行体系完全统一起来。北海银行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跨越式发展。
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北海银行,其壮大过程弥漫着硝烟。如设在根据地最安全大后方的鲁中总行印钞厂,也常受到敌人的袭扰,这时工作人员只得掩埋机器,随机关部队上山打游击。在历次的战斗中就有济南来的技师赵学诗、张明等人牺牲。最苦的就是冬天埋机器挖机器,为了保密,只能在夜里干。迎着刺骨的寒风,先用铁锹砸开冰,站在冰水里挖,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划破腿冻坏脚是常有的事,还要行军打仗。伤口溃烂,血水不断外流。当时医疗条件差,只能咬牙忍着,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有怨言。
1943年6月30日,《北海银行北海支行四、五、六三个月工作总结报告》中关于工作人员处境艰难与态度乐观的描述:“一部分隐蔽在一地坚持工作,白天集合在山头办公,夜间在地洞里分散睡觉,穴居群处,大有原始人之风,以至枪炮之声虽起于邻村,然不妨我算盘之声盈耳也。”
1943年8月20日,《山东过去政权工作与今后工作方案》中关于北海银行工作得到山东省战工会肯定的描述:“在敌后困难的条件下,开展银行工作是不容易的,所有以上这些成绩都是由不断斗争中得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全体工人的努力,不管环境如何困难,扫荡如何残酷,在菲薄的待遇、繁重的工作中,夜以继日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从制版到印刷到鉴定到出厂都经过百倍的努力,敌人来了为公忘私地掩藏机器,并开展分散性的游击战争。几年来技术工人牺牲者有五人,这些劳动英烈是值得佩服与钦敬的。”
金融扎根,与人民融为一体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金融可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护根据地的经济发展,稳定物价。当时,山东根据地提出打赢“货币战争”的对策——“唯一的办法,是停用法币,即以北海银行票币作为战时代用本位”。
1943年,中共山东分局邀请新四军抗日大学(华中抗大分校)教师薛暮桥来山东帮助开展货币斗争。不同于当时世界上标准的“金本位”货币制和国民党中央的“银本位”货币制,薛暮桥根据革命斗争实际,首创提出“物资本位”:“我们的本币是与物价联系,是把物价指数作为我们决定币值高低的标准……货币最基本的保证是物资,谁掌握了物资,谁就掌握了货币斗争中的主要武器……所谓重要物资,应当包括粮食、棉花、布匹,生油、食盐、金银等。”这一理论比西方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早了几十年。
在“物资本位”制的支撑下,北海银行发行足够数量的北海币及必要的辅币,增加北海银行的资本;同时,发起了三次“排法斗争”,对国民党法币进行清理以控制货币的发行权。最终将法币以及伪钞、杂钞、假钞基本驱逐出根据地,构建了一个封闭且独立运行的金融市场,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最能体现货币战战果的是物价。1945年5月,薛暮桥在全省工商工作会议上说:“货币斗争普遍胜利……当时,伪钞对本币的比值,从前年七月八月的七元八元跌到现在的一角上下,法币亦从一元跌到五分上下。去年伪钞(联币、储币)物价上涨了七八倍,而我本币物价在滨海跌落了百分之十,在开始停法排伪的鲁中、鲁南、渤海则跌落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因为货币斗争的胜利,我们已经完全消灭了由于物价飞涨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这个成绩在全国各抗日革命根据地中是首屈一指的。
北海银行是在战火中诞生的红色银行,是为人民服务的银行。初期的北海银行,虽然资金匮乏,经验不足,但其成立之初便以向农民发放救济性贷款的方式改善民生。1940年7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在第三条中明确提出“举办低利借贷”。
1944年以后,北海银行服从发展生产、对敌经济斗争的需要,增加各种贷款,支援大生产运动,为战略反攻储备物资。这一时期,北海银行根据实际发放掘井抗旱贷款、运输贷款等支援农业生产;发放纺织贷款,解决军民穿衣问题。大量贷款进入农工商各行各业,对根据地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不仅较为成功地改善了贫雇农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而且生动地向社会底层展现了共产党的政权本质,成为共产党实现金融扎根、与人民融为一体的利器。
在钱币收藏界有一个共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银行发行货币中版别最为繁多的是北海币。据悉,北海币纸币有16种面额,大小版别超过270个品种。
一张张历经沧桑的北海币,凝缩着北海银行那段难忘的斗争岁月。从1938年创建到1949年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山东分行,北海银行在斗争最复杂、货币发行最混乱的山东根据地淬火砺金,发挥了“红色金融”“战时金融”“地方金融”多重作用,有力支援了山东乃至全国的抗战事业。
南山松不老,北海水长流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为残酷的封锁和“扫荡”,疯狂进行经济掠夺,大量伪币、法币和假币涌入根据地。各式各样的纸币泛滥成灾,造成金融秩序失控,极大影响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百姓深受其害,有时一麻袋钞票也买不了几斤粮食。
1938年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有计划地与敌人发行伪币及破坏法币的政策作斗争,允许被隔断区域设立地方银行,发行地方纸币。
早在1938年4月,银行筹备工作已正式展开。筹建银行最缺的是人才。掖县县委书记郑耀南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趁原青岛中鲁银行经理张玉田避难回家之际登门拜访,诚邀其帮助筹建民主政府的银行,张玉田欣然答应。筹备工作最困难的是采购票纸和刻制票版。张玉田通过旧有的联络网,安排人越过敌人的严密封锁,历经艰辛,从天津、青岛等地采购回了票纸,刻制好了票版。
银行如何命名?筹备者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因掖县北濒临渤海,民间有“本固枝荣”“南山松不老,北海水长流”的说法,经反复商量后,将银行定名为“北海银行”,将发行的货币定名为“北海币”。
据山东金融史研究者徐迎军分析,北海银行的成立时间应为1938年11月1日。
关于北海银行成立的时间问题存在不同说法,如1938年8月、1938年秋、1938年11月、1938年12月等。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1938年12月1日。徐迎军认为,确定北海银行的成立时间,要搞清楚两对关系:首先要弄清北海币发行与北海银行成立之间的关系。从银行成立的步骤看,应该是先筹建银行,包括设计印出票子(尚未流通),然后宣布银行成立并发行票子(正式流通),这是合理的程序,即银行成立与货币发行要一致。从目前亲历者的回忆文章看,对印出票子的时间争议不大,即“在10月份”;而北海币“十一月初正式发行”与“十一月一日公布成立北海银行”,是非常自然的衔接,即银行成立与发行票子是同步的,这说明11月1日北海银行成立之说较为合情合理,而且这与当时紧急的军事形势是吻合的,不可能10月份印出票子要等一个多月后的12月1日再正式流通。
其次要搞清楚“成立”和“开业”的关系是前后的关系。1938年12月15日八路军创办的《海涛》半月刊大事记记载:“12月1日,北海银行开幕。《海涛》半月刊记载的“开幕”明显是“开业”的意思。“成立”是强调组织、机构、公司等从无到有的组建、设立过程,像公司依据法律规定程序注册登记取得合法地位。“开业”则是开始对外营业、开展经营活动,如商店筹备就绪后开门迎客。
枪炮起于邻村,算盘之声盈耳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北海银行也呈燎原之势,由点及面发展了起来。特别是1945年8月29日,山东省政府正式宣布,北海币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内部分地区统一等价流通。至此,北海银行体系完全统一起来。北海银行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跨越式发展。
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北海银行,其壮大过程弥漫着硝烟。如设在根据地最安全大后方的鲁中总行印钞厂,也常受到敌人的袭扰,这时工作人员只得掩埋机器,随机关部队上山打游击。在历次的战斗中就有济南来的技师赵学诗、张明等人牺牲。最苦的就是冬天埋机器挖机器,为了保密,只能在夜里干。迎着刺骨的寒风,先用铁锹砸开冰,站在冰水里挖,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划破腿冻坏脚是常有的事,还要行军打仗。伤口溃烂,血水不断外流。当时医疗条件差,只能咬牙忍着,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有怨言。
1943年6月30日,《北海银行北海支行四、五、六三个月工作总结报告》中关于工作人员处境艰难与态度乐观的描述:“一部分隐蔽在一地坚持工作,白天集合在山头办公,夜间在地洞里分散睡觉,穴居群处,大有原始人之风,以至枪炮之声虽起于邻村,然不妨我算盘之声盈耳也。”
1943年8月20日,《山东过去政权工作与今后工作方案》中关于北海银行工作得到山东省战工会肯定的描述:“在敌后困难的条件下,开展银行工作是不容易的,所有以上这些成绩都是由不断斗争中得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全体工人的努力,不管环境如何困难,扫荡如何残酷,在菲薄的待遇、繁重的工作中,夜以继日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从制版到印刷到鉴定到出厂都经过百倍的努力,敌人来了为公忘私地掩藏机器,并开展分散性的游击战争。几年来技术工人牺牲者有五人,这些劳动英烈是值得佩服与钦敬的。”
金融扎根,与人民融为一体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金融可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护根据地的经济发展,稳定物价。当时,山东根据地提出打赢“货币战争”的对策——“唯一的办法,是停用法币,即以北海银行票币作为战时代用本位”。
1943年,中共山东分局邀请新四军抗日大学(华中抗大分校)教师薛暮桥来山东帮助开展货币斗争。不同于当时世界上标准的“金本位”货币制和国民党中央的“银本位”货币制,薛暮桥根据革命斗争实际,首创提出“物资本位”:“我们的本币是与物价联系,是把物价指数作为我们决定币值高低的标准……货币最基本的保证是物资,谁掌握了物资,谁就掌握了货币斗争中的主要武器……所谓重要物资,应当包括粮食、棉花、布匹,生油、食盐、金银等。”这一理论比西方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早了几十年。
在“物资本位”制的支撑下,北海银行发行足够数量的北海币及必要的辅币,增加北海银行的资本;同时,发起了三次“排法斗争”,对国民党法币进行清理以控制货币的发行权。最终将法币以及伪钞、杂钞、假钞基本驱逐出根据地,构建了一个封闭且独立运行的金融市场,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最能体现货币战战果的是物价。1945年5月,薛暮桥在全省工商工作会议上说:“货币斗争普遍胜利……当时,伪钞对本币的比值,从前年七月八月的七元八元跌到现在的一角上下,法币亦从一元跌到五分上下。去年伪钞(联币、储币)物价上涨了七八倍,而我本币物价在滨海跌落了百分之十,在开始停法排伪的鲁中、鲁南、渤海则跌落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因为货币斗争的胜利,我们已经完全消灭了由于物价飞涨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这个成绩在全国各抗日革命根据地中是首屈一指的。
北海银行是在战火中诞生的红色银行,是为人民服务的银行。初期的北海银行,虽然资金匮乏,经验不足,但其成立之初便以向农民发放救济性贷款的方式改善民生。1940年7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在第三条中明确提出“举办低利借贷”。
1944年以后,北海银行服从发展生产、对敌经济斗争的需要,增加各种贷款,支援大生产运动,为战略反攻储备物资。这一时期,北海银行根据实际发放掘井抗旱贷款、运输贷款等支援农业生产;发放纺织贷款,解决军民穿衣问题。大量贷款进入农工商各行各业,对根据地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不仅较为成功地改善了贫雇农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而且生动地向社会底层展现了共产党的政权本质,成为共产党实现金融扎根、与人民融为一体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