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推动各项工作争一流、走在前
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5-07-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杨珂 李明 报道
本报东营讯 6月27日,位于东营市河口区的新视界光电(东营)有限公司1.8万平方米电视机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将零部件组装成液晶电视。该产品融入最新智能技术,海内外订单稳步增长。
据了解,该公司所在的河口经济开发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园是东营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如今已成功落户年产100万台液晶电视、新型智能数字文旅游乐产品及车载大尺寸触摸屏盖板生产三大项目。园区以电子制造为核心,布局电子材料、元器件等全产业链条,对4.6万平方米老旧厂房进行改造,依托项目方技术及园区服务优势,实现存量资源优化与招商突破。
“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链协作,企业发展动力足,还能带动更多上下游伙伴扎根园区,把产业蛋糕做大做强。”新视界光电(东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永明说。
链式集群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关键抓手,东营市创新招商方式,立足重点产业,精准强链延链补链,不断塑强产业竞争新优势,以高质量招商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前四个月,全市新签约正式合同项目108个,签约金额541.92亿元。
改革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东营市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聚焦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样板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四区”建设,加力推动各项工作争一流、走在前。
聚焦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东营市高标准推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简称“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和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今年将完成盐碱地国创中心总部基地建设,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4.6万亩,新增耕地3.5万亩,打造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种业创新高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充分发挥盐碱地国创中心引领作用,聚力攻关新技术,今年将新培育耐盐碱农作物新品种(系)30个以上,面向全国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累计突破3000万亩。”盐碱地国创中心首席专家李玉义介绍。
渤海之上,距离垦利农高区海岸8公里处,一片巨大的“蓝色能源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排排光伏板在蓝色海洋上延伸,光伏板下贝类悠然生长,全球首个并网、规模最大的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正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与生态财富,晒出绿色“新答卷”。
近年来,东营市抢抓能源转型改革的重大机遇,一体推进风光储氢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端石油装备、风电装备、锂电池等新兴产业,打造全国现代能源基地、绿色储都。
追风逐日,“风光”无限。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国华海上光伏、宁德时代零碳产业园、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今年,东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型储能规模将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160万千瓦。
改革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高质量发展。东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塑强,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活力更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据统计,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1%,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1—5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高于全省7.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同时,全市石化、新材料、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东营临港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入选第一批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本报东营讯 6月27日,位于东营市河口区的新视界光电(东营)有限公司1.8万平方米电视机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将零部件组装成液晶电视。该产品融入最新智能技术,海内外订单稳步增长。
据了解,该公司所在的河口经济开发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园是东营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如今已成功落户年产100万台液晶电视、新型智能数字文旅游乐产品及车载大尺寸触摸屏盖板生产三大项目。园区以电子制造为核心,布局电子材料、元器件等全产业链条,对4.6万平方米老旧厂房进行改造,依托项目方技术及园区服务优势,实现存量资源优化与招商突破。
“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链协作,企业发展动力足,还能带动更多上下游伙伴扎根园区,把产业蛋糕做大做强。”新视界光电(东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永明说。
链式集群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关键抓手,东营市创新招商方式,立足重点产业,精准强链延链补链,不断塑强产业竞争新优势,以高质量招商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前四个月,全市新签约正式合同项目108个,签约金额541.92亿元。
改革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东营市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聚焦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样板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四区”建设,加力推动各项工作争一流、走在前。
聚焦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东营市高标准推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简称“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和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今年将完成盐碱地国创中心总部基地建设,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4.6万亩,新增耕地3.5万亩,打造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种业创新高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充分发挥盐碱地国创中心引领作用,聚力攻关新技术,今年将新培育耐盐碱农作物新品种(系)30个以上,面向全国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累计突破3000万亩。”盐碱地国创中心首席专家李玉义介绍。
渤海之上,距离垦利农高区海岸8公里处,一片巨大的“蓝色能源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排排光伏板在蓝色海洋上延伸,光伏板下贝类悠然生长,全球首个并网、规模最大的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正将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与生态财富,晒出绿色“新答卷”。
近年来,东营市抢抓能源转型改革的重大机遇,一体推进风光储氢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端石油装备、风电装备、锂电池等新兴产业,打造全国现代能源基地、绿色储都。
追风逐日,“风光”无限。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国华海上光伏、宁德时代零碳产业园、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今年,东营市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型储能规模将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160万千瓦。
改革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高质量发展。东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塑强,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活力更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据统计,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1%,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1—5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高于全省7.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同时,全市石化、新材料、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东营临港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入选第一批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