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狂飙中守护学术精神
2025-07-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卢斌典
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数据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从量子计算到基因编辑,新技术不断涌现迭代并渗透各个领域。学术领域也不例外。技术狂飙为学术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开源性人工智能Deeepseek相较于闭源性人工智能ChatGPT降低了学术研究的技术门槛,源源不断提供数据、框架和论点,大幅度缩短研究周期,使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学者能够更加便捷迅速地借助人工智能学术助手产出学术成果。与此同时,短平快以及不劳而获的学术成果对学术精神造成重要影响,使学术精神失真、失范和失魂。因此,在技术狂飙中守护学术精神成为当代学术发展的关键。
“学”是指探索和揭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是追问“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践行性活动,重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求得真理性的认知。具体说来,“学”是广泛性地学习,审问对象事物,进一步思考并答疑解惑,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发现内在规律和原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相关素养,通过理论研究和抽象思维来建构知识体系。“术”是指从已经阐明的事理出发,用相关知识完成某项任务的行动和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重在通过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应用技能实践应用。具体说来,“术”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具体操作和实施来达到目标。“学”和“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一方面“学”是“术”的前提和基石,没有“学”就没有“术”。另一方面,“术”是在“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学”的反思和总结,从具体实践中提炼关于“学”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学”与“术”相互依存,通过系统研究、理性分析和批判思考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术实践。马克斯·韦伯曾指出学术的三大贡献:促进控制生活的技术、获得清晰认知、自我澄清以及认识相关联的事实。在实际学术实践活动中,学人们逐渐形成一种精神气质和方法论自觉,构筑学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是驱动学术研究的内在价值和核心动力,是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准则和思维范式。它是一代代学人们的心血和品格,也是推动学术进步乃至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具体说来,学术精神涵盖祛魅、功夫论与社会良知三种向度。第一,学术精神与哲学精神的目的一样都在于求真,在于将遮蔽的真理提取出来。这是一种“发明本心”和澄明真理的志向,在此过程中涉及对权威、经验、神秘主义等的批判和驱除,使科学脱离意识形态的襁褓,重现无魅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二,学术精神是一种功夫论。“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学术在于一种坚毅和执着,拟在通过不懈积累、实验最终通达事物,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和浅尝辄止的总结,而是克服浮躁、细致入微的长期付出和精力灌注。第三,学术精神体现了一种社会良知,它不局限于知识层面的积累和传承,更在于一种境界论的培养和生成。“学者,求其放心而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术精神在思维中把握时代,恪守学术道德,以学术研究造福人类。马克思强调学术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学术精神在历史的洪流中历久弥新,仍是当代学术创新的精神养料。
新技术的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强大的工具,在科学研究中高算力计算机可以进行复杂数值模拟,大数据分析工具使得社会科学研究能够处理海量数据,揭示更深、更全面的社会现象和规律。互联网技术使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很大提升,使在线数据库和电子期刊能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视频会议和在线教学平台使得学术交流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引用也产生了学术精神的缺失问题。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能在十几秒完成专业学者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完成的搜集、考证等工作,并生成符合期刊规范的论文,也可以解析哲学家的思想,使晦涩的思想变得清晰有逻辑,其成为学术研究的“万能宝”,成为学术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利器,冲击着传统的学术研究和学风,对知识生产造成重要冲击。眼下,相较于求真,学术的意义越来越侧重于发表。相较于功夫,学术越来越看重速度和数量,看重以更先进的技术获得文献或数据的能力。在速度拜物教之下,学术与文凭、职称、评奖和地位等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量化考核、技术异化和学术资本主义的冲击下,真正的学术精神面临危机。学术精神受工具理性侵蚀加剧,更注重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发表级别等。
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制造的学术舒适区正在形成“认知茧房”。学者们逐渐用新技术“造学术”,其自我思考能力严重下降,批判性思维活跃度明显降低,人类智能让位于人工智能,学术价值被简化为可计算的数据指标,思想的深度让位于传播的热度,学术精神逐渐褪去,一场学术精神与技术狂飙的深层博弈不断上演。一些国内外高校学者利用AI生成文献综述,大幅度降低了文献综述的本真意义,缺乏发现问题的文献阅读。更有甚者,一部分人利用AI生成论文框架和论文内容,直接剽窃AI生成的回复。这种做法使学术研究变为填鸭式学术和提线木偶式学术,使学术研究同一化、肤浅化和片面化。同时,部分学者过分追求速成成果,忽视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严谨性,缺乏真正的学术价值。在学术评价体系中,过于关注成果数量和发表速度导致部分学者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学术声誉和资源而采取不端行为,出现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盲目跟风人工智能新技术,忽视自身研究的特点和需求,忽视独特的研究路径和价值取向容易导致方向迷失,导致现在学术研究出现“不学无术”“学而无术”“术而不学”等问题,严重割裂“学”与“术”的有机统一。
在学术精神失落的时代,守护学术精神变得尤为可贵。而现在一些研究者选择平坦的道路,放弃了通往真理应走的道路,完全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做学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亵渎了学术精神。学术精神不是技术的拥趸,而是祛魅求真、践行功夫与社会良知有机统一。真正的学者创造新的学术范式,既不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也不是对传统的固执坚守,而是在人机协同中定义新学术精神,这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学术视野,也是技术狂飙下的学术自觉,从而进一步将学术扎根中国大地,凸显问题意识和现实导向,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数据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从量子计算到基因编辑,新技术不断涌现迭代并渗透各个领域。学术领域也不例外。技术狂飙为学术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开源性人工智能Deeepseek相较于闭源性人工智能ChatGPT降低了学术研究的技术门槛,源源不断提供数据、框架和论点,大幅度缩短研究周期,使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学者能够更加便捷迅速地借助人工智能学术助手产出学术成果。与此同时,短平快以及不劳而获的学术成果对学术精神造成重要影响,使学术精神失真、失范和失魂。因此,在技术狂飙中守护学术精神成为当代学术发展的关键。
“学”是指探索和揭示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是追问“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践行性活动,重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求得真理性的认知。具体说来,“学”是广泛性地学习,审问对象事物,进一步思考并答疑解惑,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发现内在规律和原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相关素养,通过理论研究和抽象思维来建构知识体系。“术”是指从已经阐明的事理出发,用相关知识完成某项任务的行动和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重在通过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应用技能实践应用。具体说来,“术”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具体操作和实施来达到目标。“学”和“术”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一方面“学”是“术”的前提和基石,没有“学”就没有“术”。另一方面,“术”是在“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学”的反思和总结,从具体实践中提炼关于“学”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学”与“术”相互依存,通过系统研究、理性分析和批判思考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术实践。马克斯·韦伯曾指出学术的三大贡献:促进控制生活的技术、获得清晰认知、自我澄清以及认识相关联的事实。在实际学术实践活动中,学人们逐渐形成一种精神气质和方法论自觉,构筑学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是驱动学术研究的内在价值和核心动力,是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准则和思维范式。它是一代代学人们的心血和品格,也是推动学术进步乃至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具体说来,学术精神涵盖祛魅、功夫论与社会良知三种向度。第一,学术精神与哲学精神的目的一样都在于求真,在于将遮蔽的真理提取出来。这是一种“发明本心”和澄明真理的志向,在此过程中涉及对权威、经验、神秘主义等的批判和驱除,使科学脱离意识形态的襁褓,重现无魅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二,学术精神是一种功夫论。“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学术在于一种坚毅和执着,拟在通过不懈积累、实验最终通达事物,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和浅尝辄止的总结,而是克服浮躁、细致入微的长期付出和精力灌注。第三,学术精神体现了一种社会良知,它不局限于知识层面的积累和传承,更在于一种境界论的培养和生成。“学者,求其放心而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术精神在思维中把握时代,恪守学术道德,以学术研究造福人类。马克思强调学术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学术精神在历史的洪流中历久弥新,仍是当代学术创新的精神养料。
新技术的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强大的工具,在科学研究中高算力计算机可以进行复杂数值模拟,大数据分析工具使得社会科学研究能够处理海量数据,揭示更深、更全面的社会现象和规律。互联网技术使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很大提升,使在线数据库和电子期刊能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视频会议和在线教学平台使得学术交流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引用也产生了学术精神的缺失问题。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能在十几秒完成专业学者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完成的搜集、考证等工作,并生成符合期刊规范的论文,也可以解析哲学家的思想,使晦涩的思想变得清晰有逻辑,其成为学术研究的“万能宝”,成为学术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利器,冲击着传统的学术研究和学风,对知识生产造成重要冲击。眼下,相较于求真,学术的意义越来越侧重于发表。相较于功夫,学术越来越看重速度和数量,看重以更先进的技术获得文献或数据的能力。在速度拜物教之下,学术与文凭、职称、评奖和地位等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量化考核、技术异化和学术资本主义的冲击下,真正的学术精神面临危机。学术精神受工具理性侵蚀加剧,更注重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发表级别等。
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制造的学术舒适区正在形成“认知茧房”。学者们逐渐用新技术“造学术”,其自我思考能力严重下降,批判性思维活跃度明显降低,人类智能让位于人工智能,学术价值被简化为可计算的数据指标,思想的深度让位于传播的热度,学术精神逐渐褪去,一场学术精神与技术狂飙的深层博弈不断上演。一些国内外高校学者利用AI生成文献综述,大幅度降低了文献综述的本真意义,缺乏发现问题的文献阅读。更有甚者,一部分人利用AI生成论文框架和论文内容,直接剽窃AI生成的回复。这种做法使学术研究变为填鸭式学术和提线木偶式学术,使学术研究同一化、肤浅化和片面化。同时,部分学者过分追求速成成果,忽视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严谨性,缺乏真正的学术价值。在学术评价体系中,过于关注成果数量和发表速度导致部分学者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学术声誉和资源而采取不端行为,出现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盲目跟风人工智能新技术,忽视自身研究的特点和需求,忽视独特的研究路径和价值取向容易导致方向迷失,导致现在学术研究出现“不学无术”“学而无术”“术而不学”等问题,严重割裂“学”与“术”的有机统一。
在学术精神失落的时代,守护学术精神变得尤为可贵。而现在一些研究者选择平坦的道路,放弃了通往真理应走的道路,完全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做学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亵渎了学术精神。学术精神不是技术的拥趸,而是祛魅求真、践行功夫与社会良知有机统一。真正的学者创造新的学术范式,既不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也不是对传统的固执坚守,而是在人机协同中定义新学术精神,这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学术视野,也是技术狂飙下的学术自觉,从而进一步将学术扎根中国大地,凸显问题意识和现实导向,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