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遇见学术,贸然抵制不如“善假于物”

2025-07-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马 亮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和科研领域带来了争议与危机。今年年初,国产AI工具DeepSeek正式上线,其强大的中文写作能力令人赞叹。随着AI工具的广泛运用,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过度依赖”AI,成了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随着AI检测逐渐成为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有失精确的检测率也让学生叫苦不迭。
  这些新情况不由得让人思考,在AI赋能千行百业的时代,如何权衡AI与教育、与学术交融的边界。学术论文写作可以使用AI技术参与创作甚至完全代劳吗?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可否使用AI来获得答案和生成内容?学位论文能不能通过AI来启发、生成或润色?AI检测报告可以作为学术不端的评判依据吗?
  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AI有别于此前的所有技术,它不仅功能强大,而且在不少方面越来越像人类。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假以时日,AI将在各个方面全面超越人类。与此同时,AI的类人意识日益凸显,也在让人们担心未来AI具备人类意识后,如何处理人机关系各种情形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AI是人类工具箱里新增的一件利器。就像任何技术创新的应用都可以提升科研效率和写作质量一样,AI也不例外,其正在收集数据、分析资料、识别模式、探索新知等方面强有力地赋能科研,也在启发创意、架构思维、推荐写法、组织语言、润色论文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能力。毫无疑问,AI正在引领科研模式变革,而学习使用AI工具,也成为科研工作者当下的必修课。不过,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AI应用带来的伦理争议、安全风险与法律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学生将课程作业交给AI完成,借此减轻课业压力,或者为了获得高分;再如,部分作者使用AI生成论文,其知识产权存在争议,也面临科研诚信方面的挑战。已有不少学术期刊发布公告,明确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投稿中的使用,强调学术诚信,对违规行为设定严格处罚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AI的使用,不等于全然抵制AI。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作效率提升和生活品质改善方面的巨大价值理应得到开发。全然拒绝使用AI,对于任何行业来讲都不现实,也必将遭到淘汰。AI时代的竞争,不是在人类与AI之间展开的,而是在使用AI的不同人之间继续。所以,科研和写作都可以也应该积极拥抱AI,通过AI应用,探索新型科研和写作模式。如果可以善用,AI应用于科研的潜力巨大。只要不将AI用于炮制子虚乌有的虚假数据,或者将其用于违背伦理和法律的不当研究,那么就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相对来说,AI用于写作的争议更大。但是,AI本身不会写作,而是需要人机对话来完成任务。就此而言,任何一篇论文都不可能是AI独立完成的,而人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怎么发挥作用就至关重要。
  这就像现代艺术的发展一样,必然会经历一番观念革命和范式转换。传统艺术认为手工制作的艺术才是真的艺术,而工业制造的不是艺术。但是,现代艺术家通过工业技术创作的艺术品,不仅赋予工业制造以艺术身份,重新定义何为“美”,也在改写艺术史。类似的,未来科研与论文写作也将因为AI的普遍应用而发生巨大的变革。
  诚然,AI在科研和写作中的应用,会带来新的挑战,但这不能通过禁用AI来解决,而是需要改革规章制度,使新技术的应用得到制度性的规范和保障。要知道AI本身是一种工具,其目的是服务于科研与写作。如果通过AI应用可以提高科研和优化写作,那么为什么不去尝试呢?AI应用需要设定规范与准则,而不能如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意妄为。这些规范和准则需要与AI的发展与应用相适应。AI技术进步的同时,AI制度也需要同步更新。归根结底,作为用户的科研人员与写作者,是驾驭AI工具的主人,也掌握着技术应用的主导权。而真正需要评判的,是在人与AI合作之下,完成的任务和生成的内容是否高质量、是否有价值。
  随着A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研和论文写作,AI检测技术也应运而生。和论文查重一样,开发和应用AI检测技术的目的是维护学术规范,监测、识别和惩戒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可能存在的抄袭、剽窃、生成等问题。但是,AI检测技术本身还没有成熟,大范围应用和强力执行AI检测的时机远远未到,贸然应用AI检测技术并设定严格要求,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负面影响。比如,AI检测工具误判误报的情况频发,学生为了规避AI检测而刻意调整语序和字词,让论文变得语句不通、“不说人话”,这显然与论文写作和检测的本来目的南辕北辙、本末倒置。与此同时,AI检测产业背后的商业利益也值得关注,应避免其对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侵蚀。从高校管理科研与学位论文来看,对AI检测的依赖,背后的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问题较为明显,简单机械地应用AI检测技术,也并不是真正关注学位论文的规范与质量。将学术评价的权力让渡给技术检测与行政审查,甚至将其程序前置乃至凌驾于学术之上,也会侵蚀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本身。
  AI不是人类偷懒和投机取巧的避难所,而是助力和赋能人类活动的加速器。AI检测可以提供参考和辅助,但是绝不能完全替代专家评审。更为可取的做法是由专家评审,并提供AI检测报告供其参考。与此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使用AI来完成课程作业,但是需要通过学生评价AI生成的内容和口试等环节来检验学生的真才实学。
  眼下,我们有关科研、论文和评审等方面的操作准则与制度规则,大多都建立在AI技术出现以前,而AI技术正在日益挑战乃至颠覆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安排。可怕的不是AI,而是拒用、误用和滥用AI的组织和人所带来的混乱。因此,特别需要加强AI相关理念的转换和制度的变革,推动AI得到负责任地应用,促进技术向善并遏制技术作恶。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 马 亮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和科研领域带来了争议与危机。今年年初,国产AI工具DeepSeek正式上线,其强大的中文写作能力令人赞叹。随着AI工具的广泛运用,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过度依赖”AI,成了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随着AI检测逐渐成为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有失精确的检测率也让学生叫苦不迭。
  这些新情况不由得让人思考,在AI赋能千行百业的时代,如何权衡AI与教育、与学术交融的边界。学术论文写作可以使用AI技术参与创作甚至完全代劳吗?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可否使用AI来获得答案和生成内容?学位论文能不能通过AI来启发、生成或润色?AI检测报告可以作为学术不端的评判依据吗?
  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AI有别于此前的所有技术,它不仅功能强大,而且在不少方面越来越像人类。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假以时日,AI将在各个方面全面超越人类。与此同时,AI的类人意识日益凸显,也在让人们担心未来AI具备人类意识后,如何处理人机关系各种情形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AI是人类工具箱里新增的一件利器。就像任何技术创新的应用都可以提升科研效率和写作质量一样,AI也不例外,其正在收集数据、分析资料、识别模式、探索新知等方面强有力地赋能科研,也在启发创意、架构思维、推荐写法、组织语言、润色论文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能力。毫无疑问,AI正在引领科研模式变革,而学习使用AI工具,也成为科研工作者当下的必修课。不过,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AI应用带来的伦理争议、安全风险与法律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学生将课程作业交给AI完成,借此减轻课业压力,或者为了获得高分;再如,部分作者使用AI生成论文,其知识产权存在争议,也面临科研诚信方面的挑战。已有不少学术期刊发布公告,明确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投稿中的使用,强调学术诚信,对违规行为设定严格处罚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AI的使用,不等于全然抵制AI。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作效率提升和生活品质改善方面的巨大价值理应得到开发。全然拒绝使用AI,对于任何行业来讲都不现实,也必将遭到淘汰。AI时代的竞争,不是在人类与AI之间展开的,而是在使用AI的不同人之间继续。所以,科研和写作都可以也应该积极拥抱AI,通过AI应用,探索新型科研和写作模式。如果可以善用,AI应用于科研的潜力巨大。只要不将AI用于炮制子虚乌有的虚假数据,或者将其用于违背伦理和法律的不当研究,那么就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相对来说,AI用于写作的争议更大。但是,AI本身不会写作,而是需要人机对话来完成任务。就此而言,任何一篇论文都不可能是AI独立完成的,而人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怎么发挥作用就至关重要。
  这就像现代艺术的发展一样,必然会经历一番观念革命和范式转换。传统艺术认为手工制作的艺术才是真的艺术,而工业制造的不是艺术。但是,现代艺术家通过工业技术创作的艺术品,不仅赋予工业制造以艺术身份,重新定义何为“美”,也在改写艺术史。类似的,未来科研与论文写作也将因为AI的普遍应用而发生巨大的变革。
  诚然,AI在科研和写作中的应用,会带来新的挑战,但这不能通过禁用AI来解决,而是需要改革规章制度,使新技术的应用得到制度性的规范和保障。要知道AI本身是一种工具,其目的是服务于科研与写作。如果通过AI应用可以提高科研和优化写作,那么为什么不去尝试呢?AI应用需要设定规范与准则,而不能如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意妄为。这些规范和准则需要与AI的发展与应用相适应。AI技术进步的同时,AI制度也需要同步更新。归根结底,作为用户的科研人员与写作者,是驾驭AI工具的主人,也掌握着技术应用的主导权。而真正需要评判的,是在人与AI合作之下,完成的任务和生成的内容是否高质量、是否有价值。
  随着A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研和论文写作,AI检测技术也应运而生。和论文查重一样,开发和应用AI检测技术的目的是维护学术规范,监测、识别和惩戒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可能存在的抄袭、剽窃、生成等问题。但是,AI检测技术本身还没有成熟,大范围应用和强力执行AI检测的时机远远未到,贸然应用AI检测技术并设定严格要求,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负面影响。比如,AI检测工具误判误报的情况频发,学生为了规避AI检测而刻意调整语序和字词,让论文变得语句不通、“不说人话”,这显然与论文写作和检测的本来目的南辕北辙、本末倒置。与此同时,AI检测产业背后的商业利益也值得关注,应避免其对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侵蚀。从高校管理科研与学位论文来看,对AI检测的依赖,背后的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问题较为明显,简单机械地应用AI检测技术,也并不是真正关注学位论文的规范与质量。将学术评价的权力让渡给技术检测与行政审查,甚至将其程序前置乃至凌驾于学术之上,也会侵蚀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本身。
  AI不是人类偷懒和投机取巧的避难所,而是助力和赋能人类活动的加速器。AI检测可以提供参考和辅助,但是绝不能完全替代专家评审。更为可取的做法是由专家评审,并提供AI检测报告供其参考。与此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使用AI来完成课程作业,但是需要通过学生评价AI生成的内容和口试等环节来检验学生的真才实学。
  眼下,我们有关科研、论文和评审等方面的操作准则与制度规则,大多都建立在AI技术出现以前,而AI技术正在日益挑战乃至颠覆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安排。可怕的不是AI,而是拒用、误用和滥用AI的组织和人所带来的混乱。因此,特别需要加强AI相关理念的转换和制度的变革,推动AI得到负责任地应用,促进技术向善并遏制技术作恶。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