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养结合示范省的创新之路
——山东省首批“双十佳”医养结合典型案例观察
2025-06-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丽 黄鑫
“我是2016年来的,在这儿住了8年多了,这儿就是我的家!”91岁的李遵力老人一边喂鱼一边说。
初冬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济南善德养老院的阳光角,李奶奶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在专心致志地读着新到的报刊,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目不转睛地盯着鱼缸里色彩斑斓的孔雀鱼,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
泰山医养中心的长护险专区,“养医一张床”模式让老人无需在养老与医院间奔波。83岁的王奶奶因脑中风后遗症长期卧床,在这里,病情稳定时,她享受着医生定期查房、护士监测生命体征和五星级标准的照护服务;当病情突发时,瞬间就能转换为住院模式,医疗康养无缝衔接。
这些暖心场景,仅是山东医养结合成果的缩影。山东老年人口总量大、占比高、增速快,推进医养结合势在必行。自2018年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以来,山东立足省情、创新举措,让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实现良性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已惠及1800多万老年人,人群覆盖率超过75%,2024年初,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省。2024年9月19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联合推出了“走在前,挑大梁”——山东医养结合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一个个医养结合创新举措浮出水面,这20个“双十佳”典型案例映射着医养结合全国示范的创新之路。
制度创新 筑牢根基
在准入与政策优惠方面,山东率先实施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申办备案制度,让其同等享受养老资金补助政策。多家医院受益于此政策,顺利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不仅获得了政策资金支持,还享受到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同时,全省对医养结合机构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给予小微企业等财税优惠,累计减免税费5亿多元,极大地减轻了医养结合机构的运营负担。
在山东,长护险专区建设正走深、走实。67岁的淮女士是聊城市东阿县牛角店镇人,因患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致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卧床。2023年12月,聊城市东阿曙光医院加入长期护理险试点单位,淮女士在这里通过治疗,症状减轻不少。目前,医院长护专区已入住近70位失能人员。不仅如此,山东先行一步,拓展保险覆盖面,率先实现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缓解居民经济压力。目前,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展到16市,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5434万,居全国第一。
为强化数字支撑,山东搭建起医养健康管理服务平台,1894万老年人纳入系统管理。在潍坊,通过该平台,社区医生能实时掌握辖区老人的健康数据,及时提供健康指导。山东还启用医养结合机构电子地图,设立国家级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多个单位纳入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库。
人才培养是医养结合的关键。山东创新人才培养奖补政策,对设立养老专业的院校给予奖补。烟台作为提升养老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典型城市,近年来,每年免费培训养老管护人员,给予养老管理员职业资格补助和大中专毕业生从业补助等。山东还支持职业院校开展相关专业1+X证书试点,全省医养类专业在校生33万余人,居全国首位。此外,设立省级老年医学和医养结合机构培训基地,累计培训管理和服务人员30万人次。
服务创新 丰富供给
“大夫,咱机构能提供上门服务吗?”这是近几年,济南市天桥区药山街道西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最多的咨询问题。在社区居家医养供给上,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
2021年,中心开通居家长期护理服务,通过建立医养三人团队模式(即全科医生+护士+护理员),陆续办理家庭长护病床20余张,结合个性化诊疗方案,定期对辖区内失能、部分失能、失智患者进行家庭生活照护、医护诊疗、康复训练等,通过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让失能人员享受到专业规范的长护服务,破解了“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的难题。
在机构医养供给优化方面,山东支持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服务,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全省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104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老年医疗供给也在不断扩大。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占比达到96.1%。不仅如此,山东还率先开展安宁疗护试点改革,12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实现县域全覆盖。
将中医药融入医养结合,山东布局深远。目前,山东所有二级以上公立中医院均设置康复科和治未病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馆(国医堂)。在枣庄市仁慈老年托养康复中心,“中医药治疗疗法+血液健康疗法”相结合是这里的特色,中医专家会定期为老人进行辨证论治,中心餐厅内还提供百合煎饼、茯苓煎饼、蒲公英煎饼,高钙面条等特色健康饮食,让老人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模式创新 路径多元
在济宁市嘉祥县嘉祥街道老年服务中心,智慧健康养老管理平台收获好评如潮。一键呼救、实时定位、医疗和护理服务上门,智能手环辅助下,老人的每一个健康波动都被细微监测,智慧化赋能医养结合,有了新解法。目前,山东省400多家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医养服务入户,553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医疗养老服务资源,医养结合服务也“坐上了快车”。
“张爷爷,您的血压有些高了,平时要多注意休息,少吃盐。”“刘奶奶,最近您有受凉吗?关节这边有些肿胀了。”2024年5月,滨州市邹平市首个“1+1+3”功能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走进西王社区老年公寓,1个功能社区、1支基层家庭医生团队、3支专科家庭医生团队齐上阵,“组团”为辖区人群健康管理提供服务。近年来,山东着力“居家医养、医护巡诊”,让“医养结合”遇到“家庭医生”,实现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二级助推。
优化布局,加大老年照护服务供给。在山东,“以医促养、多层联动”模式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鼓励乡镇卫生院等二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养服务,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目前,全省489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法人单位开办养老机构,近5000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服务。
产业创新 激发活力
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向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老龄人口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银发经济,促进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医养健康事业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科技引领下,山东实施“药+食”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重特大疾病“防诊控治康”科技示范工程,组建联合基金,立项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24年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超过6500亿元,占GDP比重达6.5%以上;全省医养健康产业“雁阵形”集群达到15个,集聚领军企业36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医养结合支撑带动作用明显。
山东在医养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通过制度、服务、模式和产业创新,为老年人打造出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养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温暖与关怀中安享幸福晚年。
“我是2016年来的,在这儿住了8年多了,这儿就是我的家!”91岁的李遵力老人一边喂鱼一边说。
初冬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济南善德养老院的阳光角,李奶奶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在专心致志地读着新到的报刊,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目不转睛地盯着鱼缸里色彩斑斓的孔雀鱼,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
泰山医养中心的长护险专区,“养医一张床”模式让老人无需在养老与医院间奔波。83岁的王奶奶因脑中风后遗症长期卧床,在这里,病情稳定时,她享受着医生定期查房、护士监测生命体征和五星级标准的照护服务;当病情突发时,瞬间就能转换为住院模式,医疗康养无缝衔接。
这些暖心场景,仅是山东医养结合成果的缩影。山东老年人口总量大、占比高、增速快,推进医养结合势在必行。自2018年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以来,山东立足省情、创新举措,让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实现良性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已惠及1800多万老年人,人群覆盖率超过75%,2024年初,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省。2024年9月19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联合推出了“走在前,挑大梁”——山东医养结合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一个个医养结合创新举措浮出水面,这20个“双十佳”典型案例映射着医养结合全国示范的创新之路。
制度创新 筑牢根基
在准入与政策优惠方面,山东率先实施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申办备案制度,让其同等享受养老资金补助政策。多家医院受益于此政策,顺利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不仅获得了政策资金支持,还享受到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同时,全省对医养结合机构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给予小微企业等财税优惠,累计减免税费5亿多元,极大地减轻了医养结合机构的运营负担。
在山东,长护险专区建设正走深、走实。67岁的淮女士是聊城市东阿县牛角店镇人,因患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致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卧床。2023年12月,聊城市东阿曙光医院加入长期护理险试点单位,淮女士在这里通过治疗,症状减轻不少。目前,医院长护专区已入住近70位失能人员。不仅如此,山东先行一步,拓展保险覆盖面,率先实现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缓解居民经济压力。目前,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展到16市,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5434万,居全国第一。
为强化数字支撑,山东搭建起医养健康管理服务平台,1894万老年人纳入系统管理。在潍坊,通过该平台,社区医生能实时掌握辖区老人的健康数据,及时提供健康指导。山东还启用医养结合机构电子地图,设立国家级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多个单位纳入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库。
人才培养是医养结合的关键。山东创新人才培养奖补政策,对设立养老专业的院校给予奖补。烟台作为提升养老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典型城市,近年来,每年免费培训养老管护人员,给予养老管理员职业资格补助和大中专毕业生从业补助等。山东还支持职业院校开展相关专业1+X证书试点,全省医养类专业在校生33万余人,居全国首位。此外,设立省级老年医学和医养结合机构培训基地,累计培训管理和服务人员30万人次。
服务创新 丰富供给
“大夫,咱机构能提供上门服务吗?”这是近几年,济南市天桥区药山街道西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最多的咨询问题。在社区居家医养供给上,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
2021年,中心开通居家长期护理服务,通过建立医养三人团队模式(即全科医生+护士+护理员),陆续办理家庭长护病床20余张,结合个性化诊疗方案,定期对辖区内失能、部分失能、失智患者进行家庭生活照护、医护诊疗、康复训练等,通过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让失能人员享受到专业规范的长护服务,破解了“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的难题。
在机构医养供给优化方面,山东支持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服务,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全省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104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老年医疗供给也在不断扩大。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占比达到96.1%。不仅如此,山东还率先开展安宁疗护试点改革,12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实现县域全覆盖。
将中医药融入医养结合,山东布局深远。目前,山东所有二级以上公立中医院均设置康复科和治未病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馆(国医堂)。在枣庄市仁慈老年托养康复中心,“中医药治疗疗法+血液健康疗法”相结合是这里的特色,中医专家会定期为老人进行辨证论治,中心餐厅内还提供百合煎饼、茯苓煎饼、蒲公英煎饼,高钙面条等特色健康饮食,让老人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模式创新 路径多元
在济宁市嘉祥县嘉祥街道老年服务中心,智慧健康养老管理平台收获好评如潮。一键呼救、实时定位、医疗和护理服务上门,智能手环辅助下,老人的每一个健康波动都被细微监测,智慧化赋能医养结合,有了新解法。目前,山东省400多家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医养服务入户,553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医疗养老服务资源,医养结合服务也“坐上了快车”。
“张爷爷,您的血压有些高了,平时要多注意休息,少吃盐。”“刘奶奶,最近您有受凉吗?关节这边有些肿胀了。”2024年5月,滨州市邹平市首个“1+1+3”功能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走进西王社区老年公寓,1个功能社区、1支基层家庭医生团队、3支专科家庭医生团队齐上阵,“组团”为辖区人群健康管理提供服务。近年来,山东着力“居家医养、医护巡诊”,让“医养结合”遇到“家庭医生”,实现老年人健康服务的二级助推。
优化布局,加大老年照护服务供给。在山东,“以医促养、多层联动”模式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鼓励乡镇卫生院等二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养服务,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目前,全省489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法人单位开办养老机构,近5000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服务。
产业创新 激发活力
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向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老龄人口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银发经济,促进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医养健康事业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科技引领下,山东实施“药+食”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重特大疾病“防诊控治康”科技示范工程,组建联合基金,立项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24年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超过6500亿元,占GDP比重达6.5%以上;全省医养健康产业“雁阵形”集群达到15个,集聚领军企业36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医养结合支撑带动作用明显。
山东在医养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通过制度、服务、模式和产业创新,为老年人打造出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养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温暖与关怀中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