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书影

济南风姿,泉城味道

2025-06-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石 英
  我与永夏相识四十余载,从前叫同志,现在称文友。我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和人民日报社工作期间,与永夏时有书信和文稿往还,但这中间有十多年时间未曾谋面。此后,在山东省散文学会举行的笔会上,我们曾数次见面,谈诗论文,交谈甚欢。几年前,我们又在寿光的一次笔会上重逢,彼此虽老了不少,而相知依旧:相互无杂言,口不离文章;文学话题广,诗文情谊长。
  应该说,我对永夏性格之诚厚和文学功底之扎实还是有所了解的。他素来对人恳挚,看重他人之长,对己谨严而勤勉。所作文字于畅达中富有情趣,于温厚中深寓锋芒。多少年来,正道不移又不断发展,拒邪行而坚持正当的艺术追求,尤其重视作品应有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这一点,在他的散文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永夏在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仍不时地写出引人注目的文字。此次出版的《济南民俗风情》一书,我读之仍觉其固有风格中尚有新意。他久居济南,又长期供职于济南出版社,对济南的泉湖山河、风土人情等都比较熟悉,因此书中的文章其情也真,其意也深,其感也透,其词也美,堪称美文佳作。他在这方面的成绩,在当代同类作家中,鲜有出其右者。
  以我对永夏既往散文随笔类作品之熟悉,他的许多篇章都有民俗之情味,深具民俗之应有品性。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已故的黄县(今龙口市)老乡山曼,他后期的散文作品基本上转型为民俗文类,而且他很快成为民俗学专家。永夏有些散文中的民俗情味随着年事和阅历的增长渐趋浓郁,言其与山曼君玉成双璧毫不为过(巧合的是,他与山曼亦是知交)。只是二人各呈风采,各有千秋。山曼的民俗文章重在奇趣,在小处见功夫;而永夏的文章则更为朴厚,读之颇觉亲切:真事、真情、真味扑面而来;不因尽道其事而掩文质。所以,他写济南民俗风情更能凸现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远朴厚之风。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写民俗文章,“玩味”是必要的,但要“玩”得适度,莫要忘了笔下是在做文章。所谓亦庄亦谐,在永夏的民俗文章中体现得甚为得体。这点说来容易,而把握得宜则需必备之修养。其中真谛,这里不做赘述。
  说到泉城济南,我的感慰之情油然而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机要员,我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中期曾在济南工作了七年,其中与民俗风情相关之感受颇多。我终生也不能忘记的,如大观园商场门前那堆成金色小山般的来自四川的蜜橘;大观电影院门前川流不息争看新片的人流;市场东侧“狗不理”包子铺门市之“火”;西侧虽小而精的“父子饺子馆”的上佳口味,进店后那“韭黄四两”的喊声时过70余年仍回响在我的耳际……这些至今想来,仍觉情味无穷。
  还有,我不必絮叨当时大明湖之游湖盛景,单说离此不远的贡院后街、抱厦街的芙蓉花树那诱人风姿就令人难忘。此后我在任何其他城市都未看过类似的景致。我在想,这是否为济南所独有?那芙蓉花树及贡院后街、抱厦街今安在否?
  再说得远一些,今已隶属于济南的莱芜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47年,我作为黄县支前大军“少年儿童宣传队”的成员曾参加了莱芜战役,在名为“青石关”的崎岖道路上的行进情景如在昨日。还有,我在历城县一个叫董家庄的地方度过了艰辛而温暖的半年时光,那时这里是山东军区机关大队的培训中心……
  我追忆这些,正是由于读了永夏的《济南民俗风情》引发的。如果我的文章能成为他的大作的一点补充,一点历史之参照,我当引为极大之幸事,因为这都是历史足印之真切再现。
□ 石 英
  我与永夏相识四十余载,从前叫同志,现在称文友。我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和人民日报社工作期间,与永夏时有书信和文稿往还,但这中间有十多年时间未曾谋面。此后,在山东省散文学会举行的笔会上,我们曾数次见面,谈诗论文,交谈甚欢。几年前,我们又在寿光的一次笔会上重逢,彼此虽老了不少,而相知依旧:相互无杂言,口不离文章;文学话题广,诗文情谊长。
  应该说,我对永夏性格之诚厚和文学功底之扎实还是有所了解的。他素来对人恳挚,看重他人之长,对己谨严而勤勉。所作文字于畅达中富有情趣,于温厚中深寓锋芒。多少年来,正道不移又不断发展,拒邪行而坚持正当的艺术追求,尤其重视作品应有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这一点,在他的散文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永夏在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仍不时地写出引人注目的文字。此次出版的《济南民俗风情》一书,我读之仍觉其固有风格中尚有新意。他久居济南,又长期供职于济南出版社,对济南的泉湖山河、风土人情等都比较熟悉,因此书中的文章其情也真,其意也深,其感也透,其词也美,堪称美文佳作。他在这方面的成绩,在当代同类作家中,鲜有出其右者。
  以我对永夏既往散文随笔类作品之熟悉,他的许多篇章都有民俗之情味,深具民俗之应有品性。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已故的黄县(今龙口市)老乡山曼,他后期的散文作品基本上转型为民俗文类,而且他很快成为民俗学专家。永夏有些散文中的民俗情味随着年事和阅历的增长渐趋浓郁,言其与山曼君玉成双璧毫不为过(巧合的是,他与山曼亦是知交)。只是二人各呈风采,各有千秋。山曼的民俗文章重在奇趣,在小处见功夫;而永夏的文章则更为朴厚,读之颇觉亲切:真事、真情、真味扑面而来;不因尽道其事而掩文质。所以,他写济南民俗风情更能凸现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远朴厚之风。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写民俗文章,“玩味”是必要的,但要“玩”得适度,莫要忘了笔下是在做文章。所谓亦庄亦谐,在永夏的民俗文章中体现得甚为得体。这点说来容易,而把握得宜则需必备之修养。其中真谛,这里不做赘述。
  说到泉城济南,我的感慰之情油然而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机要员,我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中期曾在济南工作了七年,其中与民俗风情相关之感受颇多。我终生也不能忘记的,如大观园商场门前那堆成金色小山般的来自四川的蜜橘;大观电影院门前川流不息争看新片的人流;市场东侧“狗不理”包子铺门市之“火”;西侧虽小而精的“父子饺子馆”的上佳口味,进店后那“韭黄四两”的喊声时过70余年仍回响在我的耳际……这些至今想来,仍觉情味无穷。
  还有,我不必絮叨当时大明湖之游湖盛景,单说离此不远的贡院后街、抱厦街的芙蓉花树那诱人风姿就令人难忘。此后我在任何其他城市都未看过类似的景致。我在想,这是否为济南所独有?那芙蓉花树及贡院后街、抱厦街今安在否?
  再说得远一些,今已隶属于济南的莱芜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47年,我作为黄县支前大军“少年儿童宣传队”的成员曾参加了莱芜战役,在名为“青石关”的崎岖道路上的行进情景如在昨日。还有,我在历城县一个叫董家庄的地方度过了艰辛而温暖的半年时光,那时这里是山东军区机关大队的培训中心……
  我追忆这些,正是由于读了永夏的《济南民俗风情》引发的。如果我的文章能成为他的大作的一点补充,一点历史之参照,我当引为极大之幸事,因为这都是历史足印之真切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