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周末人物

时隔10年,山东演员再度问鼎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

尹春媛:600年老腔调唱出时代新声

2025-06-20 作者: 张九龙 来源: 大众日报
  □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她扮相秀美,嗓音圆润,文武兼备,在《柳子戏折子戏专场》中,无论是古代仕女、风尘女子还是巾帼英雄,她都能以细腻的表演,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从刀马旦到青衣、闺门旦,她不断突破行当界限,用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情感,为六百年的柳子戏注入时代新声。”
  这是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组委会给尹春媛的颁奖词。5月21日,来自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的“90后”青年演员尹春媛,凭借在折子戏专场的精彩表现,成功获得梅花奖。她为山东收获了第23个梅花奖,这也是山东演员时隔10年,再度问鼎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
一人饰演三行当
  6月4日晚,山东剧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梅花奖获奖演员尹春媛折子戏专场演出”,这是载誉归来的尹春媛在家乡舞台的首秀。
  柳子戏“小众”又稀有,演员如何演绎才能突出重围,得到评委认可?当晚演出中,尹春媛完整复现了参演作品,赢得在场观众频频叫好鼓掌的同时,也揭开了“摘梅”的奥秘。
  两个小时内,她先后表演了柳子戏《玩会跳船》《老青天》《巾帼雄风》的选段。这三段戏的亮点在于,演员不仅要演绎不同的角色,还要跨越闺门旦、花旦与刀马旦三个行当。从开场到落幕,她几乎一直在台上,不仅要争分夺秒地抢妆,还要精准转换表演状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三个行当虽然同属旦角,但风格差别很大。闺门旦多是尚未出阁的大家闺秀形象,人物性格内向、腼腆;花旦是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常常带点儿喜剧色彩;刀马旦专演巾帼英雄,提刀骑马、武艺高强,以气势见长。
  从演员角度看,一个人能同时演绎三个行当,说明功底深厚,戏路宽广,业务水平过硬,参评梅花奖确实需要展示出一流实力。从戏曲角度看,尹春媛选的这三段戏涵盖柳子戏的传统经典剧目、新编历史剧目和改编传统剧目,多方位展现了柳子戏剧种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路径,让评委和观众在短时间内直观感受柳子戏的魅力。相比整本大戏,折子戏专场更考验演员的体力、耐力和全面性,是一个高难度参评选项。
  完成不易,得高分更难。“闺门旦要演出静如处子的含蓄,花旦需拿捏动若脱兔的灵动,刀马旦则要呈现刚健婀娜的功底。最难的不是形体动作,而是把握和塑造人物的内心。”尹春媛说,为精准呈现角色,她深入研究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气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够’,需要把握一个‘度’。”再加上台下的反复练习,才最终成就了舞台上游刃有余的风采。
“90后老戏骨”
  很多人喜欢称尹春媛为“90后老戏骨”。
  尹春媛生于1990年,是标准的“90后”。统计显示,40多年来,梅花奖得主平均获奖年龄为39岁,尹春媛属于年轻的。但从走上专业道路算,她的艺术生涯已经有25年,论经验确实当得起一个“老”字。
  尹春媛的家乡是菏泽市郓城县,戏曲氛围浓厚,有“戏窝子”之称,郓城也是柳子戏的重要发源地和流行地。“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唱柳子戏的人。”尹春媛介绍,她老爷爷就是一位戏迷,小伙伴们唱流行歌曲,老爷爷则教她唱戏。耳濡目染下,年仅10岁的尹春媛已经学会了五六段柳子戏。那时,她常常拿着两条毛巾当水袖耍,耳边最常听到老爷爷说:“来,妮儿,跟我唱一段。”
  2000年,在老爷爷的支持下,尹春媛考入山东省菏泽戏曲学校柳子班,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然而,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当时柳子班前景不明,毕业后有许多不确定性,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仅仅半年,父母就把尹春媛领回了家,打算让她上普通小学,改走常规升学之路。
  关键时刻,又是老爷爷起了作用。他三番五次上门劝说,希望重孙女能回到艺校,将来做一名柳子戏专业演员。最终,父母改变了心意,十多天后,又把尹春媛送回了艺校。每年暑假回家,她和村里十多个艺校同学结伴给乡亲们演出,村里的老一辈艺人也会给予他们悉心指导。
  良好的天赋,不懈的追求,注定会得到回报。2004年,尹春媛以优异成绩从艺校毕业,并考入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为一名职业柳子戏演员。
  初入剧团时,尹春媛从事的行当是刀马旦,很快就靠武戏崭露头角。2004年,凭借在《盗仙草》中饰演白素贞,她获得第八届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赢得事业的开门红。此后,她又在《昭君出塞》《一片桃花红》等剧目中担任主角,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金奖、山东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顺风顺水。2013年,注定让尹春媛终生难忘。
  这年4月,她在整本大戏《巾帼雄风》中饰演女主角樊梨花,原本是“挑大梁”的好机会,却在做下高动作时,左脚踝意外崴伤,经医生诊断为韧带重度撕裂。当时就有人说,她以后可能演不了武戏了。这对演了十年武戏的尹春媛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同样是2013年,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尹春媛尝试报名,并顺利通过了专业课测试。伤病期间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借此机会专心备考文化课,在6月份的全国高考中发挥稳定,最终成功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
  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为尹春媛打开了全新的世界。在她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武戏不行就转文戏,总之不能抛下自己深爱的柳子戏。在中国戏曲学院,尹春媛得以深入接触京剧、昆曲等其他剧种,看到了别样的戏曲世界。名师的指点,名家的演绎,让她对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转型阵痛迎来别样天地
  大学四年下来,尹春媛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艺术理念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不过,行当转变可不是纸上谈兵,懂得理论就行,最终还得在舞台上见真章。
  “刀马旦武戏居多,一个精彩动作就能赢得满堂彩,青衣、闺门旦主要是文戏,唱功为主,而唱腔是我的短板,需要下力气打磨。”回忆起由武转文的过程,尹春媛仍历历在目,其中的艰辛和痛楚或许只有她和师父陈媛最能体会。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子戏代表性传承人,陈媛是柳子戏公认的“台柱子”。巧的是,她曾获得第22届梅花奖,也是此前该团唯一一位梅花奖得主。
  一开始,尹春媛的嗓子换音区总是“打泡”,经验丰富的陈媛就用手固定住尹春媛的口型,一遍遍让她找感觉去唱。“我每周都去找老师练习,一练就是一上午,老师的嗓音都哑了,就这样连续过了半年,终于把这个问题改过来了。”尹春媛回忆。
  2018年的原创大戏《惊蝉记》,尹春媛终于又一次用艺术实力征服了观众。她饰演的青儿一角需要跨越多行当表演,从花旦到小生再到闺门旦、青衣,人物身份转换极快,要求演员在形象、情绪和声线上完成极大反差的表现。尹春媛出色地完成了挑战,专家评价她“就像不拿扇子的杜丽娘”。
  尝试和突破还在继续。2021年,尹春媛在新编柳子戏《老青天》中饰演风尘女子王粉莲。这一角色是花旦偏彩旦的行当,与她以往擅长的青衣、闺门旦形成鲜明对比。这次跨行当的表演,让她突破了青衣的中规中矩,获得了表演上的自由,后来也为她赢得了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榜首的殊荣。评委会认为,她在《老青天》中“将风尘女子的妩媚与善良、机智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传神”。
  同样是这一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院团创排新版柳子戏《江姐》,尹春媛是江姐角色的二组演员。她此前参演过现代戏,但演革命人物角色还是头一遭。为了更好地演绎江姐一角,尹春媛翻阅资料,查询江姐的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后来又深度阅读了《红岩》小说,与书中的人物共情,几次潸然泪下。“我很能体会在那个环境下,一名共产党员的意志和对当时社会的无奈。抛开戏剧方面来讲,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感悟。”
  其实,早在2016年,她就跟陈媛学习并演出过《江姐》,领悟了演现代戏的很多窍门。她最大的感悟是,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塑造人物的问题,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无论是现代人物还是古代人物,只要塑造好了,观众都会喜欢。
  从刀马旦到青衣、闺门旦,再到现代戏、跨行当表演,种种机缘巧合,尹春媛不断挑战自我,拓宽戏路。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痛并快乐的经历,推着她成长为“六边形战士”,并最终摘得“梅花”。
“一棵菜精神”
  每每被问及获奖秘诀,尹春媛总是这样说:“无论是厅里还是院团,都在努力给我们年轻人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让年轻人挑大梁、演大戏,在舞台上不断磨炼自己。”
  了解戏曲行业的特点就会明白,她所说的并非客套话。“从接到终评通知的那天起,全团就像上了发条。”尹春媛说,让她感动的是团里的“一棵菜精神”,从领导到同事,从剧目筛选到流程安排,大家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支持她。“师父更是带着我,从人物出发,一点儿一点儿地练戏,每一个字、每一个唱腔、每一句念白都精益求精,努力把一颦一笑做到极致。”
  “一棵菜精神”是戏曲行话。一棵白菜,有菜根、菜心、菜叶等部分,只有这些部分紧紧抱在一起,才能长成一棵好白菜。同样,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音乐、舞美等全体人员,不分主次,紧密配合,才能演好一台戏。
  这朵“梅花”,属于尹春媛,同样属于柳子戏。“全团演职员团结一心、各负其责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有力保障了春媛顺利‘摘梅’,也真正体现了柳子剧团是一支能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集体。”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主任、团长李长海评价说。
  这朵“梅花”,也是业界对山东戏曲传承发展的认可。近年来,我省积极搭建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平台,推进落实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通过支持老艺术家回团开课、带徒授艺,以及鼓励青年艺术人才开展艺术实践等方式,为戏曲创作、表演等专业方向的青年人才提供学习机会,搭建交流平台,助力一批青年艺术人才快速成长。
  前段时间,尹春媛入选了山东省第三届戏曲名家工作室学员。未来三年,她将排演一些大戏。“我也会在大戏排演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努力去弥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更大的能量。”
  尹春媛表示:“柳子戏是有六百余年历史的山东地方戏曲,年轻一代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柳子戏,爱上柳子戏,将这一珍贵的戏曲艺术继续传承下去。为此,她计划继续探索柳子戏的创新表达方式,包括与现代流行文化的融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途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的品格也是戏剧人的品格。
  回望来时路,从当年村里拿毛巾当水袖耍的小女孩,到如今年轻的梅花奖得主,尹春媛的艺术人生从来没有捷径,只有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攀登、不停地苦练。正如她所说:“干我们这行,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就算一时没有回报,但请相信,只要不停地努力,总会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她扮相秀美,嗓音圆润,文武兼备,在《柳子戏折子戏专场》中,无论是古代仕女、风尘女子还是巾帼英雄,她都能以细腻的表演,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从刀马旦到青衣、闺门旦,她不断突破行当界限,用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情感,为六百年的柳子戏注入时代新声。”
  这是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组委会给尹春媛的颁奖词。5月21日,来自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的“90后”青年演员尹春媛,凭借在折子戏专场的精彩表现,成功获得梅花奖。她为山东收获了第23个梅花奖,这也是山东演员时隔10年,再度问鼎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
一人饰演三行当
  6月4日晚,山东剧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梅花奖获奖演员尹春媛折子戏专场演出”,这是载誉归来的尹春媛在家乡舞台的首秀。
  柳子戏“小众”又稀有,演员如何演绎才能突出重围,得到评委认可?当晚演出中,尹春媛完整复现了参演作品,赢得在场观众频频叫好鼓掌的同时,也揭开了“摘梅”的奥秘。
  两个小时内,她先后表演了柳子戏《玩会跳船》《老青天》《巾帼雄风》的选段。这三段戏的亮点在于,演员不仅要演绎不同的角色,还要跨越闺门旦、花旦与刀马旦三个行当。从开场到落幕,她几乎一直在台上,不仅要争分夺秒地抢妆,还要精准转换表演状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三个行当虽然同属旦角,但风格差别很大。闺门旦多是尚未出阁的大家闺秀形象,人物性格内向、腼腆;花旦是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常常带点儿喜剧色彩;刀马旦专演巾帼英雄,提刀骑马、武艺高强,以气势见长。
  从演员角度看,一个人能同时演绎三个行当,说明功底深厚,戏路宽广,业务水平过硬,参评梅花奖确实需要展示出一流实力。从戏曲角度看,尹春媛选的这三段戏涵盖柳子戏的传统经典剧目、新编历史剧目和改编传统剧目,多方位展现了柳子戏剧种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路径,让评委和观众在短时间内直观感受柳子戏的魅力。相比整本大戏,折子戏专场更考验演员的体力、耐力和全面性,是一个高难度参评选项。
  完成不易,得高分更难。“闺门旦要演出静如处子的含蓄,花旦需拿捏动若脱兔的灵动,刀马旦则要呈现刚健婀娜的功底。最难的不是形体动作,而是把握和塑造人物的内心。”尹春媛说,为精准呈现角色,她深入研究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气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够’,需要把握一个‘度’。”再加上台下的反复练习,才最终成就了舞台上游刃有余的风采。
“90后老戏骨”
  很多人喜欢称尹春媛为“90后老戏骨”。
  尹春媛生于1990年,是标准的“90后”。统计显示,40多年来,梅花奖得主平均获奖年龄为39岁,尹春媛属于年轻的。但从走上专业道路算,她的艺术生涯已经有25年,论经验确实当得起一个“老”字。
  尹春媛的家乡是菏泽市郓城县,戏曲氛围浓厚,有“戏窝子”之称,郓城也是柳子戏的重要发源地和流行地。“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唱柳子戏的人。”尹春媛介绍,她老爷爷就是一位戏迷,小伙伴们唱流行歌曲,老爷爷则教她唱戏。耳濡目染下,年仅10岁的尹春媛已经学会了五六段柳子戏。那时,她常常拿着两条毛巾当水袖耍,耳边最常听到老爷爷说:“来,妮儿,跟我唱一段。”
  2000年,在老爷爷的支持下,尹春媛考入山东省菏泽戏曲学校柳子班,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然而,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当时柳子班前景不明,毕业后有许多不确定性,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仅仅半年,父母就把尹春媛领回了家,打算让她上普通小学,改走常规升学之路。
  关键时刻,又是老爷爷起了作用。他三番五次上门劝说,希望重孙女能回到艺校,将来做一名柳子戏专业演员。最终,父母改变了心意,十多天后,又把尹春媛送回了艺校。每年暑假回家,她和村里十多个艺校同学结伴给乡亲们演出,村里的老一辈艺人也会给予他们悉心指导。
  良好的天赋,不懈的追求,注定会得到回报。2004年,尹春媛以优异成绩从艺校毕业,并考入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为一名职业柳子戏演员。
  初入剧团时,尹春媛从事的行当是刀马旦,很快就靠武戏崭露头角。2004年,凭借在《盗仙草》中饰演白素贞,她获得第八届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赢得事业的开门红。此后,她又在《昭君出塞》《一片桃花红》等剧目中担任主角,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金奖、山东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然而,人生并不总是顺风顺水。2013年,注定让尹春媛终生难忘。
  这年4月,她在整本大戏《巾帼雄风》中饰演女主角樊梨花,原本是“挑大梁”的好机会,却在做下高动作时,左脚踝意外崴伤,经医生诊断为韧带重度撕裂。当时就有人说,她以后可能演不了武戏了。这对演了十年武戏的尹春媛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同样是2013年,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尹春媛尝试报名,并顺利通过了专业课测试。伤病期间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借此机会专心备考文化课,在6月份的全国高考中发挥稳定,最终成功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
  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为尹春媛打开了全新的世界。在她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武戏不行就转文戏,总之不能抛下自己深爱的柳子戏。在中国戏曲学院,尹春媛得以深入接触京剧、昆曲等其他剧种,看到了别样的戏曲世界。名师的指点,名家的演绎,让她对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转型阵痛迎来别样天地
  大学四年下来,尹春媛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艺术理念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不过,行当转变可不是纸上谈兵,懂得理论就行,最终还得在舞台上见真章。
  “刀马旦武戏居多,一个精彩动作就能赢得满堂彩,青衣、闺门旦主要是文戏,唱功为主,而唱腔是我的短板,需要下力气打磨。”回忆起由武转文的过程,尹春媛仍历历在目,其中的艰辛和痛楚或许只有她和师父陈媛最能体会。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子戏代表性传承人,陈媛是柳子戏公认的“台柱子”。巧的是,她曾获得第22届梅花奖,也是此前该团唯一一位梅花奖得主。
  一开始,尹春媛的嗓子换音区总是“打泡”,经验丰富的陈媛就用手固定住尹春媛的口型,一遍遍让她找感觉去唱。“我每周都去找老师练习,一练就是一上午,老师的嗓音都哑了,就这样连续过了半年,终于把这个问题改过来了。”尹春媛回忆。
  2018年的原创大戏《惊蝉记》,尹春媛终于又一次用艺术实力征服了观众。她饰演的青儿一角需要跨越多行当表演,从花旦到小生再到闺门旦、青衣,人物身份转换极快,要求演员在形象、情绪和声线上完成极大反差的表现。尹春媛出色地完成了挑战,专家评价她“就像不拿扇子的杜丽娘”。
  尝试和突破还在继续。2021年,尹春媛在新编柳子戏《老青天》中饰演风尘女子王粉莲。这一角色是花旦偏彩旦的行当,与她以往擅长的青衣、闺门旦形成鲜明对比。这次跨行当的表演,让她突破了青衣的中规中矩,获得了表演上的自由,后来也为她赢得了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榜首的殊荣。评委会认为,她在《老青天》中“将风尘女子的妩媚与善良、机智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传神”。
  同样是这一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院团创排新版柳子戏《江姐》,尹春媛是江姐角色的二组演员。她此前参演过现代戏,但演革命人物角色还是头一遭。为了更好地演绎江姐一角,尹春媛翻阅资料,查询江姐的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后来又深度阅读了《红岩》小说,与书中的人物共情,几次潸然泪下。“我很能体会在那个环境下,一名共产党员的意志和对当时社会的无奈。抛开戏剧方面来讲,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感悟。”
  其实,早在2016年,她就跟陈媛学习并演出过《江姐》,领悟了演现代戏的很多窍门。她最大的感悟是,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塑造人物的问题,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无论是现代人物还是古代人物,只要塑造好了,观众都会喜欢。
  从刀马旦到青衣、闺门旦,再到现代戏、跨行当表演,种种机缘巧合,尹春媛不断挑战自我,拓宽戏路。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痛并快乐的经历,推着她成长为“六边形战士”,并最终摘得“梅花”。
“一棵菜精神”
  每每被问及获奖秘诀,尹春媛总是这样说:“无论是厅里还是院团,都在努力给我们年轻人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让年轻人挑大梁、演大戏,在舞台上不断磨炼自己。”
  了解戏曲行业的特点就会明白,她所说的并非客套话。“从接到终评通知的那天起,全团就像上了发条。”尹春媛说,让她感动的是团里的“一棵菜精神”,从领导到同事,从剧目筛选到流程安排,大家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支持她。“师父更是带着我,从人物出发,一点儿一点儿地练戏,每一个字、每一个唱腔、每一句念白都精益求精,努力把一颦一笑做到极致。”
  “一棵菜精神”是戏曲行话。一棵白菜,有菜根、菜心、菜叶等部分,只有这些部分紧紧抱在一起,才能长成一棵好白菜。同样,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音乐、舞美等全体人员,不分主次,紧密配合,才能演好一台戏。
  这朵“梅花”,属于尹春媛,同样属于柳子戏。“全团演职员团结一心、各负其责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有力保障了春媛顺利‘摘梅’,也真正体现了柳子剧团是一支能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集体。”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主任、团长李长海评价说。
  这朵“梅花”,也是业界对山东戏曲传承发展的认可。近年来,我省积极搭建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平台,推进落实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通过支持老艺术家回团开课、带徒授艺,以及鼓励青年艺术人才开展艺术实践等方式,为戏曲创作、表演等专业方向的青年人才提供学习机会,搭建交流平台,助力一批青年艺术人才快速成长。
  前段时间,尹春媛入选了山东省第三届戏曲名家工作室学员。未来三年,她将排演一些大戏。“我也会在大戏排演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努力去弥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更大的能量。”
  尹春媛表示:“柳子戏是有六百余年历史的山东地方戏曲,年轻一代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柳子戏,爱上柳子戏,将这一珍贵的戏曲艺术继续传承下去。为此,她计划继续探索柳子戏的创新表达方式,包括与现代流行文化的融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途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的品格也是戏剧人的品格。
  回望来时路,从当年村里拿毛巾当水袖耍的小女孩,到如今年轻的梅花奖得主,尹春媛的艺术人生从来没有捷径,只有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攀登、不停地苦练。正如她所说:“干我们这行,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就算一时没有回报,但请相信,只要不停地努力,总会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