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策略探讨
2025-06-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马光亭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扎实贯彻新要求,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培植民族根、国家魂的思政教育,需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在高校陆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深化与反思,通过全盘统筹思考课程体系的布局、教学举措的升级、家国情怀的厚植,实现有广度、有精度、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课程体系布局
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全盘统筹思考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真实可行的整体布局、基本设置及经费配置,做好本职工作,为思政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传统文化资源。
占比合理的基础建构布局。推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方阵”,保证各专业广而精的横向分布,突出重点学科的引领作用,诸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涉及的文学、历史、哲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艺术学、中医学、建筑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专业,这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应有的丰富呈现。同时,兼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纵向层级设置上的相辅相成。统筹师资,防止资源低效、重复浪费,保障理工科院校开课广度,均衡高校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与实质理性。设置更为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在具体可感的生活层面开展更有实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广泛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建议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进行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学科生态的革新与重构。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尚难与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课相提并论,且多为教师自发、零散开设,这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可先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如设置学分要求等。
持续供给的专项经费配置。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专项经费,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是传统文化教育得以制度化确立的根本表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纵深发展也需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之上。从硬件设施、教材建设、课堂与实践教学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课程成长、发展建设,尤其是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合理的经费预算,做到专款专用,而不是东拼西凑、到处化缘。
升级教育教学举措
打好坚实基础后,精推细思如何使传统文化教育不停留于表面化、套话式的知识传授,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具体教育教学举措,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智性、德性、活性基因的现代证明。
升级认知维度,提炼蕴藏其中的中国智慧。提“精”炼“优”抓“核心”,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睛之处。面向高认知水平的高校学生,应避免AI式的泛化知识与“空心”式煽情,避免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压缩为食品符号或先行定调的主题。深挖广大民众几千年来传承不断的生活密码,深挖内蕴丰厚的自然、文化珍藏,深挖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引导学生从更深、更精处理解传统文化的长阔高深。
升级文化精神维度,锻造适应现代化的中国人格。引导学生自觉将中国文化精神作为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思想与实践资源,达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与生命,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理念,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由内而外、由个体到家国的人生发展理想与价值观;践行取法自然的生态与养生观念,在学生个人身心养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升级实践维度,进入全面体验的中国生活。搭建生活实践平台,民族精神精华要亲尝。文化首先是立体全面的生活,带领学生升级到真实生活语境中的味觉、触觉、嗅觉等全方面的生活认知和体会。带领学生进入实地、实情中,进入活态传承的民族文化现场,在广大老百姓最朴素真实的生活中全面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多一层体验,便多一层认同。
厚植民族家国情怀
传统文化满含着深厚的民族家国情,以传统文化之情动现代国人之心,尤其是在高流动性、原子化存在的工业社会,需在学生心中厚植从小家到国家、从个体到民族的家国情怀,以深情促思政教育。
厚植温暖的家乡情。高校学生多远离家乡就学,可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以点带面地营造拟血缘的“家”的温暖。中华多民族共度的传统节日是家庭、家乡、国家共同体情感的集中展示场域与培育源头,能使学生身在异乡也可获得在校也是在家的温暖感,进而将归家情进行“家→家乡→家国”的扩展。
厚植亘古的民族情。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与融合。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各封国已志于融合异族。随后的几千年间,各民族不断接触、交流与融合,时至今日,已紧密结合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民族亘古情感的情之所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厚植专属的中国情。感召学生体认中国大地的养育之情,这片土地为其世系血脉提供立足、立身、立心之处。感召学生弘扬这片土地所生就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身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积极展示中华民族集体文化形象。感召学生体认祖国作为后盾所提供的强有力的保护,铸牢个人与国家生死与共、荣辱与共的深厚情感。
通过优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布局、创新升级教育教学举措,不断深化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厚植学生民族家国情怀,助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扎实贯彻新要求,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培植民族根、国家魂的思政教育,需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在高校陆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深化与反思,通过全盘统筹思考课程体系的布局、教学举措的升级、家国情怀的厚植,实现有广度、有精度、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课程体系布局
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全盘统筹思考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真实可行的整体布局、基本设置及经费配置,做好本职工作,为思政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传统文化资源。
占比合理的基础建构布局。推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方阵”,保证各专业广而精的横向分布,突出重点学科的引领作用,诸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涉及的文学、历史、哲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艺术学、中医学、建筑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专业,这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应有的丰富呈现。同时,兼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纵向层级设置上的相辅相成。统筹师资,防止资源低效、重复浪费,保障理工科院校开课广度,均衡高校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与实质理性。设置更为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在具体可感的生活层面开展更有实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广泛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建议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进行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学科生态的革新与重构。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尚难与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课相提并论,且多为教师自发、零散开设,这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可先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如设置学分要求等。
持续供给的专项经费配置。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专项经费,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是传统文化教育得以制度化确立的根本表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纵深发展也需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之上。从硬件设施、教材建设、课堂与实践教学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课程成长、发展建设,尤其是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合理的经费预算,做到专款专用,而不是东拼西凑、到处化缘。
升级教育教学举措
打好坚实基础后,精推细思如何使传统文化教育不停留于表面化、套话式的知识传授,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具体教育教学举措,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智性、德性、活性基因的现代证明。
升级认知维度,提炼蕴藏其中的中国智慧。提“精”炼“优”抓“核心”,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睛之处。面向高认知水平的高校学生,应避免AI式的泛化知识与“空心”式煽情,避免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压缩为食品符号或先行定调的主题。深挖广大民众几千年来传承不断的生活密码,深挖内蕴丰厚的自然、文化珍藏,深挖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引导学生从更深、更精处理解传统文化的长阔高深。
升级文化精神维度,锻造适应现代化的中国人格。引导学生自觉将中国文化精神作为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思想与实践资源,达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与生命,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理念,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由内而外、由个体到家国的人生发展理想与价值观;践行取法自然的生态与养生观念,在学生个人身心养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升级实践维度,进入全面体验的中国生活。搭建生活实践平台,民族精神精华要亲尝。文化首先是立体全面的生活,带领学生升级到真实生活语境中的味觉、触觉、嗅觉等全方面的生活认知和体会。带领学生进入实地、实情中,进入活态传承的民族文化现场,在广大老百姓最朴素真实的生活中全面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多一层体验,便多一层认同。
厚植民族家国情怀
传统文化满含着深厚的民族家国情,以传统文化之情动现代国人之心,尤其是在高流动性、原子化存在的工业社会,需在学生心中厚植从小家到国家、从个体到民族的家国情怀,以深情促思政教育。
厚植温暖的家乡情。高校学生多远离家乡就学,可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以点带面地营造拟血缘的“家”的温暖。中华多民族共度的传统节日是家庭、家乡、国家共同体情感的集中展示场域与培育源头,能使学生身在异乡也可获得在校也是在家的温暖感,进而将归家情进行“家→家乡→家国”的扩展。
厚植亘古的民族情。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与融合。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各封国已志于融合异族。随后的几千年间,各民族不断接触、交流与融合,时至今日,已紧密结合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民族亘古情感的情之所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厚植专属的中国情。感召学生体认中国大地的养育之情,这片土地为其世系血脉提供立足、立身、立心之处。感召学生弘扬这片土地所生就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身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积极展示中华民族集体文化形象。感召学生体认祖国作为后盾所提供的强有力的保护,铸牢个人与国家生死与共、荣辱与共的深厚情感。
通过优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布局、创新升级教育教学举措,不断深化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厚植学生民族家国情怀,助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