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史话
2025-06-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汪霏霏
火锅,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与变迁。如今火锅在海外也逐渐占据潮流美食的一席之地。各种新颖的火锅形式,很能代表中国人对食物的创新精神。
火锅的源头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火锅的发展亦如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变化的。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汉代出现一种叫作“染炉”“染杯”的小铜器,大概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在铜炉中嵌入隔板,实现“一锅五吃”,这就是“五熟釜”,所谓的五熟釜,其实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和现在的“鸳鸯锅”有点儿像。很多人认为这两种锅就是火锅的雏形。这两种锅虽然跟今天的火锅长得像,但火锅之所以叫火锅,核心并不是锅,而是要涮着吃,文献里虽然夸赞这两种锅使用方便,但并没有提它们的用法和其他锅有什么不同。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中,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士大夫林洪所著《山家清供》里的“涮兔肉片”。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快到山峰时,天空下起大雪,一只野兔滚下山来,被林洪抓到,他想烤来吃,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觉得兔肉甚为鲜美,为此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这也成了涮肉首次有文字记载的一种说法。
另外一种涮肉起源说,来自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蒙古骑兵的粮食都是牛羊肉,被称为“会走的粮食”,这也大大省去了运送粮草的时间。但是用大锅烹饪大块牛羊肉,要浪费很多时间,蒙古骑兵的行军速度就这样被束缚住了,后来成吉思汗发明了一种新吃法,他命令士兵用自己的头盔当锅,再把牛羊肉切成小片涮着吃。这可是划时代的创新,不仅解除了束缚行军速度的封印,还让大批厨子放下了铁锅拿起了马刀。不管怎样,北派涮肉火锅就这样横空出世,相较于之前的“煮”,“涮”这种吃法让食材更加鲜嫩爽口。
宋代虽然有了跟今天火锅类似的吃法,但流传不广。在明代,几乎没有相关记载,可见并没有普及开来。真正推广火锅的是清代皇室。“火锅”这两个字,很可能是从清宫里传出来的。据《考吃》记载,火锅有“生火锅”与“野意火锅”。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农户请他吃饭,只放一个炭火盆,盆上放一个铜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康熙吃得很香,便问菜名,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今日北方的涮肉,原名实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据《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法是: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火锅在清朝不仅盛行民间,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在康熙皇帝“千叟宴”的一份菜单中,有一道“野味火锅”,具体内容是:“随上围碟十二品——鹿肉片、飞龙脯、狍子脊、山鸡片、野猪肉、野鸭脯、鱿鱼卷、鲜鱼肉、刺龙牙、大叶芹、刺五加、鲜豆苗。”乾隆皇帝更是举办过有近1650只火锅的火锅宴。在清宫御膳档案里,野味火锅、生肉火锅、羊肉火锅、菊花火锅都经常出现。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加上火锅本身特有的魅力,很快在北京城火热起来,影响力随即辐射全国。
时至今日,由于地域差异和所涮食材的不同,我国已形成许多特色火锅,北京火锅,河南的焖火锅,江浙一带的暖锅,广东的粤式海鲜火锅等。其中比较有名的广东海鲜火锅、山东肥牛小火锅、北京羊肉涮锅、江浙菊花暖锅,与重庆麻辣火锅被称为“中国五大火锅”。四川“毛肚火锅”主要是吃牛肚及内脏,重庆的正宗“毛肚”,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广东的海鲜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广东人称火锅为“打边炉”,所用的筷子也特别长,比普通筷子长一倍;北京的羊肉涮锅风味别致,以北京的天福楼、普云楼等老字号最为著名。此外,杭州的“三鲜火锅”、江浙的“菊花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风味别具,堪称寒冬里的“席上春风”,为食客们津津乐道。
中国的饮食文化脉络万千,大概只有火锅,能拥五湖四海之共同热爱,一锅同煮不同的故事,好像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它作为中国人的独创美食,既任性又有着最深度的包容。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火锅,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与变迁。如今火锅在海外也逐渐占据潮流美食的一席之地。各种新颖的火锅形式,很能代表中国人对食物的创新精神。
火锅的源头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火锅的发展亦如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变化的。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汉代出现一种叫作“染炉”“染杯”的小铜器,大概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在铜炉中嵌入隔板,实现“一锅五吃”,这就是“五熟釜”,所谓的五熟釜,其实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和现在的“鸳鸯锅”有点儿像。很多人认为这两种锅就是火锅的雏形。这两种锅虽然跟今天的火锅长得像,但火锅之所以叫火锅,核心并不是锅,而是要涮着吃,文献里虽然夸赞这两种锅使用方便,但并没有提它们的用法和其他锅有什么不同。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中,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士大夫林洪所著《山家清供》里的“涮兔肉片”。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快到山峰时,天空下起大雪,一只野兔滚下山来,被林洪抓到,他想烤来吃,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觉得兔肉甚为鲜美,为此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这也成了涮肉首次有文字记载的一种说法。
另外一种涮肉起源说,来自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蒙古骑兵的粮食都是牛羊肉,被称为“会走的粮食”,这也大大省去了运送粮草的时间。但是用大锅烹饪大块牛羊肉,要浪费很多时间,蒙古骑兵的行军速度就这样被束缚住了,后来成吉思汗发明了一种新吃法,他命令士兵用自己的头盔当锅,再把牛羊肉切成小片涮着吃。这可是划时代的创新,不仅解除了束缚行军速度的封印,还让大批厨子放下了铁锅拿起了马刀。不管怎样,北派涮肉火锅就这样横空出世,相较于之前的“煮”,“涮”这种吃法让食材更加鲜嫩爽口。
宋代虽然有了跟今天火锅类似的吃法,但流传不广。在明代,几乎没有相关记载,可见并没有普及开来。真正推广火锅的是清代皇室。“火锅”这两个字,很可能是从清宫里传出来的。据《考吃》记载,火锅有“生火锅”与“野意火锅”。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带微服私访,一农户请他吃饭,只放一个炭火盆,盆上放一个铜勺,勺内有肉、蘑菇与白菜。康熙吃得很香,便问菜名,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今日北方的涮肉,原名实为“野意火锅”,是随清兵入关而传入中原的。据《奉天通志》记载,野意火锅的食法是: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火锅在清朝不仅盛行民间,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在康熙皇帝“千叟宴”的一份菜单中,有一道“野味火锅”,具体内容是:“随上围碟十二品——鹿肉片、飞龙脯、狍子脊、山鸡片、野猪肉、野鸭脯、鱿鱼卷、鲜鱼肉、刺龙牙、大叶芹、刺五加、鲜豆苗。”乾隆皇帝更是举办过有近1650只火锅的火锅宴。在清宫御膳档案里,野味火锅、生肉火锅、羊肉火锅、菊花火锅都经常出现。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加上火锅本身特有的魅力,很快在北京城火热起来,影响力随即辐射全国。
时至今日,由于地域差异和所涮食材的不同,我国已形成许多特色火锅,北京火锅,河南的焖火锅,江浙一带的暖锅,广东的粤式海鲜火锅等。其中比较有名的广东海鲜火锅、山东肥牛小火锅、北京羊肉涮锅、江浙菊花暖锅,与重庆麻辣火锅被称为“中国五大火锅”。四川“毛肚火锅”主要是吃牛肚及内脏,重庆的正宗“毛肚”,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广东的海鲜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广东人称火锅为“打边炉”,所用的筷子也特别长,比普通筷子长一倍;北京的羊肉涮锅风味别致,以北京的天福楼、普云楼等老字号最为著名。此外,杭州的“三鲜火锅”、江浙的“菊花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风味别具,堪称寒冬里的“席上春风”,为食客们津津乐道。
中国的饮食文化脉络万千,大概只有火锅,能拥五湖四海之共同热爱,一锅同煮不同的故事,好像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它作为中国人的独创美食,既任性又有着最深度的包容。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