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绘就产业发展新图景

2025-05-06 作者: 李子锐 来源: 大众日报
换个视角看岚山
  □ 本报记者 李子锐

  在黄海之滨的日照市岚山区,改革与实干的浪潮正激荡出澎湃动能。4月28日,大众日报枣庄站记者加入联合采访团,走进日照市岚山区,探寻这片热土上产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山东省“南茶北引”的先行区、全国十大木材进口基地、北方最大薄带钢生产基地,岚山区以“改革立潮头”的魄力与“实干挑大梁”的担当,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科技引领、绿色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
  科技引领是产业发展的不二法门。在日照,传统产业破茧蝶变,智造升级立标杆。
  岚山区的茶产业,是科技与传统农业融合的典范。岚山区立足“北方绿茶之乡”优势,以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为核心,构建“科技+茶文化”全产业链。通过国内领先的“多根无性茶苗扦插快繁技术”,年繁育茶苗2000万株,引领“北茶西迁南进”。游客在云隐小镇体验VR采茶、茶园民宿,茶旅融合让茶产业“绿叶”变“金叶”的故事不断续写。
  走进日照钢铁数智转型示范工厂,全球最薄0.6毫米带钢从钢水到钢卷仅需7分钟,能耗降低70%,撑起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的“钢铁脊梁”。1780平方米的“钢铁大脑”集控中心,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入选山东省数字产业重点项目。
  日照通用焊接技术有限公司则以“打破国外30年垄断”的焊接机器人与药芯焊丝,助力北京大兴机场、黄河特大桥等超级工程。车间内的自动化生产线上,数百台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着各项操作,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着每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如一。
  绿色发展是产业升级路上的必要之举,通过循环经济筑牢生态环境,日照在产业链上谋取共赢。
  在山东雷英精工有限公司厂房内,崭新的设备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加紧生产。在这里,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每颗螺栓都凝聚国际领先工艺,直供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依托山钢原料、岚山港口和电镀产业园,小零件拥有了全球竞争力,让中国智造再添绿色引擎。
  无独有遇,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创新“1+16+N”模式,企业联合16个村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种青贮饲料、承包沼液还田,处理粪污、减少化肥使用。1.4万头奶牛戴上智能脚环,日产鲜奶200吨,从挤奶到加工仅2小时,“绿能循环”让村民变工人、牛粪成肥料。
  山东港口日照港岚山港区则以“绿色疏港革命”树标杆,30公里封闭管廊替代千辆卡车,粉尘归零;智能岸电让30万吨油轮秒变“充电宝”;640万立方木材10个月卸完。港口吞吐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蓝色引擎”。  
  日照多元融合的产业体系,在政策支持与科技赋能下正不断优化。新兴的低空经济为多元发展添羽翼,岚山通用机场开辟低空旅游、航空研学新赛道。游客乘飞机俯瞰海岸线,学生体验无人机操控、真机飞行,年接待超10万人次,获评“中国民航科普教育基地”。  
  在山东南部,曾经的“百年煤城”枣庄,在蝶变为“生态绿城”的路上展现出与日照相似的发展逻辑——大力推动锂电、机床产业集群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以产业链延伸激活多元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这次采访活动中,记者欣喜地看到,日照与枣庄都以契合本地实际的改革发展思路,面向未来,不遗余力发展前沿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向科技高地不断进发。以改革破题、以实干作答,展现出“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劲势头,“鲁”力“齐”心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换个视角看岚山
  □ 本报记者 李子锐

  在黄海之滨的日照市岚山区,改革与实干的浪潮正激荡出澎湃动能。4月28日,大众日报枣庄站记者加入联合采访团,走进日照市岚山区,探寻这片热土上产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作为山东省“南茶北引”的先行区、全国十大木材进口基地、北方最大薄带钢生产基地,岚山区以“改革立潮头”的魄力与“实干挑大梁”的担当,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科技引领、绿色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
  科技引领是产业发展的不二法门。在日照,传统产业破茧蝶变,智造升级立标杆。
  岚山区的茶产业,是科技与传统农业融合的典范。岚山区立足“北方绿茶之乡”优势,以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为核心,构建“科技+茶文化”全产业链。通过国内领先的“多根无性茶苗扦插快繁技术”,年繁育茶苗2000万株,引领“北茶西迁南进”。游客在云隐小镇体验VR采茶、茶园民宿,茶旅融合让茶产业“绿叶”变“金叶”的故事不断续写。
  走进日照钢铁数智转型示范工厂,全球最薄0.6毫米带钢从钢水到钢卷仅需7分钟,能耗降低70%,撑起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的“钢铁脊梁”。1780平方米的“钢铁大脑”集控中心,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入选山东省数字产业重点项目。
  日照通用焊接技术有限公司则以“打破国外30年垄断”的焊接机器人与药芯焊丝,助力北京大兴机场、黄河特大桥等超级工程。车间内的自动化生产线上,数百台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着各项操作,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着每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如一。
  绿色发展是产业升级路上的必要之举,通过循环经济筑牢生态环境,日照在产业链上谋取共赢。
  在山东雷英精工有限公司厂房内,崭新的设备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加紧生产。在这里,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每颗螺栓都凝聚国际领先工艺,直供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依托山钢原料、岚山港口和电镀产业园,小零件拥有了全球竞争力,让中国智造再添绿色引擎。
  无独有遇,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创新“1+16+N”模式,企业联合16个村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种青贮饲料、承包沼液还田,处理粪污、减少化肥使用。1.4万头奶牛戴上智能脚环,日产鲜奶200吨,从挤奶到加工仅2小时,“绿能循环”让村民变工人、牛粪成肥料。
  山东港口日照港岚山港区则以“绿色疏港革命”树标杆,30公里封闭管廊替代千辆卡车,粉尘归零;智能岸电让30万吨油轮秒变“充电宝”;640万立方木材10个月卸完。港口吞吐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蓝色引擎”。  
  日照多元融合的产业体系,在政策支持与科技赋能下正不断优化。新兴的低空经济为多元发展添羽翼,岚山通用机场开辟低空旅游、航空研学新赛道。游客乘飞机俯瞰海岸线,学生体验无人机操控、真机飞行,年接待超10万人次,获评“中国民航科普教育基地”。  
  在山东南部,曾经的“百年煤城”枣庄,在蝶变为“生态绿城”的路上展现出与日照相似的发展逻辑——大力推动锂电、机床产业集群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以产业链延伸激活多元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这次采访活动中,记者欣喜地看到,日照与枣庄都以契合本地实际的改革发展思路,面向未来,不遗余力发展前沿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向科技高地不断进发。以改革破题、以实干作答,展现出“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劲势头,“鲁”力“齐”心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