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奶牛牵出的乡村振兴故事

2025-05-06 作者: 丁兆霞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每天清晨,岚山区碑廓镇马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推开家门,总会习惯性地朝村南方向望去。晨光熹微之中,占地近千亩的奶牛场轮廓逐渐清晰。望着那片充满生机的地方,他经常满心感慨:“谁能想到啊,当初这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奶牛场,竟成了我们村的致富龙头,还带动了周边16个村子一起发展!”
  这座落地在马家岭村的奶牛场是由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简称“鲜纯牧业”)投资建设的。鲜纯牧业作为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卫岗”),如今奶牛存栏量1.3万头,日产鲜奶220吨,牧场规模全省前三。
  马家岭村位于岚山区碑廓镇,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交界处,在日照市的最西南角,村里600来口人。这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再加上山岭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2017年奶牛场落户之前,为了马家岭村的发展,朱孔明带着村民没少“折腾”,但始终不遂人愿,马家岭村一度像尾巴一样吊在碑廓镇64个村的末尾。
  2017年,鲜纯牧业的到来,就像一支神奇的画笔,改写了马家岭村的局面。先是为牧场厂区建设流转土地466亩,紧接着又为企业青贮饲料种植陆续流转150亩土地。这么一来,村民们拿到的土地流转费,可比自己种地收入高多了。
  马家岭村有钱了!有钱好办事,村里修路、改电、安装路灯、建设水利设施。“我们修了2600米主管道,3000多米支管道,设置了70多个出水口,咱的耕地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看天等雨’了。”朱孔明介绍。
  2021年,马家岭村党支部领办成立支卫置业合作社,组织村民承揽牧场厂区内供水、保洁、绿化等后勤服务工作。此一项,马家岭村集体每年又能增加二三十万元的收入。
  要说受益最大的,还得是村民。“我们家灶一年到头开不了几次火,就快以厂为家了。”马宗玉一家三口,成了牧场的产业工人——妻子是挤奶工,女儿在厂区食堂工作,马宗玉是清理工。每人每月工资有四五千元,公司给交五险一金,食堂吃饭免费,逢年过节还有福利。像马宗玉家这样的情况,在牧场里比比皆是。
  鲜纯牧业的落地与发展,不仅让马家岭村改头换面,还以强大的辐射力带动了周边村庄共同发展。从2020年起至今,鲜纯牧业陆续在包括马家岭村在内的碑廓镇16个村,流转了总计5100亩土地用于青贮饲料种植。
  不仅如此,一万多头奶牛每年会产出二三十万立方米的牛尿,这些牛尿经过厌氧发酵后形成的沼液可以用来还田。以往,企业每年都要花几百万元聘请第三方来处理这些沼液。
  至此,一个“1+16+N”的乡村振兴区域联合体逐渐成型。经过碑廓镇党委政府与企业多次深入商讨,16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按照区域联合的方针,组建成立了4个支部领办联合社,开始托管鲜纯牧业的青贮饲料和粮食种植业务,同时接管牧场原本由第三方公司负责的沼液还田业务。
  通过村企共建,深度合作,16个村庄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村集体的腰包都渐渐鼓了起来。每年,4个联合社总计能收入300余万元,每个村集体至少能增收12万元。
  “一头奶牛”牵出的乡村振兴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就在去年11月26日,由南京卫岗出资入股的山东鲜淳乳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乳产品加工厂,在岚山区安东卫街道食品药品产业园正式投产,具备了30万吨高端乳制品生产加工能力。生乳实现本地加工,“一头奶牛”的故事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每天清晨,岚山区碑廓镇马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推开家门,总会习惯性地朝村南方向望去。晨光熹微之中,占地近千亩的奶牛场轮廓逐渐清晰。望着那片充满生机的地方,他经常满心感慨:“谁能想到啊,当初这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奶牛场,竟成了我们村的致富龙头,还带动了周边16个村子一起发展!”
  这座落地在马家岭村的奶牛场是由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简称“鲜纯牧业”)投资建设的。鲜纯牧业作为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卫岗”),如今奶牛存栏量1.3万头,日产鲜奶220吨,牧场规模全省前三。
  马家岭村位于岚山区碑廓镇,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交界处,在日照市的最西南角,村里600来口人。这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再加上山岭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2017年奶牛场落户之前,为了马家岭村的发展,朱孔明带着村民没少“折腾”,但始终不遂人愿,马家岭村一度像尾巴一样吊在碑廓镇64个村的末尾。
  2017年,鲜纯牧业的到来,就像一支神奇的画笔,改写了马家岭村的局面。先是为牧场厂区建设流转土地466亩,紧接着又为企业青贮饲料种植陆续流转150亩土地。这么一来,村民们拿到的土地流转费,可比自己种地收入高多了。
  马家岭村有钱了!有钱好办事,村里修路、改电、安装路灯、建设水利设施。“我们修了2600米主管道,3000多米支管道,设置了70多个出水口,咱的耕地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看天等雨’了。”朱孔明介绍。
  2021年,马家岭村党支部领办成立支卫置业合作社,组织村民承揽牧场厂区内供水、保洁、绿化等后勤服务工作。此一项,马家岭村集体每年又能增加二三十万元的收入。
  要说受益最大的,还得是村民。“我们家灶一年到头开不了几次火,就快以厂为家了。”马宗玉一家三口,成了牧场的产业工人——妻子是挤奶工,女儿在厂区食堂工作,马宗玉是清理工。每人每月工资有四五千元,公司给交五险一金,食堂吃饭免费,逢年过节还有福利。像马宗玉家这样的情况,在牧场里比比皆是。
  鲜纯牧业的落地与发展,不仅让马家岭村改头换面,还以强大的辐射力带动了周边村庄共同发展。从2020年起至今,鲜纯牧业陆续在包括马家岭村在内的碑廓镇16个村,流转了总计5100亩土地用于青贮饲料种植。
  不仅如此,一万多头奶牛每年会产出二三十万立方米的牛尿,这些牛尿经过厌氧发酵后形成的沼液可以用来还田。以往,企业每年都要花几百万元聘请第三方来处理这些沼液。
  至此,一个“1+16+N”的乡村振兴区域联合体逐渐成型。经过碑廓镇党委政府与企业多次深入商讨,16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按照区域联合的方针,组建成立了4个支部领办联合社,开始托管鲜纯牧业的青贮饲料和粮食种植业务,同时接管牧场原本由第三方公司负责的沼液还田业务。
  通过村企共建,深度合作,16个村庄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村集体的腰包都渐渐鼓了起来。每年,4个联合社总计能收入300余万元,每个村集体至少能增收12万元。
  “一头奶牛”牵出的乡村振兴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就在去年11月26日,由南京卫岗出资入股的山东鲜淳乳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乳产品加工厂,在岚山区安东卫街道食品药品产业园正式投产,具备了30万吨高端乳制品生产加工能力。生乳实现本地加工,“一头奶牛”的故事变得更加丰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