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测苗情指针喷灌省水电
农田里“长”出新质生产力
2025-05-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韩凯 通讯员 李蓓蓓 报道
本报邹平讯 “有了卫星遥感技术,通过手机就能收到精准的农情提醒,种地变得轻松又高效。”邹平市明集镇种粮大户刘水波说,卫星遥感3天就能完成1500亩地的全面监测,通过遥感影像绘制的苗情分布图还实现了精准施治,每亩施肥量减少5公斤,灌溉用水节省50%。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振海教授带领团队再次来到邹平市明集镇,并带来一份“科技大礼”——明集镇返青期苗情分布图。据李振海介绍,卫星每五天给农田拍一张照片,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麦苗的长势,绿色越深代表长势越好、产量越高。通过这种技术,种植户可以精准地了解每个地块的麦苗生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施肥、浇水等作业。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让春耕备耕更加科学高效,也为粮食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另一片麦田里,物联网监测设备正实时监测这片区域的墒情、苗情、气象、孢子和病虫害情况。利用镇政府搭建的智慧平台,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及时掌握麦田的状态并为作业提供科学参考。
“这块200多亩的地,过去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浇地至少需要10个人忙碌6天,现在1个人1天就能完成。”现场一名农技人员指着地里的指针式喷灌机说,这种浇水方式不但效率高,而且特别省,节水率和节电率均达到60%。目前,邹平市已有2万多亩农田用上了指针式喷灌机,每年能节水460多万立方米。
作为滨州市第一个完成整建制土地流转的乡镇,明集镇粮食作物连续多年丰产丰收,亩均产量高出邹平市平均亩产量20%。近年来,明集镇依托成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和发展完善的农业基础,建立了邹平首家国家级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传感器网络等技术捕获农业实时信息,为全镇近300名种粮大户提供精准数据分析,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邹平讯 “有了卫星遥感技术,通过手机就能收到精准的农情提醒,种地变得轻松又高效。”邹平市明集镇种粮大户刘水波说,卫星遥感3天就能完成1500亩地的全面监测,通过遥感影像绘制的苗情分布图还实现了精准施治,每亩施肥量减少5公斤,灌溉用水节省50%。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振海教授带领团队再次来到邹平市明集镇,并带来一份“科技大礼”——明集镇返青期苗情分布图。据李振海介绍,卫星每五天给农田拍一张照片,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麦苗的长势,绿色越深代表长势越好、产量越高。通过这种技术,种植户可以精准地了解每个地块的麦苗生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施肥、浇水等作业。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让春耕备耕更加科学高效,也为粮食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另一片麦田里,物联网监测设备正实时监测这片区域的墒情、苗情、气象、孢子和病虫害情况。利用镇政府搭建的智慧平台,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及时掌握麦田的状态并为作业提供科学参考。
“这块200多亩的地,过去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浇地至少需要10个人忙碌6天,现在1个人1天就能完成。”现场一名农技人员指着地里的指针式喷灌机说,这种浇水方式不但效率高,而且特别省,节水率和节电率均达到60%。目前,邹平市已有2万多亩农田用上了指针式喷灌机,每年能节水460多万立方米。
作为滨州市第一个完成整建制土地流转的乡镇,明集镇粮食作物连续多年丰产丰收,亩均产量高出邹平市平均亩产量20%。近年来,明集镇依托成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和发展完善的农业基础,建立了邹平首家国家级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传感器网络等技术捕获农业实时信息,为全镇近300名种粮大户提供精准数据分析,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