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条“超标”打造烟台版好房子

2025-05-02 作者: 从春龙 来源: 大众日报
  ◆近年来,烟台市率先出台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意见,印发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好房子”建设成体系、供给上规模,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368条高品质住宅细分技术标准中,烟台有185条超过国家和省级现行标准。
  □ 本报记者 从春龙

  随着产业转型、消费迭代和城市的发展,“好房子”成为各地推崇的一个时髦词。4月28日,2025烟台市房地产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百余家产业链头部企业齐聚烟台,共商“好房子”建设路径,开创行业发展新局面。
  烟台“好房子”为何能吸引这么多知名企业的目光?
高品质住宅有了“烟台版”
  28日的大会上,备受瞩目的烟台市高品质住宅建设联盟正式宣告成立。来自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绿色建材、物业运维等11个行业的91家企业,组建起贯穿高品质住宅开发全流程的开发建设联盟。
  此举在行业内颇有风向标意义——“好房子”的建设,要贯穿产业全链条,要涵盖用户使用的全生命周期。
  抬高标准,是烟台一开始就定下的调子。2024年12月,烟台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烟台市高品质住宅建设技术指引》《烟台市高品质住宅提升技术指引》,两个“指引”包含368条细分技术标准,其中185条超过国家和省级现行标准。
  莱山区凤凰湖公园侧畔,由烟台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售楼处,前来咨询、洽谈购房的人络绎不绝。该项目是山东省首批、烟台市首个新建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部分产品打造了中心城区首个“四代住宅”产品,实现了首层复式带院、顶层挑空带院、平层空中花园。根据烟台市高品质住宅规范化标准化硬性指标要求,该项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合理布局了社区健身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托幼中心、社区食堂等服务设施,大大提升了生活便利性。
  烟台将以试点项目为示范引领,构建“全覆盖”项目布局推进体系,在先行打造4个省级试点项目基础上,未来三年,围绕主城区和16条产业链谋划布局80个高品质住宅项目,实现保障房、刚需房、人才定制房、改善房全品类和14个区市全覆盖。
“三城联创”打造国家级试点
  “超标”打造好房子的底气来自于烟台独特的自然禀赋。这里通山达海、景色秀美,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全球避暑旅游胜地,“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一望无际的金沙碧浪、景观奇妙的大小岛屿、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更显“人间仙境”神韵。
  “超标”打造好房子的底气还来自于“三城联创”的重大发展机遇。烟台市积极抢抓城市更新、海绵城市、新城建三项国家级重磅试点落地机遇,三年实施1407个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8777亿元,活化利用朝阳街、所城里等历史街区,规划建设幸福新城,高质量打造滨海黄金旅游带和夹河生态景观带,城市面貌加速蝶变。
  烟台始终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摆在突出位置,书记、市长调度、推动,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举办中国高品质住宅发展论坛、“好房子”设计大赛等高层次活动;制定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累计招引68家央企强企落户;深入实施绿色建造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建成7大绿色建造产业园区,2024年建筑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去年年底,烟台市以第一名的成绩斩获“国际花园城市”大奖,省里专门印发实施方案,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为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好房子”正成为烟台房地产市场的“动力源”。
打造绿色建造产业
垂直生态体系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烟台市将绿色建造产业链列为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大会现场,举办了“宜居烟台”城市推介、烟台市优质地块推介、夹河·幸福新城重点地块和项目推介等一系列活动。烟台拿出优质资源诚邀知名企业在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共享机遇,做烟台城市发展的“合伙人”;在绿色设计、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运维等赛道共创未来,做烟台产业升级的“创新者”;在高品质住宅开发、住房保障、智慧物业等蓝海共赢发展,做烟台美好生活的“筑梦人”。
  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构建起良好的垂直生态体系。在上游,烟台形成了以万华聚氨酯、飞龙超低能耗门窗等为引领的绿色建材供应链。在下游,延伸发展装配式建筑、智慧运维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级智能建造试点企业7家、省级示范项目14个,实现新建项目绿色建筑全覆盖,正在构建从绿色建材、设计到运维的协同发展生态。
  为吸引更多城市“合伙人”,烟台以政策“组合拳”厚植发展沃土,以“真金白银”赋能企业发展。烟台在土地出让、规划设计、项目建设、验收交付等环节,推出全周期政策护航房地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房地产业、建筑业、绿色建造产业企业资金需求,与9家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丰富金融产品、降低贷款利率、优化金融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融资,近两年已放贷500亿元。
  ◆近年来,烟台市率先出台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意见,印发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好房子”建设成体系、供给上规模,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368条高品质住宅细分技术标准中,烟台有185条超过国家和省级现行标准。
  □ 本报记者 从春龙

  随着产业转型、消费迭代和城市的发展,“好房子”成为各地推崇的一个时髦词。4月28日,2025烟台市房地产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百余家产业链头部企业齐聚烟台,共商“好房子”建设路径,开创行业发展新局面。
  烟台“好房子”为何能吸引这么多知名企业的目光?
高品质住宅有了“烟台版”
  28日的大会上,备受瞩目的烟台市高品质住宅建设联盟正式宣告成立。来自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绿色建材、物业运维等11个行业的91家企业,组建起贯穿高品质住宅开发全流程的开发建设联盟。
  此举在行业内颇有风向标意义——“好房子”的建设,要贯穿产业全链条,要涵盖用户使用的全生命周期。
  抬高标准,是烟台一开始就定下的调子。2024年12月,烟台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烟台市高品质住宅建设技术指引》《烟台市高品质住宅提升技术指引》,两个“指引”包含368条细分技术标准,其中185条超过国家和省级现行标准。
  莱山区凤凰湖公园侧畔,由烟台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售楼处,前来咨询、洽谈购房的人络绎不绝。该项目是山东省首批、烟台市首个新建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部分产品打造了中心城区首个“四代住宅”产品,实现了首层复式带院、顶层挑空带院、平层空中花园。根据烟台市高品质住宅规范化标准化硬性指标要求,该项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合理布局了社区健身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托幼中心、社区食堂等服务设施,大大提升了生活便利性。
  烟台将以试点项目为示范引领,构建“全覆盖”项目布局推进体系,在先行打造4个省级试点项目基础上,未来三年,围绕主城区和16条产业链谋划布局80个高品质住宅项目,实现保障房、刚需房、人才定制房、改善房全品类和14个区市全覆盖。
“三城联创”打造国家级试点
  “超标”打造好房子的底气来自于烟台独特的自然禀赋。这里通山达海、景色秀美,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全球避暑旅游胜地,“春有百花秋有果、夏有凉风冬有雪”,一望无际的金沙碧浪、景观奇妙的大小岛屿、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更显“人间仙境”神韵。
  “超标”打造好房子的底气还来自于“三城联创”的重大发展机遇。烟台市积极抢抓城市更新、海绵城市、新城建三项国家级重磅试点落地机遇,三年实施1407个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8777亿元,活化利用朝阳街、所城里等历史街区,规划建设幸福新城,高质量打造滨海黄金旅游带和夹河生态景观带,城市面貌加速蝶变。
  烟台始终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摆在突出位置,书记、市长调度、推动,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举办中国高品质住宅发展论坛、“好房子”设计大赛等高层次活动;制定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累计招引68家央企强企落户;深入实施绿色建造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建成7大绿色建造产业园区,2024年建筑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去年年底,烟台市以第一名的成绩斩获“国际花园城市”大奖,省里专门印发实施方案,支持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为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好房子”正成为烟台房地产市场的“动力源”。
打造绿色建造产业
垂直生态体系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烟台市将绿色建造产业链列为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大会现场,举办了“宜居烟台”城市推介、烟台市优质地块推介、夹河·幸福新城重点地块和项目推介等一系列活动。烟台拿出优质资源诚邀知名企业在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共享机遇,做烟台城市发展的“合伙人”;在绿色设计、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运维等赛道共创未来,做烟台产业升级的“创新者”;在高品质住宅开发、住房保障、智慧物业等蓝海共赢发展,做烟台美好生活的“筑梦人”。
  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构建起良好的垂直生态体系。在上游,烟台形成了以万华聚氨酯、飞龙超低能耗门窗等为引领的绿色建材供应链。在下游,延伸发展装配式建筑、智慧运维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级智能建造试点企业7家、省级示范项目14个,实现新建项目绿色建筑全覆盖,正在构建从绿色建材、设计到运维的协同发展生态。
  为吸引更多城市“合伙人”,烟台以政策“组合拳”厚植发展沃土,以“真金白银”赋能企业发展。烟台在土地出让、规划设计、项目建设、验收交付等环节,推出全周期政策护航房地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房地产业、建筑业、绿色建造产业企业资金需求,与9家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丰富金融产品、降低贷款利率、优化金融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融资,近两年已放贷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