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67项产品产能、产量、营收或市场占有率居全球或全国第一
冠军产品背后的制造力量
2025-04-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寇慧超
近日,由滨州企业采用微米级纱线精密织造技术,“编织”的大口径人工血管,已在11家医疗机构进行近百例人体临床试验,待获批上市后可实现人工血管的国产化替代;在专注抛喷丸装备技术研发十余年的山东开泰抛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也看到一份亮眼的成果——其生产的智能抛喷丸装备市场占有率列全球第1位,成为金属表面清理行业的领军企业。
2024年,滨州制造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冠军答卷”:全市67项产品产能、产量、营收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全国第一,其中16项居全球榜首,涵盖纺织、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成绩的取得,是滨州锚定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滨州制造业的“冠军版图”中,既有传统优势产业的厚积薄发,也有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这些冠军产品生动诠释了传统与新兴协同共进的产业格局,正是滨州制造迈向高端的核心动能。
魏桥纺织的纱线、棉布产能稳居全球首位;悬臂梁施工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15%,主要生产企业山东博远重工有限公司以100余项专利技术领跑基建领域;滨州市金毅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化无线数控两栖浮箱,通过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伸缩,填补了国内挖掘机在沼泽地、深水领域不能工作的市场空白,实现了该技术的全国首创;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海洋软管制造企业,近年来先后攻克了耐酸钢材料、耐高温材料等技术瓶颈,生产的深海油气复合软管等产品,填补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多项空白,成为全国高端智慧海洋领军企业。
科技与绿色双轮驱动,让滨州构建起创新与可持续并重的发展模式。华纺股份自主设计生产的“爽丝绒”莱赛尔面料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其生产过程真正做到了零排放,成为绿色纺织的典范;魏桥纺织生产绿色化水平处在行业最优生态位,其构建的“纺织—印染—服装、家纺”完整式产业链,不仅使自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更通过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引领链条中的企业共同深度参与到降碳行动中,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滨州的冠军产品从53项跃升至67项,仅用了一年时间,新增的14项冠军产品均出自民营企业。该市注重培育企业梯队,聚力打造“滨州品牌”。近年来,深入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聚焦推动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充分挖掘“冠军企业”“冠军产品”的成功基因,构建形成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滨州模式”,既有魏桥创业集团这样的世界500强龙头,也培育出山东国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山东达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为制造业优质企业铺就“冠军”之路。
从纺织到新材料,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造,滨州用67项冠军产品证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绿色转型。这座黄河畔的城市,正以扎实的产业根基和开放的发展视野,重塑“滨州制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名片。
本报通讯员 寇慧超
近日,由滨州企业采用微米级纱线精密织造技术,“编织”的大口径人工血管,已在11家医疗机构进行近百例人体临床试验,待获批上市后可实现人工血管的国产化替代;在专注抛喷丸装备技术研发十余年的山东开泰抛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也看到一份亮眼的成果——其生产的智能抛喷丸装备市场占有率列全球第1位,成为金属表面清理行业的领军企业。
2024年,滨州制造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冠军答卷”:全市67项产品产能、产量、营收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全国第一,其中16项居全球榜首,涵盖纺织、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成绩的取得,是滨州锚定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滨州制造业的“冠军版图”中,既有传统优势产业的厚积薄发,也有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这些冠军产品生动诠释了传统与新兴协同共进的产业格局,正是滨州制造迈向高端的核心动能。
魏桥纺织的纱线、棉布产能稳居全球首位;悬臂梁施工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15%,主要生产企业山东博远重工有限公司以100余项专利技术领跑基建领域;滨州市金毅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化无线数控两栖浮箱,通过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伸缩,填补了国内挖掘机在沼泽地、深水领域不能工作的市场空白,实现了该技术的全国首创;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海洋软管制造企业,近年来先后攻克了耐酸钢材料、耐高温材料等技术瓶颈,生产的深海油气复合软管等产品,填补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多项空白,成为全国高端智慧海洋领军企业。
科技与绿色双轮驱动,让滨州构建起创新与可持续并重的发展模式。华纺股份自主设计生产的“爽丝绒”莱赛尔面料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其生产过程真正做到了零排放,成为绿色纺织的典范;魏桥纺织生产绿色化水平处在行业最优生态位,其构建的“纺织—印染—服装、家纺”完整式产业链,不仅使自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更通过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引领链条中的企业共同深度参与到降碳行动中,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滨州的冠军产品从53项跃升至67项,仅用了一年时间,新增的14项冠军产品均出自民营企业。该市注重培育企业梯队,聚力打造“滨州品牌”。近年来,深入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聚焦推动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充分挖掘“冠军企业”“冠军产品”的成功基因,构建形成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滨州模式”,既有魏桥创业集团这样的世界500强龙头,也培育出山东国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山东达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为制造业优质企业铺就“冠军”之路。
从纺织到新材料,从传统制造到绿色智造,滨州用67项冠军产品证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绿色转型。这座黄河畔的城市,正以扎实的产业根基和开放的发展视野,重塑“滨州制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