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1.3万公顷大棚拔地而起,生态渔业智慧化蝶变
科技育瓜果 生态养鱼虾
2025-04-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刘小东 陈思
环形管道栽培、时空隧道基质栽培、空中廊架栽培……4月9日,走进东平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智慧农业科普馆,一排排无土栽培的生菜、乌塌菜等青翠饱满、长势喜人。
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玻璃温控棚,实现了种植的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全覆盖。玻璃温控棚内仅有4名工作人员,平时他们只需借助电脑或手机,就能随时掌握棚内的“一举一动”。
智慧农业科普馆不远处是装配式育苗温室,温室内一盘盘甜瓜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示范园运营部员工何明杰一边查看甜瓜苗的长势,一边告诉记者:“育苗温室于去年底投入使用,根据订单要求进行育苗,已经售出一批水果黄瓜苗,目前在育的有甜瓜苗和芹菜苗等。”
东平县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达6.3万余公顷。2022年以来,东平县因地制宜实施“30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坚持集中连片示范引领,分步推进,1.3万公顷大棚拔地而起,6大类20余个品种遍地开花。4000余名群众返乡务工,亩均年纯收益2.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年增收过万元。
大棚盖起来,果蔬产量增加,如何售卖出去呢?东平县聚焦种产供销全链条全环节,投资2.7亿元建设了东平蔬菜交易市场,市场于2024年5月13日开园,共建设蔬菜交易区8个。
来自滕州市的商户孔尧尧于2024年12月中旬进驻交易市场,主要收购甘蓝、土豆、胡萝卜、大葱等。吸引他到东平搞蔬菜批发的最大原因是东平设施农业发展快,果蔬种类丰富,交易市场设施完善。
“目前东平县建成育苗基地7处,年育苗量突破1.1亿株。蔬菜交易市场2024年全年完成交易量6.8万吨,交易额突破1.5亿元。”东平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亮介绍,东平县设施农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产到规模、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育苗、管护、销售有效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穿珠成链。
东平县大力实施设施农业和生态渔业,坚持两条腿走路,利用优势资源多举措齐发力,生态渔业同样实现了从“粗放式”养殖向生态智慧渔业的转变。
在东平县生态渔业产业园一期项目现场,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的厂房内摆放着一排排圈养桶,依稀可见鲫鱼在水中游弋。这稳定且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还保障了养殖产品的品质与食用安全。
产业园一期主要建设了两座厂房,面积共5700平方米,引进了罗非鱼和罗氏沼虾2家养殖企业。“中科5号鲫鱼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抗病能力强、鱼刺少、销路好,4月收获上市,预计2个厂房的纯利润能达150万元。4月以后压茬养殖罗非鱼和罗氏沼虾,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旧县乡水产站站长万庆丰介绍,养殖厂房主要采取循环水养殖模式,圈养桶底部有鱼马桶,用来收集鱼的粪便,收集到的粪便会顺着管道排到外塘,用于水生作物种植,形成生态循环。
记者了解到,工厂化圈养桶养鱼属于高密度养殖,旧县乡正在探索培养更多本地养殖户参与工厂化养殖,把退渔还湖的老渔民变成高密度养殖的技术专家,对外输出技术经验。
借助优越的水体资源和渔业传统,东平县大力实施生态渔业“30万亩”工程,有效统筹大水面和湖外池塘,构建起“一湖一洼三片区”发展格局,通过发展稻虾套养、藕虾混养、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实现了一田两用、一水多收,亩均年收益超1万元。
本报通讯员 刘小东 陈思
环形管道栽培、时空隧道基质栽培、空中廊架栽培……4月9日,走进东平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智慧农业科普馆,一排排无土栽培的生菜、乌塌菜等青翠饱满、长势喜人。
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玻璃温控棚,实现了种植的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全覆盖。玻璃温控棚内仅有4名工作人员,平时他们只需借助电脑或手机,就能随时掌握棚内的“一举一动”。
智慧农业科普馆不远处是装配式育苗温室,温室内一盘盘甜瓜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示范园运营部员工何明杰一边查看甜瓜苗的长势,一边告诉记者:“育苗温室于去年底投入使用,根据订单要求进行育苗,已经售出一批水果黄瓜苗,目前在育的有甜瓜苗和芹菜苗等。”
东平县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达6.3万余公顷。2022年以来,东平县因地制宜实施“30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坚持集中连片示范引领,分步推进,1.3万公顷大棚拔地而起,6大类20余个品种遍地开花。4000余名群众返乡务工,亩均年纯收益2.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年增收过万元。
大棚盖起来,果蔬产量增加,如何售卖出去呢?东平县聚焦种产供销全链条全环节,投资2.7亿元建设了东平蔬菜交易市场,市场于2024年5月13日开园,共建设蔬菜交易区8个。
来自滕州市的商户孔尧尧于2024年12月中旬进驻交易市场,主要收购甘蓝、土豆、胡萝卜、大葱等。吸引他到东平搞蔬菜批发的最大原因是东平设施农业发展快,果蔬种类丰富,交易市场设施完善。
“目前东平县建成育苗基地7处,年育苗量突破1.1亿株。蔬菜交易市场2024年全年完成交易量6.8万吨,交易额突破1.5亿元。”东平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亮介绍,东平县设施农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产到规模、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育苗、管护、销售有效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穿珠成链。
东平县大力实施设施农业和生态渔业,坚持两条腿走路,利用优势资源多举措齐发力,生态渔业同样实现了从“粗放式”养殖向生态智慧渔业的转变。
在东平县生态渔业产业园一期项目现场,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的厂房内摆放着一排排圈养桶,依稀可见鲫鱼在水中游弋。这稳定且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还保障了养殖产品的品质与食用安全。
产业园一期主要建设了两座厂房,面积共5700平方米,引进了罗非鱼和罗氏沼虾2家养殖企业。“中科5号鲫鱼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抗病能力强、鱼刺少、销路好,4月收获上市,预计2个厂房的纯利润能达150万元。4月以后压茬养殖罗非鱼和罗氏沼虾,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旧县乡水产站站长万庆丰介绍,养殖厂房主要采取循环水养殖模式,圈养桶底部有鱼马桶,用来收集鱼的粪便,收集到的粪便会顺着管道排到外塘,用于水生作物种植,形成生态循环。
记者了解到,工厂化圈养桶养鱼属于高密度养殖,旧县乡正在探索培养更多本地养殖户参与工厂化养殖,把退渔还湖的老渔民变成高密度养殖的技术专家,对外输出技术经验。
借助优越的水体资源和渔业传统,东平县大力实施生态渔业“30万亩”工程,有效统筹大水面和湖外池塘,构建起“一湖一洼三片区”发展格局,通过发展稻虾套养、藕虾混养、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实现了一田两用、一水多收,亩均年收益超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