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邻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

一滴石油的“奇幻旅程”

2025-04-10 作者: 李明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陈仕钊
  
  4月7日,东营港晨曦中,一艘10万吨级油轮缓缓停靠在万达宝港国际码头,数条输油臂将黑色原油源源不断注入100万立方物流园区及120立方米仓储库区。这些“工业血液”的流动轨迹,正串联起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密码——从炼化基础原料到高端化工新材料,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正用一条条“黄金链条”诠释着石化产业的创新突围。
  原油的第一站是天弘化学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这些原油输送全部通过管线连接,物流运输成本每年节省5亿多元。在中央控制室的巨幅屏幕上,记者看到原油经催化裂解后“分身”为汽油、柴油等基础油品,以及丙烷、丙烯、碳四等关键化工原料。
  “我们不仅要做常规产品,更瞄准高附加值产品链。”工作人员指向屏幕上的工艺流程图说,丙烯通过密闭管道直供一墙之隔的科鲁尔公司26万吨/年丙烯腈项目,碳四则被运往丁二烯装置。
  此外,在石油炼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气体,它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且易燃易爆。炼化传统工艺是将硫化氢制成硫磺。而万达石化集团的硫酸项目,将炼化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气体通过加工后制成了硫酸,每年可生产35万吨。
  这35万吨硫酸,全部作为原料供给下游的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及阿托伐他汀钙医药中间体项目作原料。按照每吨节省运费80元计算,可以为下游项目节省购进运费近3000万元,既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也给下游项目节省了成本。
  天弘化学生产的丙烷则有另一段“奇幻旅程”。万达石化集团总投资75亿元建设的45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将丙烷转化为高纯度丙烯,这些丙烯通过管道直通科鲁尔公司的丙烯腈生产线。科鲁尔公司的产品则兵分两路:主产品丙烯腈成为与中石油合资聚丙烯酰胺项目的核心原料,助力油田采收率提升20%;副产品氢氰酸则通过管道输往MMA项目和阿托伐他汀钙医药中间体项目,最终为生产有机玻璃、塑料、腈纶、涂料和医药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提供关键材料。
  更令人惊叹的是“隔墙经济”的精妙设计——天弘化学与科鲁尔公司仅一墙之隔,可通过管道直接进入生产车间。据了解,氢氰酸是一种剧毒化学品,严禁异地运输和储存,依靠管道运输安全稳定,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和道路运输风险,是对有毒有害物质综合利用的环境友好型项目。“从剧毒副产品到生产救命药,真是很神奇。”工作人员的话语中透着产业链协同的自豪。
  在万达化工厂区,碳四组分正开启另一段传奇。这些炼化副产品经专用运输车抵达15万吨/年丁二烯项目厂区,经加工为高纯度丁二烯,而天弘化学厂区的产生油浆也在这里加工成为炭黑。在顺丁橡胶车间看到,乳白色胶液在全自动生产线上“生长”成轮胎专用胶块,这些材料通过运输进入万达轮胎工厂,胶块与炭黑复合后,经智能压延成型为轮胎。
  “醚后碳四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技术员调出实时数据:丁二烯还用于生产MBS和ABS。此刻,一批刚下线的ABS颗粒正在装车,它们或许将成为智能家电外壳的“骨架”。
  从原油上岸到成品油下海的码头物流,从石油炼化到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再到轮胎制造的高端石化产业体系,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一滴油正展现出它的“千面油生”。产业园就是产业链,隔墙供应紧密联动的产业生态圈,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从“一滴油”到不止“一匹布”。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先后培育了烯烃芳烃、功能性新材料、临港综合物流等多个集聚度高、协作配套紧密、市场竞争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放大集群带动效应。截至目前,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内规上工业企业58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500万吨,企业产业产品关联度超过80%。
  □ 本报记者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陈仕钊
  
  4月7日,东营港晨曦中,一艘10万吨级油轮缓缓停靠在万达宝港国际码头,数条输油臂将黑色原油源源不断注入100万立方物流园区及120立方米仓储库区。这些“工业血液”的流动轨迹,正串联起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密码——从炼化基础原料到高端化工新材料,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正用一条条“黄金链条”诠释着石化产业的创新突围。
  原油的第一站是天弘化学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这些原油输送全部通过管线连接,物流运输成本每年节省5亿多元。在中央控制室的巨幅屏幕上,记者看到原油经催化裂解后“分身”为汽油、柴油等基础油品,以及丙烷、丙烯、碳四等关键化工原料。
  “我们不仅要做常规产品,更瞄准高附加值产品链。”工作人员指向屏幕上的工艺流程图说,丙烯通过密闭管道直供一墙之隔的科鲁尔公司26万吨/年丙烯腈项目,碳四则被运往丁二烯装置。
  此外,在石油炼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气体,它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且易燃易爆。炼化传统工艺是将硫化氢制成硫磺。而万达石化集团的硫酸项目,将炼化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气体通过加工后制成了硫酸,每年可生产35万吨。
  这35万吨硫酸,全部作为原料供给下游的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及阿托伐他汀钙医药中间体项目作原料。按照每吨节省运费80元计算,可以为下游项目节省购进运费近3000万元,既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也给下游项目节省了成本。
  天弘化学生产的丙烷则有另一段“奇幻旅程”。万达石化集团总投资75亿元建设的45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将丙烷转化为高纯度丙烯,这些丙烯通过管道直通科鲁尔公司的丙烯腈生产线。科鲁尔公司的产品则兵分两路:主产品丙烯腈成为与中石油合资聚丙烯酰胺项目的核心原料,助力油田采收率提升20%;副产品氢氰酸则通过管道输往MMA项目和阿托伐他汀钙医药中间体项目,最终为生产有机玻璃、塑料、腈纶、涂料和医药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提供关键材料。
  更令人惊叹的是“隔墙经济”的精妙设计——天弘化学与科鲁尔公司仅一墙之隔,可通过管道直接进入生产车间。据了解,氢氰酸是一种剧毒化学品,严禁异地运输和储存,依靠管道运输安全稳定,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和道路运输风险,是对有毒有害物质综合利用的环境友好型项目。“从剧毒副产品到生产救命药,真是很神奇。”工作人员的话语中透着产业链协同的自豪。
  在万达化工厂区,碳四组分正开启另一段传奇。这些炼化副产品经专用运输车抵达15万吨/年丁二烯项目厂区,经加工为高纯度丁二烯,而天弘化学厂区的产生油浆也在这里加工成为炭黑。在顺丁橡胶车间看到,乳白色胶液在全自动生产线上“生长”成轮胎专用胶块,这些材料通过运输进入万达轮胎工厂,胶块与炭黑复合后,经智能压延成型为轮胎。
  “醚后碳四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技术员调出实时数据:丁二烯还用于生产MBS和ABS。此刻,一批刚下线的ABS颗粒正在装车,它们或许将成为智能家电外壳的“骨架”。
  从原油上岸到成品油下海的码头物流,从石油炼化到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再到轮胎制造的高端石化产业体系,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一滴油正展现出它的“千面油生”。产业园就是产业链,隔墙供应紧密联动的产业生态圈,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从“一滴油”到不止“一匹布”。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先后培育了烯烃芳烃、功能性新材料、临港综合物流等多个集聚度高、协作配套紧密、市场竞争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放大集群带动效应。截至目前,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内规上工业企业58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500万吨,企业产业产品关联度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