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绿色低碳跑出发展“加速度”

2025-04-10 作者: 李广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李广寅 通讯员 高山涧 报道   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百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俯瞰图。
  项目为王、创新突围、向绿而行……春日的东营市河口区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这个渤海之滨的工业强区,正以“大项目顶天立地、‘小巨人’铺天盖地、绿动能改天换地”的生动实践,闯出一条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蝶变之路。每个开工的项目就像在产业版图上种下一片“经济森林”,个个都是能抗风浪的“产业大树”。正如那永不停歇的海浪,这片热土上的发展变革,一直在路上。
  □ 本报记者 杨 珂 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 侯丽雅 王明月
  
  焊花四溅的工地,智能机械臂挥舞的车间,热气腾腾的生产线……春日的河口大地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这个渤海之滨的工业强区,正以“大项目顶天立地、‘小巨人’铺天盖地、绿动能改天换地”的生动实践,闯出一条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蝶变之路。
项目为王
筑起发展“硬底盘”

  4月3日,在富海包装新材料项目工地上,百吨吊车正把蓝色钢梁送上高空。工人们踩着春日的节奏加紧施工,为的是让这条全省唯一的“炼油-芳烃-聚酯”全产业链早日贯通。“等年底投产,咱们生产的包装材料能绕地球好几圈!”项目施工经理葛平波抹了把汗笑道。
  富海包装新材料项目往东五公里,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园里又是另一番景象。该产业园是全市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是实现存量资产盘活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河口经济开发区对4.6万平方米老旧厂房进行一期改造,着力打造全功能整合、全产业配套、全要素服务的产业园区,与河口区多家电子材料企业呈现联动发展、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产业园引进了100万台/年液晶电视生产、新型智能数字文旅游乐产品以及车载大尺寸触摸屏盖板生产等3个电子信息项目。
  在100万台/年液晶电视生产项目厂区的智能电视组装线上,机械手精准抓取零件,平均每20秒就有一台电视机下线。“春节后订单排到三个月后,现在工人们三班倒都忙不过来。”新视界光电总经理陶冶指着刚下线的75寸大彩电说,“这些‘河口智造’马上就要发往康佳、熊猫的全国卖场。”
  从石化新材料到智能终端制造,河口人深谙“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饭碗”。近年来,河口区坚定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工作导向,强化政策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集聚、干部向项目集中,切实以项目之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每个开工的项目就像在产业版图上种下一片“经济森林”,个个都是能抗风浪的“产业大树”。
创新突围
“小巨人”撑起大产业

  4月3日,走进颐工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眼前景象颠覆了人们对化工厂的认知——中央控制室里,工程师轻点鼠标,原料便顺着银色管道精准配比。经过72小时“分子魔术”,普通的石油副产品变身ABS高胶粉,成了5G基站、新能源汽车的“筋骨”。
  据了解,公司积极与青岛科技大学和长春工业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有序推动产品性能的提升。“通过原创性创新、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企业取得工艺、技术性重大突破和创新近40项,形成37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副总经理肖新国捧起样品如数家珍。说话间,一辆满载货车鸣笛启程,车尾“鲁E”车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在河口,这样的“隐形冠军”已成星火燎原之势。近年来,河口区不断加大企业培育力度,精准开展惠企服务,紧抓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通过集体政策宣讲、重点企业调研、多途径引进培养高端产业技术人才等方式,引导全区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帮助优质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40家专精特新企业各怀绝技,7家省级单项冠军个个都是行业“尖子生”,它们像毛细血管般滋养着产业肌体,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向绿而行
盐碱滩长出“风光电”

  4月3日,驾车驶向渤海湾,咸湿海风送来别样风景:左边是星罗棋布的养殖池,海参、对虾自在游弋;右边则是白色风车林与蓝色光伏海交相辉映,叶片转动的沙沙声与电流输送的嗡嗡声合奏“绿色交响曲”。
  “过去这里‘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现在成了聚宝盆。”新户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云强指着连片的光伏板算账,“上面发电,下面养海参,亩产效益翻五番!”
  在距离新户镇五十余公里的河口区军马场,5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于去年5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是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首个开工、首个并网的项目,为地方能源转型、绿色发展贡献了又一份力量。
  抢占新赛道,布局新产业,蓄积新动能。河口区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植壮大,大力推进石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序推动炼化产能整合转移,淘汰落后产能;依托富海集团全力打通炼化一体化产业链条,实现由“单一炼油”向“油化并举”转变,富海聚酯新材料、富宇高端新材料等一批石化绿色新材料项目扎实推进,产业链水平和价值链层次不断攀升。
  向海图强的河口,如今又有了新目标:打造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数字经济产业园里,大屏实时跳动着全区碳排放数据,智慧管理系统正把传统工厂改造成“绿色车间”。正如那永不停歇的海浪,这片热土上的绿色变革,永远在路上。
  项目为王、创新突围、向绿而行……春日的东营市河口区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这个渤海之滨的工业强区,正以“大项目顶天立地、‘小巨人’铺天盖地、绿动能改天换地”的生动实践,闯出一条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蝶变之路。每个开工的项目就像在产业版图上种下一片“经济森林”,个个都是能抗风浪的“产业大树”。正如那永不停歇的海浪,这片热土上的发展变革,一直在路上。
  □ 本报记者 杨 珂 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 侯丽雅 王明月
  
  焊花四溅的工地,智能机械臂挥舞的车间,热气腾腾的生产线……春日的河口大地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这个渤海之滨的工业强区,正以“大项目顶天立地、‘小巨人’铺天盖地、绿动能改天换地”的生动实践,闯出一条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蝶变之路。
项目为王
筑起发展“硬底盘”

  4月3日,在富海包装新材料项目工地上,百吨吊车正把蓝色钢梁送上高空。工人们踩着春日的节奏加紧施工,为的是让这条全省唯一的“炼油-芳烃-聚酯”全产业链早日贯通。“等年底投产,咱们生产的包装材料能绕地球好几圈!”项目施工经理葛平波抹了把汗笑道。
  富海包装新材料项目往东五公里,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园里又是另一番景象。该产业园是全市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是实现存量资产盘活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河口经济开发区对4.6万平方米老旧厂房进行一期改造,着力打造全功能整合、全产业配套、全要素服务的产业园区,与河口区多家电子材料企业呈现联动发展、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产业园引进了100万台/年液晶电视生产、新型智能数字文旅游乐产品以及车载大尺寸触摸屏盖板生产等3个电子信息项目。
  在100万台/年液晶电视生产项目厂区的智能电视组装线上,机械手精准抓取零件,平均每20秒就有一台电视机下线。“春节后订单排到三个月后,现在工人们三班倒都忙不过来。”新视界光电总经理陶冶指着刚下线的75寸大彩电说,“这些‘河口智造’马上就要发往康佳、熊猫的全国卖场。”
  从石化新材料到智能终端制造,河口人深谙“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饭碗”。近年来,河口区坚定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工作导向,强化政策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集聚、干部向项目集中,切实以项目之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每个开工的项目就像在产业版图上种下一片“经济森林”,个个都是能抗风浪的“产业大树”。
创新突围
“小巨人”撑起大产业

  4月3日,走进颐工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眼前景象颠覆了人们对化工厂的认知——中央控制室里,工程师轻点鼠标,原料便顺着银色管道精准配比。经过72小时“分子魔术”,普通的石油副产品变身ABS高胶粉,成了5G基站、新能源汽车的“筋骨”。
  据了解,公司积极与青岛科技大学和长春工业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有序推动产品性能的提升。“通过原创性创新、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企业取得工艺、技术性重大突破和创新近40项,形成37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副总经理肖新国捧起样品如数家珍。说话间,一辆满载货车鸣笛启程,车尾“鲁E”车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在河口,这样的“隐形冠军”已成星火燎原之势。近年来,河口区不断加大企业培育力度,精准开展惠企服务,紧抓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通过集体政策宣讲、重点企业调研、多途径引进培养高端产业技术人才等方式,引导全区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帮助优质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40家专精特新企业各怀绝技,7家省级单项冠军个个都是行业“尖子生”,它们像毛细血管般滋养着产业肌体,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向绿而行
盐碱滩长出“风光电”

  4月3日,驾车驶向渤海湾,咸湿海风送来别样风景:左边是星罗棋布的养殖池,海参、对虾自在游弋;右边则是白色风车林与蓝色光伏海交相辉映,叶片转动的沙沙声与电流输送的嗡嗡声合奏“绿色交响曲”。
  “过去这里‘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现在成了聚宝盆。”新户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云强指着连片的光伏板算账,“上面发电,下面养海参,亩产效益翻五番!”
  在距离新户镇五十余公里的河口区军马场,5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于去年5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是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首个开工、首个并网的项目,为地方能源转型、绿色发展贡献了又一份力量。
  抢占新赛道,布局新产业,蓄积新动能。河口区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植壮大,大力推进石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序推动炼化产能整合转移,淘汰落后产能;依托富海集团全力打通炼化一体化产业链条,实现由“单一炼油”向“油化并举”转变,富海聚酯新材料、富宇高端新材料等一批石化绿色新材料项目扎实推进,产业链水平和价值链层次不断攀升。
  向海图强的河口,如今又有了新目标:打造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数字经济产业园里,大屏实时跳动着全区碳排放数据,智慧管理系统正把传统工厂改造成“绿色车间”。正如那永不停歇的海浪,这片热土上的绿色变革,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