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点串线强链,加快推动精密锻件产业聚链成群

钢城区改革破题“锻”出产业新动能

2025-04-10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王超

  钢铁,是济南市钢城区的血脉基因,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从“一钢独大”到“多链共舞”,近年来,钢城区以改革破题,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与数字化转型“四链协同”,推动精密锻件产业集群加速崛起,蹚出一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的新路径。去年,精密锻件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40亿元,研发投入增长4.58%,是全市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山东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产业升级,关键在“链”。钢城区以“筑基、提升、培优”梯次培育模式,构建“龙头企业领航、骨干企业驱动、上下游互补”的产业生态,实现从“单兵突进”到“协同创新”。金雷科技股份公司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受益者。这家深耕风电主轴领域的企业,通过新建高端传动装备科创产业园,将产品线拓展至水电、船舶等领域,年产能提升18万吨,年产值预期超30亿元。“我们正以‘链主’身份打通上下游,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企业负责人孙伟表示。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去年钢城区新增企业扩产项目53个,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10个,完成投资61.7亿元,同比增长38.5%。通过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传统锻件产业“老树发新芽”,新技术、新赛道不断涌现。
  走进山钢股份炼钢厂智慧集控中心,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呈现转炉冶炼动态,岗位职工“足不出户”即可精准调控生产。“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技术负责人高志滨的一句话道出钢城工业转型的紧迫感。
  作为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精品钢行业试点区,从“传统制造”到“先进智造”,钢城区以“智改数转”重塑产业竞争力:实施山钢新旧动能转换系统优化、温岭传动数字化升级等23个重点项目,41家企业入选全市数字化转型“白名单”,培育3家省级“晨星工厂”。数字技术不仅让生产更高效,更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迁——亚洲最大粉末冶金基地通过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实现从原材料到制品的“一站式”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注入新动能。
  产业强链,绿色是底色。钢城区聚焦工业节能与循环经济,从“资源依赖”到“循环再生”,构建废钢铁加工利用体系,山东神州、泰东实业入选省级废钢加工“白名单”,年处理废钢超百万吨。同时,全区新增2家市级绿色工厂,钢城经济开发区跻身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居全省前列。绿色转型不仅降本增效,更让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链的终极目标是“共生共赢”。山钢高端智造产业园的崛起便是例证:围绕“1+6+N”布局,园区吸引雄狮重工等19个项目落地,计划总投资56亿元。“产业链协同让我们快速融入全球市场。”雄狮重工董事长李新峰说,企业依托钢城材料优势,开发新能源无人机械,产品远销30余国。
  随着宝武集团战略投资落地,欧冶链金、宝武水务等项目投产,钢城区“链式招商”成效凸显,从“产业孤岛”到“生态圈”,千亿级非钢产业园区雏形初现。从“一棵钢铁大树”到“一片产业森林”,钢城区以改革之力打破边界,让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钢铁产业的未来是产业链的竞争。”钢城区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党组副书记王志强表示,通过“点线链群”系统推进,全区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36个重点扩产项目、3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将全面落地,推动钢城区精密锻件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王超

  钢铁,是济南市钢城区的血脉基因,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从“一钢独大”到“多链共舞”,近年来,钢城区以改革破题,通过延链、补链、强链与数字化转型“四链协同”,推动精密锻件产业集群加速崛起,蹚出一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的新路径。去年,精密锻件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40亿元,研发投入增长4.58%,是全市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山东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产业升级,关键在“链”。钢城区以“筑基、提升、培优”梯次培育模式,构建“龙头企业领航、骨干企业驱动、上下游互补”的产业生态,实现从“单兵突进”到“协同创新”。金雷科技股份公司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受益者。这家深耕风电主轴领域的企业,通过新建高端传动装备科创产业园,将产品线拓展至水电、船舶等领域,年产能提升18万吨,年产值预期超30亿元。“我们正以‘链主’身份打通上下游,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企业负责人孙伟表示。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去年钢城区新增企业扩产项目53个,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10个,完成投资61.7亿元,同比增长38.5%。通过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传统锻件产业“老树发新芽”,新技术、新赛道不断涌现。
  走进山钢股份炼钢厂智慧集控中心,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呈现转炉冶炼动态,岗位职工“足不出户”即可精准调控生产。“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技术负责人高志滨的一句话道出钢城工业转型的紧迫感。
  作为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精品钢行业试点区,从“传统制造”到“先进智造”,钢城区以“智改数转”重塑产业竞争力:实施山钢新旧动能转换系统优化、温岭传动数字化升级等23个重点项目,41家企业入选全市数字化转型“白名单”,培育3家省级“晨星工厂”。数字技术不仅让生产更高效,更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迁——亚洲最大粉末冶金基地通过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实现从原材料到制品的“一站式”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注入新动能。
  产业强链,绿色是底色。钢城区聚焦工业节能与循环经济,从“资源依赖”到“循环再生”,构建废钢铁加工利用体系,山东神州、泰东实业入选省级废钢加工“白名单”,年处理废钢超百万吨。同时,全区新增2家市级绿色工厂,钢城经济开发区跻身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居全省前列。绿色转型不仅降本增效,更让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链的终极目标是“共生共赢”。山钢高端智造产业园的崛起便是例证:围绕“1+6+N”布局,园区吸引雄狮重工等19个项目落地,计划总投资56亿元。“产业链协同让我们快速融入全球市场。”雄狮重工董事长李新峰说,企业依托钢城材料优势,开发新能源无人机械,产品远销30余国。
  随着宝武集团战略投资落地,欧冶链金、宝武水务等项目投产,钢城区“链式招商”成效凸显,从“产业孤岛”到“生态圈”,千亿级非钢产业园区雏形初现。从“一棵钢铁大树”到“一片产业森林”,钢城区以改革之力打破边界,让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钢铁产业的未来是产业链的竞争。”钢城区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党组副书记王志强表示,通过“点线链群”系统推进,全区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36个重点扩产项目、30个上下游配套项目将全面落地,推动钢城区精密锻件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