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生花织富路 牡丹文创“潮”万家

2025-04-09 作者: 蒋鑫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蒋 鑫
   本报通讯员 郜玉华

  4月7日,在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鹁鸽堂村的“曹州刻瓷”非遗工坊,用白瓷、青瓷、骨瓷等瓷盘雕刻的牡丹花卉、山水亭台、仕女簪花等刻瓷作品琳琅满目,画面栩栩如生,绚丽多姿。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刻瓷代表性传承人马宪荣介绍,这种技艺以瓷为“纸”,以刀作“笔”,在陶瓷上雕刻图案并涂色,是一种结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门艺术的传统手工艺,其中牡丹刻瓷尤为俏销。“我的创新主要是结合地域文化,拓展了刻瓷传统的题材内容,比如菏泽牡丹、戏曲等题材在作品中都得到了转化和体现。”马宪荣说。
  近年来,牡丹区着力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立足丰富的牡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挖各类牡丹文化资源,发展培育牡丹文创产业,牡丹刻瓷、骨雕牡丹、牡丹瓷、牡丹面塑等一批牡丹文创产品走俏市场,文化优势已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牡丹刻瓷是在瓷器上雕刻作画,而牡丹瓷则是以优质白瓷土为原料,以牡丹为原型,经过手工捏制、成型、素烧、施釉、釉烧以及创意组装等多个工艺流程形成的艺术品。“牡丹瓷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没有固定模板,也没有规定的形态。”黄堽镇牡丹瓷工艺师田森说,牡丹花的造型全靠师傅个人的工艺把握,烧制出窑的牡丹瓷独一无二。据田森介绍,牡丹瓷目前正朝着实现艺术生活化的目标发展,发簪、戒指等一些小而精的牡丹瓷装饰品已陆续上市,深得市场欢迎。
  文化内涵、设计巧思和时代生活的巧妙对接,让牡丹文创产品越来越好看、好玩、好用。“这束用彩色毛线钩织的牡丹花一二十块钱,好看还便宜,还方便携带。”在牡丹区的一家文创产品销售店,顾客张女士说。
  在牡丹区皇镇街道的一处手工作坊,各色毛线在手工钩织艺人的手中上下翻飞,毛线经纬交织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便呈现在手上。这些精美的钩织作品,既传承了老一辈钩织技术,又增添了流行时尚元素和牡丹文化元素,很受消费者喜爱。不少村民掌握了钩织技艺后居家加工,计件回收,多劳多得。“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钩织已不再是单一的谋生手段,也是一种解压方式。”村民李女士说。
  □ 本报记者 蒋 鑫
   本报通讯员 郜玉华

  4月7日,在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鹁鸽堂村的“曹州刻瓷”非遗工坊,用白瓷、青瓷、骨瓷等瓷盘雕刻的牡丹花卉、山水亭台、仕女簪花等刻瓷作品琳琅满目,画面栩栩如生,绚丽多姿。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刻瓷代表性传承人马宪荣介绍,这种技艺以瓷为“纸”,以刀作“笔”,在陶瓷上雕刻图案并涂色,是一种结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门艺术的传统手工艺,其中牡丹刻瓷尤为俏销。“我的创新主要是结合地域文化,拓展了刻瓷传统的题材内容,比如菏泽牡丹、戏曲等题材在作品中都得到了转化和体现。”马宪荣说。
  近年来,牡丹区着力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立足丰富的牡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挖各类牡丹文化资源,发展培育牡丹文创产业,牡丹刻瓷、骨雕牡丹、牡丹瓷、牡丹面塑等一批牡丹文创产品走俏市场,文化优势已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牡丹刻瓷是在瓷器上雕刻作画,而牡丹瓷则是以优质白瓷土为原料,以牡丹为原型,经过手工捏制、成型、素烧、施釉、釉烧以及创意组装等多个工艺流程形成的艺术品。“牡丹瓷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没有固定模板,也没有规定的形态。”黄堽镇牡丹瓷工艺师田森说,牡丹花的造型全靠师傅个人的工艺把握,烧制出窑的牡丹瓷独一无二。据田森介绍,牡丹瓷目前正朝着实现艺术生活化的目标发展,发簪、戒指等一些小而精的牡丹瓷装饰品已陆续上市,深得市场欢迎。
  文化内涵、设计巧思和时代生活的巧妙对接,让牡丹文创产品越来越好看、好玩、好用。“这束用彩色毛线钩织的牡丹花一二十块钱,好看还便宜,还方便携带。”在牡丹区的一家文创产品销售店,顾客张女士说。
  在牡丹区皇镇街道的一处手工作坊,各色毛线在手工钩织艺人的手中上下翻飞,毛线经纬交织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便呈现在手上。这些精美的钩织作品,既传承了老一辈钩织技术,又增添了流行时尚元素和牡丹文化元素,很受消费者喜爱。不少村民掌握了钩织技艺后居家加工,计件回收,多劳多得。“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钩织已不再是单一的谋生手段,也是一种解压方式。”村民李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