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 “以人为本” 塑城市文明新风
2025-04-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近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专题培训班在青岛市城阳区举办。培训班成员先后到城阳区夏庄街道清晖路社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以及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现场观摩,城阳区围绕文化书院建设作案例分享。
近年来,城阳区“以人为本”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精准服务,塑造城市文明新风。
讲好“城阳好人故事”
城阳区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优化道德模范“选管育用”,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典型挖掘体系。自2017年以来,每天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步讲述一个城阳故事,截至目前,已讲述城阳故事2400多个,累计出版图书《城阳故事》7册。同时以“道德榜样”、“身边好人”事迹为原型,拍摄纪录片、微视频等,通过城阳融媒视频号等广泛刊播,已累计刊播道德典型微视频300余个。
如今,“城阳故事”已成为许多城阳人的日常阅读期待:以命相搏勇救7人的“中国好人”“英雄船长”刘世瑜、被居民们亲切地称呼为“山村里的120”社区卫生室负责人孙黎明、坚守“诚信”二字替去世的父亲还清40多万元债务的刘同龙……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如流水潺潺、低声细语,时刻闪耀着道德光芒。
文明实践为人人
日前,城阳区“讲述我与文明实践的那些事”主题活动启动,举办了文明实践看所站、文明实践大家谈、“所(站)长说”话初心等一系列活动。一个个鲜活案例彰显了“文明实践为人人”的理念。
作为全国、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城阳区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区委重点工作,不断推动文明实践与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服务”转变。
城阳区建成山东省首家新时代结婚礼堂,倡导“喜事新办”,以道德模范寄语、书法传家训等流程取代传统环节,已为600余对市民举办新时代婚礼;在全国首创文明实践积分平台和志愿服务“网约”模式,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实现文明实践工作闭环,解决群众需求8.5万个;聚焦“五为”志愿服务,孵化“七帮”等文明实践品牌;发挥文明实践综合体引领示范作用,整合8个街道资源,打造6条展示带,形成资源流动、互通有无的文明实践矩阵……“尽我所能、兼济天下”的理念在城阳区蔚然成风。
以文化人的实践之路
城阳区夏庄街道清晖路社区,青年群体数量约占社区总人口的一半。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该社区打造社区书院夜校,通过“公益+市场”方式,将常态化文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龄段、全时段的课程体系,社区3000余名青年常态化参与课程学习,书院夜校逐渐成为社区青年学习知识、增加技能、提升自我的身边阵地。
当下,城阳区正依托文明实践基础优势,把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作为重塑文化生态、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关键切口”,搭建“1个区级指导中心+8个街道推进小组+10个精品示范书院”三级体系,建立“文化书院智库”,形成“老幼青新”课程清单。自试点以来,已开展文化课程服务3200余场次,惠及群众15万余人次。同时推出“城阳区文化书院课程包”,探索推进“文化书院+图书馆”、“文化书院+博物馆”等模式,开发“书香城阳”云阅读平台,让20余万册图书期刊、3万余项视听资源触手可及。
近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专题培训班在青岛市城阳区举办。培训班成员先后到城阳区夏庄街道清晖路社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以及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现场观摩,城阳区围绕文化书院建设作案例分享。
近年来,城阳区“以人为本”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精准服务,塑造城市文明新风。
讲好“城阳好人故事”
城阳区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优化道德模范“选管育用”,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典型挖掘体系。自2017年以来,每天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步讲述一个城阳故事,截至目前,已讲述城阳故事2400多个,累计出版图书《城阳故事》7册。同时以“道德榜样”、“身边好人”事迹为原型,拍摄纪录片、微视频等,通过城阳融媒视频号等广泛刊播,已累计刊播道德典型微视频300余个。
如今,“城阳故事”已成为许多城阳人的日常阅读期待:以命相搏勇救7人的“中国好人”“英雄船长”刘世瑜、被居民们亲切地称呼为“山村里的120”社区卫生室负责人孙黎明、坚守“诚信”二字替去世的父亲还清40多万元债务的刘同龙……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如流水潺潺、低声细语,时刻闪耀着道德光芒。
文明实践为人人
日前,城阳区“讲述我与文明实践的那些事”主题活动启动,举办了文明实践看所站、文明实践大家谈、“所(站)长说”话初心等一系列活动。一个个鲜活案例彰显了“文明实践为人人”的理念。
作为全国、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城阳区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区委重点工作,不断推动文明实践与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服务”转变。
城阳区建成山东省首家新时代结婚礼堂,倡导“喜事新办”,以道德模范寄语、书法传家训等流程取代传统环节,已为600余对市民举办新时代婚礼;在全国首创文明实践积分平台和志愿服务“网约”模式,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实现文明实践工作闭环,解决群众需求8.5万个;聚焦“五为”志愿服务,孵化“七帮”等文明实践品牌;发挥文明实践综合体引领示范作用,整合8个街道资源,打造6条展示带,形成资源流动、互通有无的文明实践矩阵……“尽我所能、兼济天下”的理念在城阳区蔚然成风。
以文化人的实践之路
城阳区夏庄街道清晖路社区,青年群体数量约占社区总人口的一半。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该社区打造社区书院夜校,通过“公益+市场”方式,将常态化文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龄段、全时段的课程体系,社区3000余名青年常态化参与课程学习,书院夜校逐渐成为社区青年学习知识、增加技能、提升自我的身边阵地。
当下,城阳区正依托文明实践基础优势,把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作为重塑文化生态、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关键切口”,搭建“1个区级指导中心+8个街道推进小组+10个精品示范书院”三级体系,建立“文化书院智库”,形成“老幼青新”课程清单。自试点以来,已开展文化课程服务3200余场次,惠及群众15万余人次。同时推出“城阳区文化书院课程包”,探索推进“文化书院+图书馆”、“文化书院+博物馆”等模式,开发“书香城阳”云阅读平台,让20余万册图书期刊、3万余项视听资源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