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当主角,AI来搭戏

2025-04-02 作者: 张忠德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以前以为直播就是对着手机瞎吆喝,现在咱也能用故事打动人了!”近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石河头村的培训教室里,村民张红霞举着手机,跟着老师现学现演,脸上笑开了花。村里搞的百集乡村短剧《石河头》即将开机,村民扛起摄像机、对着提词器,用乡音乡情演绎自家故事,还用上AI技术当“智囊团”,一场“土味”与“科技感”碰撞的乡村振兴大戏火热上演。
  “咱村的武工队故事,老一辈讲了几十年,如今得让年轻人爱看!”村民张德江翻出家里珍藏的老照片,报名当了群演。他所说的《石河头》微短剧,把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村庄奋斗史和如今的电商助农串成三部曲,每集短短两三分钟,却藏着“大心思”——剧情里埋着搞笑彩蛋,观众刷到地瓜面、黄酒的特写镜头,点一下就能跳转网店“边看边买”;拍摄地还搞起打卡抽奖,年轻人举着手机满村找拍摄点位,连村口的老槐树都成了“网红”。
  为了让村民从“围观”变“主演”,村里请来专业影视导演和技术专家,开起了“特训班”。“演自家故事,就得有泥土味儿。”导演崔熙明扯着嗓门示范,教村民用方言说台词、用锄头当道具,连走路姿势都带着山东汉子的虎劲儿。64岁的张秀凤原本缩在墙角,被导演一把拉到镜头前:“您这满脸皱纹就是历史,往那一站,不用演都是戏!”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另一头,技术人员宋建拿出手机,用AI工具当“外挂”。他让村民对着手机喊:“深哥(DeepSeek),给咱村玫瑰花茶编段顺口溜,要押韵还要带武工队精神。”眨眼间,AI就蹦出几句朗朗上口的带货词,看得村民直拍大腿。种了半辈子地瓜的村民陈冰现学现卖,用AI生成的海报发朋友圈,半小时就接了十几单预订,乐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咱这老胳膊老腿,还能赶上数字时髦。”
  剧组一开工,全村都动了起来。年轻人负责直播拍摄花絮,大爷大妈翻箱倒柜找老物件当道具。“咱村这剧,每个镜头都带着柴火味儿!”村民徐侠边说边展示手机里刚拍的短视频,镜头跟着她走进自家小院,AI自动给地瓜干特写配上弹幕“甜过初恋”,眨眼播放量破千。
  如今在石河头村,乡村振兴不再是文件里的字眼。直播间架在田间地头,AI成了“新农具”。村干部也多了句口头禅:“流量来了,咱得接得住,更要接得好!”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以前以为直播就是对着手机瞎吆喝,现在咱也能用故事打动人了!”近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石河头村的培训教室里,村民张红霞举着手机,跟着老师现学现演,脸上笑开了花。村里搞的百集乡村短剧《石河头》即将开机,村民扛起摄像机、对着提词器,用乡音乡情演绎自家故事,还用上AI技术当“智囊团”,一场“土味”与“科技感”碰撞的乡村振兴大戏火热上演。
  “咱村的武工队故事,老一辈讲了几十年,如今得让年轻人爱看!”村民张德江翻出家里珍藏的老照片,报名当了群演。他所说的《石河头》微短剧,把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村庄奋斗史和如今的电商助农串成三部曲,每集短短两三分钟,却藏着“大心思”——剧情里埋着搞笑彩蛋,观众刷到地瓜面、黄酒的特写镜头,点一下就能跳转网店“边看边买”;拍摄地还搞起打卡抽奖,年轻人举着手机满村找拍摄点位,连村口的老槐树都成了“网红”。
  为了让村民从“围观”变“主演”,村里请来专业影视导演和技术专家,开起了“特训班”。“演自家故事,就得有泥土味儿。”导演崔熙明扯着嗓门示范,教村民用方言说台词、用锄头当道具,连走路姿势都带着山东汉子的虎劲儿。64岁的张秀凤原本缩在墙角,被导演一把拉到镜头前:“您这满脸皱纹就是历史,往那一站,不用演都是戏!”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另一头,技术人员宋建拿出手机,用AI工具当“外挂”。他让村民对着手机喊:“深哥(DeepSeek),给咱村玫瑰花茶编段顺口溜,要押韵还要带武工队精神。”眨眼间,AI就蹦出几句朗朗上口的带货词,看得村民直拍大腿。种了半辈子地瓜的村民陈冰现学现卖,用AI生成的海报发朋友圈,半小时就接了十几单预订,乐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咱这老胳膊老腿,还能赶上数字时髦。”
  剧组一开工,全村都动了起来。年轻人负责直播拍摄花絮,大爷大妈翻箱倒柜找老物件当道具。“咱村这剧,每个镜头都带着柴火味儿!”村民徐侠边说边展示手机里刚拍的短视频,镜头跟着她走进自家小院,AI自动给地瓜干特写配上弹幕“甜过初恋”,眨眼播放量破千。
  如今在石河头村,乡村振兴不再是文件里的字眼。直播间架在田间地头,AI成了“新农具”。村干部也多了句口头禅:“流量来了,咱得接得住,更要接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