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院士缘何齐聚肥城?
第十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举办,探讨新型储能发展之路
2025-03-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3月22日上午,第十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在肥城市举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以“聚焦储能前沿,打造新质生产力引擎”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储能领域知名专家、科研工作者,以专业视角,通过8个学术论坛、218场报告会等丰富形式,共话新型储能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等四位院士先后作特邀报告。
为何四位院士齐聚这个山东县域城市?这得益于肥城市依托25平方公里的泰安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基地、年年取得新突破的成绩。2023年,肥城被确定为鲁中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重点区,入选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市。2024年,肥城市盐穴储能储气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未来产业集群、肥城市30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发电一次成功,创下六项世界之最。今年,“以盐穴储能产业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做法,入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我省凭借政策前瞻性、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机制,构建了全国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2024年底,新型储能在运规模达717.7万千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泰安市投运储能装机量达137万千瓦,在建在运总装机量超过500万千瓦,居我省首位。预计到2025年,泰安新型储能将发展到600万千瓦,到2030年超过1000万千瓦,建设成全国新型多元储能装机规模最大的“储能之都”。
正是看中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机遇,不少企业布局肥城。目前,肥城市在建在运盐穴储能项目4个,总装机规模达到1260MW,占全省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1/5。去年8月,中储国能、山东高速、水发集团三家企业投资的总装机1920MW盐穴储能产业集群项目在肥城市签约落地,目前正加速建设。
为什么肥城新能源产业能够快速起势、聚峰成岭?现场推介时,肥城市市长范长征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天赋异禀、行业领先、全链协同、未来可期。肥城坐拥全国最大的井矿盐基地,形成的46对巨型盐腔,可利用腔体空间达到2000万立方米。聚集权威专家,先后开发12项关键技术,创造“已建成电站容量”“在建单机容量”等新型储能领域的8个全国“第一”。
如此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主动作为。肥城市编制了国内首个《盐穴储能综合利用规划》,最大限度拓宽了发展空间、塑强了先发优势。抢抓入选山东省首批未来产业集群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共建长时大规模物理储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肥城基地。“企业有需求,我们就有保障。盐穴方面,收储整合现有盐穴,集中开展气密性试验和三维地震勘探,能够保障项目用穴无忧;电力方面,新投资建设的500千伏汇集站项目可为储能项目提供便捷的电力接入通道及消纳保障;环境方面,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积蓄了充足的源头活水。”范长征说。
目前,肥城市新型储能产业链重点推进的项目已达到22个,总投资额高达340亿元,构建起集制盐建穴、储能储气、储能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全部建成后,盐穴储能规模可达3480MW,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助力泰安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
3月22日上午,第十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在肥城市举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以“聚焦储能前沿,打造新质生产力引擎”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储能领域知名专家、科研工作者,以专业视角,通过8个学术论坛、218场报告会等丰富形式,共话新型储能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等四位院士先后作特邀报告。
为何四位院士齐聚这个山东县域城市?这得益于肥城市依托25平方公里的泰安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基地、年年取得新突破的成绩。2023年,肥城被确定为鲁中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重点区,入选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市。2024年,肥城市盐穴储能储气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未来产业集群、肥城市300MW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发电一次成功,创下六项世界之最。今年,“以盐穴储能产业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做法,入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我省凭借政策前瞻性、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机制,构建了全国领先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2024年底,新型储能在运规模达717.7万千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泰安市投运储能装机量达137万千瓦,在建在运总装机量超过500万千瓦,居我省首位。预计到2025年,泰安新型储能将发展到600万千瓦,到2030年超过1000万千瓦,建设成全国新型多元储能装机规模最大的“储能之都”。
正是看中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机遇,不少企业布局肥城。目前,肥城市在建在运盐穴储能项目4个,总装机规模达到1260MW,占全省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1/5。去年8月,中储国能、山东高速、水发集团三家企业投资的总装机1920MW盐穴储能产业集群项目在肥城市签约落地,目前正加速建设。
为什么肥城新能源产业能够快速起势、聚峰成岭?现场推介时,肥城市市长范长征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天赋异禀、行业领先、全链协同、未来可期。肥城坐拥全国最大的井矿盐基地,形成的46对巨型盐腔,可利用腔体空间达到2000万立方米。聚集权威专家,先后开发12项关键技术,创造“已建成电站容量”“在建单机容量”等新型储能领域的8个全国“第一”。
如此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主动作为。肥城市编制了国内首个《盐穴储能综合利用规划》,最大限度拓宽了发展空间、塑强了先发优势。抢抓入选山东省首批未来产业集群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共建长时大规模物理储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肥城基地。“企业有需求,我们就有保障。盐穴方面,收储整合现有盐穴,集中开展气密性试验和三维地震勘探,能够保障项目用穴无忧;电力方面,新投资建设的500千伏汇集站项目可为储能项目提供便捷的电力接入通道及消纳保障;环境方面,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积蓄了充足的源头活水。”范长征说。
目前,肥城市新型储能产业链重点推进的项目已达到22个,总投资额高达340亿元,构建起集制盐建穴、储能储气、储能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全部建成后,盐穴储能规模可达3480MW,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助力泰安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