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寻求新起点

2025-03-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珂
   本报通讯员 陈俊 蒋云龙
  
  在被誉为“地质大观园”的济阳坳陷,有这样一支地震队,他们扎根胜利油田大本营,累计完成87个地震勘探项目,获取地震资料超110万张。这就是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SGC2101队。
担当“刻在队伍骨子里”
  寒风凛冽的黄河口,一辆皮卡车正在史南胜北项目工地上穿梭,无线电台里不时传出SGC2101队党支部书记孙奎指挥生产的声音。“不是在现场干,就是在现场转”是孙奎工作33年来的习惯。
  “老领导们常说,找油先锋和尖兵,就要用最好的队伍、铁一样的作风服务胜利油田。”孙奎回忆起1993年队伍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后,早上集合哨一响,近两千名员工5分钟内全部集合完毕,此后,铁军作风一直刻在地震队的骨子里。
  史南胜北项目是胜利油田页岩油勘探重点攻关项目,只能成功,不许失败。项目一启动,他们便组织技术、生产、安全、工农等班组构成尽职调查小组,对工区进行“地毯式”扫描,开展尽职调查。一个月时间里,队员们每天步行超15公里,累计获取20万个物理点信息,为识别风险、制订计划、管控项目提供准确大数据。
  2004年胜利村项目,为东营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重要数据。2013年胜北项目,助力坨71井油藏重大发现。2022年金家项目,刷新胜利油田东部陆地地震勘探新纪录……55年来,不管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如何变化,队伍服务油田大本营的铁军担当始终没有变。
精益求精“一刻不放松”
  每天晚上10点,项目经理宋万达从仪器车上一返回驻地,顾不上洗把脸,就直奔办公室查看项目施工甘特图。
  在史南胜北项目,每天必看几次项目施工甘特图,是宋万达的工作习惯。这张图上,不同颜色和长度的线段,让施工计划、实际时效对比一目了然。
  施工过程中,由于降雪,工期比计划延误了一天。为找回这“一天”,他们立即组织突击队进行炮点搜寻,在积雪覆盖的农田挖到716口炮点,“夺”回了一天工期。
  物探施工点多线长面广,生产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制定24项现场作业工作清单,完善83个岗位随身卡,制作23项岗位标准化短视频,探索应用“62369日效节点指针管理法”,以时保日、以日保周、以周保项目工期。
  层层分明的责任落实体系,实现了项目精细管控,为项目提质提速提效赋能,实际生产与计划符合率始终保持95%以上,项目创石油工程陆地井炮月炮数最高纪录。
创新“永远寻求新起点”
  “于班长,你又获奖了。”近日,正在指挥钻机施工的钻机班长于利接到同事发来的喜讯,他参与研究的《地震勘探电子雷管起爆器的研制》,获2024年中国石化技能人才创新成果奖三等奖。在SGC2101队,在于利的带动下,聚焦项目施工难点,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展开。
  随着深层-超深层、页岩油等领域勘探的深入,胜利油田勘探可持续发展,不断给物探提出高要求。队伍总结提炼出了“永远寻求新起点”的团队精神,持续创建“学习型地震队”。
  他们开展班组长授课、师带徒,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先后推荐13名骨干人员到机关挂职历练,组织36人次到兄弟队伍现场观摩实操。
  人才的成长,直接带动了队伍施工能力的提升。队伍在东部老油区第一次使用节点设备,第一次使用节点加陆用压电检波器“双采集”,第一次使用有缆加无缆的“混采”……
  追踪国际前沿物探技术,他们还创新应用城区不规则观测系统变观、多类型震源联合激发、基于高分辨率航拍障碍物AI识别、iEM智能井炮激发等一系列新型实用技术,为高效勘探注入新质动能。
  □ 本报记者 杨珂
   本报通讯员 陈俊 蒋云龙
  
  在被誉为“地质大观园”的济阳坳陷,有这样一支地震队,他们扎根胜利油田大本营,累计完成87个地震勘探项目,获取地震资料超110万张。这就是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SGC2101队。
担当“刻在队伍骨子里”
  寒风凛冽的黄河口,一辆皮卡车正在史南胜北项目工地上穿梭,无线电台里不时传出SGC2101队党支部书记孙奎指挥生产的声音。“不是在现场干,就是在现场转”是孙奎工作33年来的习惯。
  “老领导们常说,找油先锋和尖兵,就要用最好的队伍、铁一样的作风服务胜利油田。”孙奎回忆起1993年队伍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后,早上集合哨一响,近两千名员工5分钟内全部集合完毕,此后,铁军作风一直刻在地震队的骨子里。
  史南胜北项目是胜利油田页岩油勘探重点攻关项目,只能成功,不许失败。项目一启动,他们便组织技术、生产、安全、工农等班组构成尽职调查小组,对工区进行“地毯式”扫描,开展尽职调查。一个月时间里,队员们每天步行超15公里,累计获取20万个物理点信息,为识别风险、制订计划、管控项目提供准确大数据。
  2004年胜利村项目,为东营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重要数据。2013年胜北项目,助力坨71井油藏重大发现。2022年金家项目,刷新胜利油田东部陆地地震勘探新纪录……55年来,不管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如何变化,队伍服务油田大本营的铁军担当始终没有变。
精益求精“一刻不放松”
  每天晚上10点,项目经理宋万达从仪器车上一返回驻地,顾不上洗把脸,就直奔办公室查看项目施工甘特图。
  在史南胜北项目,每天必看几次项目施工甘特图,是宋万达的工作习惯。这张图上,不同颜色和长度的线段,让施工计划、实际时效对比一目了然。
  施工过程中,由于降雪,工期比计划延误了一天。为找回这“一天”,他们立即组织突击队进行炮点搜寻,在积雪覆盖的农田挖到716口炮点,“夺”回了一天工期。
  物探施工点多线长面广,生产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制定24项现场作业工作清单,完善83个岗位随身卡,制作23项岗位标准化短视频,探索应用“62369日效节点指针管理法”,以时保日、以日保周、以周保项目工期。
  层层分明的责任落实体系,实现了项目精细管控,为项目提质提速提效赋能,实际生产与计划符合率始终保持95%以上,项目创石油工程陆地井炮月炮数最高纪录。
创新“永远寻求新起点”
  “于班长,你又获奖了。”近日,正在指挥钻机施工的钻机班长于利接到同事发来的喜讯,他参与研究的《地震勘探电子雷管起爆器的研制》,获2024年中国石化技能人才创新成果奖三等奖。在SGC2101队,在于利的带动下,聚焦项目施工难点,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展开。
  随着深层-超深层、页岩油等领域勘探的深入,胜利油田勘探可持续发展,不断给物探提出高要求。队伍总结提炼出了“永远寻求新起点”的团队精神,持续创建“学习型地震队”。
  他们开展班组长授课、师带徒,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先后推荐13名骨干人员到机关挂职历练,组织36人次到兄弟队伍现场观摩实操。
  人才的成长,直接带动了队伍施工能力的提升。队伍在东部老油区第一次使用节点设备,第一次使用节点加陆用压电检波器“双采集”,第一次使用有缆加无缆的“混采”……
  追踪国际前沿物探技术,他们还创新应用城区不规则观测系统变观、多类型震源联合激发、基于高分辨率航拍障碍物AI识别、iEM智能井炮激发等一系列新型实用技术,为高效勘探注入新质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