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聊城路径”

2025-03-25 作者: 薛良诚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薛良诚
  本报通讯员 金增秀 王佩瑞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聊城坚持以“文化赋能、融合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政策引领、阵地构筑、品牌塑造三维联动,积极构建中医药文化立体化传播格局,探索中医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聊城路径”。
  政策引领,稳固中医药文化发展“强力支撑”。出台《聊城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聊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等文件,构建起涵盖中医药文化研究阐释、保护传承、展示体验、传播交流、产业发展、旅游体验等领域的政策体系,为中医药文化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承办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及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等省级重大活动,深入开展“中医药在聊城”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截至目前,聊城拥有5家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创建单位;打造了阿胶、灵芝两大省级产业集群;促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三个全覆盖”;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工作站落户聊城;聊城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儿科获评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聊城在中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实现了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实力的有效转化与升级。
  阵地构筑,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立体网络”。建成聊城市中医医院、茌平区中医院和洪官屯镇卫生院等3处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国阿胶博物馆获评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年均开展义诊、研学、市集等中医药文化服务活动5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实现文化传播常态化。组建市、县中医药文化志愿者师资团队,在中小学推行中医药文化“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建设中医药文化“动态长廊”、打造“百草园”种植基地、开设中医药文化课,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全学段覆盖。临清先锋中心小学、东阿第三实验小学等4所学校获评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通过“知识角+云课堂”,年均开展基层科普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15万人次,逐步形成“15分钟中医药文化体验圈”。
  品牌塑造,擦亮中医药文化传承“聊城名片”。建设成无己纪念馆,组建成无己经方研究工作室,召开“聊城市中医药学会—成无己学术研究会”,举办首届成无己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成无己经方流派入选齐鲁医派建设项目。整合东阿“阿胶之乡”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城市,以滋补养生为主题、单品种中药材为主线,建成国家级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完成中医药种植园、中医药文化展示馆、鲁西非遗展馆等子项目建设。打造全产业链“中医药+旅游”体验模式,以东阿阿胶城4A景区、阿胶世界智能制造、阿胶博物馆、国家黑毛驴种质繁育中心为核心,将上游毛驴养殖、中游阿胶产品研发生产、下游中医药健康体验有机串联,激活阿胶文化新质生产力。以“弘扬国医精粹 共享健康聊城”为主题,深化“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打造“日间诊疗+夜间养生”服务场景。组建“中医药文化宣讲团”,组织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事业单位宣讲158场,线上线下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推动形成“学中医、用中医、信中医”的社会新风尚。
  □ 本报记者 薛良诚
  本报通讯员 金增秀 王佩瑞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聊城坚持以“文化赋能、融合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政策引领、阵地构筑、品牌塑造三维联动,积极构建中医药文化立体化传播格局,探索中医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聊城路径”。
  政策引领,稳固中医药文化发展“强力支撑”。出台《聊城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聊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等文件,构建起涵盖中医药文化研究阐释、保护传承、展示体验、传播交流、产业发展、旅游体验等领域的政策体系,为中医药文化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承办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及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等省级重大活动,深入开展“中医药在聊城”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截至目前,聊城拥有5家省级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创建单位;打造了阿胶、灵芝两大省级产业集群;促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三个全覆盖”;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工作站落户聊城;聊城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儿科获评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聊城在中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实现了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实力的有效转化与升级。
  阵地构筑,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立体网络”。建成聊城市中医医院、茌平区中医院和洪官屯镇卫生院等3处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国阿胶博物馆获评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年均开展义诊、研学、市集等中医药文化服务活动5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实现文化传播常态化。组建市、县中医药文化志愿者师资团队,在中小学推行中医药文化“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建设中医药文化“动态长廊”、打造“百草园”种植基地、开设中医药文化课,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全学段覆盖。临清先锋中心小学、东阿第三实验小学等4所学校获评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通过“知识角+云课堂”,年均开展基层科普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15万人次,逐步形成“15分钟中医药文化体验圈”。
  品牌塑造,擦亮中医药文化传承“聊城名片”。建设成无己纪念馆,组建成无己经方研究工作室,召开“聊城市中医药学会—成无己学术研究会”,举办首届成无己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成无己经方流派入选齐鲁医派建设项目。整合东阿“阿胶之乡”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城市,以滋补养生为主题、单品种中药材为主线,建成国家级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完成中医药种植园、中医药文化展示馆、鲁西非遗展馆等子项目建设。打造全产业链“中医药+旅游”体验模式,以东阿阿胶城4A景区、阿胶世界智能制造、阿胶博物馆、国家黑毛驴种质繁育中心为核心,将上游毛驴养殖、中游阿胶产品研发生产、下游中医药健康体验有机串联,激活阿胶文化新质生产力。以“弘扬国医精粹 共享健康聊城”为主题,深化“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打造“日间诊疗+夜间养生”服务场景。组建“中医药文化宣讲团”,组织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事业单位宣讲158场,线上线下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推动形成“学中医、用中医、信中医”的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