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履
从蓼城到刘城
2025-03-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马 行
在山东北,我是先知道刘城,后知道蓼城的。刘城的全称是刘城庄,简称刘城。少时,每逢春节,我必去刘城拜年。刘城有我的一个五爷爷,还有一位堂伯。当时,我就觉得刘城这个名字怪怪的,方圆几十里,只有两个地名带“城”字,一是北边的利津县城,再就是这个刘城。我很纳闷,这明明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咋就敢叫“城”这么气派的名字。
我的初中,是在刘城的村后读的。当时刘城的村后有所中学。我就是在那所中学,开始了我的少年时代和文学启蒙。
三十年前,痴迷地理学的我,攒了俩月工资,咬牙买了一大摞历史地理图册。翻及汉代山东地图页面,我吃惊地发现,在山东北、大致今刘城所在的位置,写着“蓼城”两个字。而蓼城向北是大海,向东是海湾。
《利津县地名志》载:“西汉时期,置蓼城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在千乘郡蓼城(今利津县刘城庄)设都尉治。新莽时,蓼城改称施武县。《汉书·地理志》记载:‘蓼城,都尉治。莽曰施武。’南北朝时,河水泛滥,蓼城被淤积,都尉治废。”
另有传说,蓼城与南部的乐安一样,均为侯国。可是,对于蓼城是不是蓼城国,已无从考证。至于为何取名蓼城,我是这样认为的:蓼的本义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红花或白色小花;汉时,蓼城一带地广人稀,又濒临河与海,因蓼草丛生取名为蓼。蓼城属千乘郡,而千乘郡有十五县:千乘、东邹、湿沃、平安、博昌、蓼城、建信、狄县、琅槐、乐安、被阳、高昌、繁安、高宛、延乡。这十五县,临海边滩涂的只有蓼城,以植物为名的也只有蓼城。
元末,蓼城是这样的:古蓼城只剩遗址;残垣南仅剩林姓古户,再向南15里有一个三叉村;遗址北的小李村已成空村,再向北,只有大田、官庄、张家滩、庄科、安家庄;向西北三十里只有一个望参村——望参的本义是望北斗星,参即北斗星;向东北则是狭长海湾。而这些古村落,皆在古河水之滨。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徙而来的刘氏移民,如同散落的蓼籽,在蓼城故城遗址上扎下新根。据说,起初的村名是蓼城,可后来,人们叫着叫着,就把“蓼城”叫成了音似的“刘城”。我查阅了不同版本的地方史志和地名志书,今刘城附近方圆几十里内,除了三叉、大田等古村落,绝大部分村庄与刘城一样,皆是于明洪武二年由河北枣强县的移民徙居立村。
当地有民谣:“先有刘城庄,后有利津城。”而利津城又是黄河最下游最后的一座古城,也是最下游唯一的古城。老人们常说,早年间在刘城的田间地头,能翻出些碎瓦片、硬土块。而这一切,都是蓼城留下的念想。也许,还有某些老物件,此刻正在某户农家的墙根下躺着。
两千多年已逝,蓼城的沧海已成刘城的桑田。而今大海已退后二百多里。站在刘城的高处,能看见波澜不惊的黄河水像绸带一样飘向远方,能看见油田的抽油机驴头在田野里起起落落。若以刘城为顶点,放眼望去,整个辐射面是古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复合体。
从蓼城开始伸延的这片热土,不仅最具活力、最为富有,也成了黄河与大海正在演绎的一部现代地理与文化长卷。
在山东北,我是先知道刘城,后知道蓼城的。刘城的全称是刘城庄,简称刘城。少时,每逢春节,我必去刘城拜年。刘城有我的一个五爷爷,还有一位堂伯。当时,我就觉得刘城这个名字怪怪的,方圆几十里,只有两个地名带“城”字,一是北边的利津县城,再就是这个刘城。我很纳闷,这明明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咋就敢叫“城”这么气派的名字。
我的初中,是在刘城的村后读的。当时刘城的村后有所中学。我就是在那所中学,开始了我的少年时代和文学启蒙。
三十年前,痴迷地理学的我,攒了俩月工资,咬牙买了一大摞历史地理图册。翻及汉代山东地图页面,我吃惊地发现,在山东北、大致今刘城所在的位置,写着“蓼城”两个字。而蓼城向北是大海,向东是海湾。
《利津县地名志》载:“西汉时期,置蓼城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在千乘郡蓼城(今利津县刘城庄)设都尉治。新莽时,蓼城改称施武县。《汉书·地理志》记载:‘蓼城,都尉治。莽曰施武。’南北朝时,河水泛滥,蓼城被淤积,都尉治废。”
另有传说,蓼城与南部的乐安一样,均为侯国。可是,对于蓼城是不是蓼城国,已无从考证。至于为何取名蓼城,我是这样认为的:蓼的本义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红花或白色小花;汉时,蓼城一带地广人稀,又濒临河与海,因蓼草丛生取名为蓼。蓼城属千乘郡,而千乘郡有十五县:千乘、东邹、湿沃、平安、博昌、蓼城、建信、狄县、琅槐、乐安、被阳、高昌、繁安、高宛、延乡。这十五县,临海边滩涂的只有蓼城,以植物为名的也只有蓼城。
元末,蓼城是这样的:古蓼城只剩遗址;残垣南仅剩林姓古户,再向南15里有一个三叉村;遗址北的小李村已成空村,再向北,只有大田、官庄、张家滩、庄科、安家庄;向西北三十里只有一个望参村——望参的本义是望北斗星,参即北斗星;向东北则是狭长海湾。而这些古村落,皆在古河水之滨。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徙而来的刘氏移民,如同散落的蓼籽,在蓼城故城遗址上扎下新根。据说,起初的村名是蓼城,可后来,人们叫着叫着,就把“蓼城”叫成了音似的“刘城”。我查阅了不同版本的地方史志和地名志书,今刘城附近方圆几十里内,除了三叉、大田等古村落,绝大部分村庄与刘城一样,皆是于明洪武二年由河北枣强县的移民徙居立村。
当地有民谣:“先有刘城庄,后有利津城。”而利津城又是黄河最下游最后的一座古城,也是最下游唯一的古城。老人们常说,早年间在刘城的田间地头,能翻出些碎瓦片、硬土块。而这一切,都是蓼城留下的念想。也许,还有某些老物件,此刻正在某户农家的墙根下躺着。
两千多年已逝,蓼城的沧海已成刘城的桑田。而今大海已退后二百多里。站在刘城的高处,能看见波澜不惊的黄河水像绸带一样飘向远方,能看见油田的抽油机驴头在田野里起起落落。若以刘城为顶点,放眼望去,整个辐射面是古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复合体。
从蓼城开始伸延的这片热土,不仅最具活力、最为富有,也成了黄河与大海正在演绎的一部现代地理与文化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