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宝树”缘何在胶东实现“树挪活”
八旬老人21年换得红松成林
2025-03-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胡 伟 陶相银
本报通讯员 李钟芸 毕春燕
在荣成市虎山镇黄山王家村的北山坡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松树林。拥有“北国宝树”之称的红松主要分布在东北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为何在荣成繁育且成林成片?原来,这是81岁老人宋忠华耗费21年光阴换来的成果,他不仅培育成活了上万棵红松,还将价值近百万元的4980棵红松无偿捐赠。
宋忠华曾在吉林的林场生活三十多年,2002年回到荣成老家。回归故土后,宋忠华总是怀念吉林那漫山遍野的红松林,而且他深知红松浑身都是宝,树干是上等木料,松子可入药、食用、榨油,就连树皮都能提取栲胶,“如果在荣成也能种出一片红松林,那该多好。”宋忠华请教了荣成当地的林业专家,才知道红松对温度、水分、海拔等生长环境要求非常高,“当时打听了好多人,都说山东不适宜种红松。但我还是想试试,万一能行呢?”
2004年,宋忠华托吉林的朋友邮寄来了约14万粒红松种子,在村里的荒山坡上试种。红松种子外壳坚硬,不易透水和通气,种子发芽困难。好在宋忠华早就掌握了一套催芽方法,“温水浸泡7到10天,再跟湿沙土混拌在一起4个多月,最后再放到日头下晒半个月……光催芽就得小半年时间。”宋忠华说,根据红松的生长习性,他把树种播撒在河边、阴坡等处,日复一日地清理碎石、修整土层、浇水,“整天都在山上守着。比如,小苗长到火柴棍那么高时怕热怕晒,我就挑了很多木屑撒在上面,还得早晚各浇一遍水,给地表降温。”
那段时间,宋忠华彻底痴迷了。白天上山照看树苗,晚上研读买来的书,耗费气力还搭钱,很多人嘲笑他。“说我傻说我疯的都有,和老婆孩子有时也吵架拌嘴闹意见。”
就这样熬了近三年,14万粒种子仅成长出了1万棵小苗。7%的成活率虽然不高,却足以令宋忠华兴奋不已,“看到希望了。”之后,他拿出多年积蓄全部投在红松的种植上。宋忠华租了村里三块地,将苗木分别移栽到地里,“移栽树苗得万分小心,一看到树苗枯死我就心疼。对待它们就跟拉扯孩子一样,有感情了。”天道酬勤,一棵棵红松如愿地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很多人以为宋忠华要发财了,但这位倔强的老头却说,“我种红松不是为了钱。”在继续种植红松的同时,宋忠华骑着摩托车走遍了荣成的学校、军营、风景区等,主动捐赠已经长大的红松。“我要让更多的地方种上红松,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随着捐赠范围不断扩大,宋忠华跑遍了整个威海,甚至骑着摩托车跑到了300公里外的招远,“大冬天的,一来一回6个钟头,虽然挺遭罪,但只要人家认可,我就觉得值。”
21年匆匆而过,黄山王家村的山坡上那数千棵高大挺拔的红松为这段光阴刻下了绿色的印记。如今,不再有人笑他痴傻,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赞许。“除了山坡上这些,我还累计捐了4980棵树苗,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这些年的努力没白费,值得!”宋忠华说,“今年还想再捐350棵,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只要想要红松树,我不仅免费给,还能过去教你怎么种。”
本报通讯员 李钟芸 毕春燕
在荣成市虎山镇黄山王家村的北山坡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松树林。拥有“北国宝树”之称的红松主要分布在东北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为何在荣成繁育且成林成片?原来,这是81岁老人宋忠华耗费21年光阴换来的成果,他不仅培育成活了上万棵红松,还将价值近百万元的4980棵红松无偿捐赠。
宋忠华曾在吉林的林场生活三十多年,2002年回到荣成老家。回归故土后,宋忠华总是怀念吉林那漫山遍野的红松林,而且他深知红松浑身都是宝,树干是上等木料,松子可入药、食用、榨油,就连树皮都能提取栲胶,“如果在荣成也能种出一片红松林,那该多好。”宋忠华请教了荣成当地的林业专家,才知道红松对温度、水分、海拔等生长环境要求非常高,“当时打听了好多人,都说山东不适宜种红松。但我还是想试试,万一能行呢?”
2004年,宋忠华托吉林的朋友邮寄来了约14万粒红松种子,在村里的荒山坡上试种。红松种子外壳坚硬,不易透水和通气,种子发芽困难。好在宋忠华早就掌握了一套催芽方法,“温水浸泡7到10天,再跟湿沙土混拌在一起4个多月,最后再放到日头下晒半个月……光催芽就得小半年时间。”宋忠华说,根据红松的生长习性,他把树种播撒在河边、阴坡等处,日复一日地清理碎石、修整土层、浇水,“整天都在山上守着。比如,小苗长到火柴棍那么高时怕热怕晒,我就挑了很多木屑撒在上面,还得早晚各浇一遍水,给地表降温。”
那段时间,宋忠华彻底痴迷了。白天上山照看树苗,晚上研读买来的书,耗费气力还搭钱,很多人嘲笑他。“说我傻说我疯的都有,和老婆孩子有时也吵架拌嘴闹意见。”
就这样熬了近三年,14万粒种子仅成长出了1万棵小苗。7%的成活率虽然不高,却足以令宋忠华兴奋不已,“看到希望了。”之后,他拿出多年积蓄全部投在红松的种植上。宋忠华租了村里三块地,将苗木分别移栽到地里,“移栽树苗得万分小心,一看到树苗枯死我就心疼。对待它们就跟拉扯孩子一样,有感情了。”天道酬勤,一棵棵红松如愿地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很多人以为宋忠华要发财了,但这位倔强的老头却说,“我种红松不是为了钱。”在继续种植红松的同时,宋忠华骑着摩托车走遍了荣成的学校、军营、风景区等,主动捐赠已经长大的红松。“我要让更多的地方种上红松,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随着捐赠范围不断扩大,宋忠华跑遍了整个威海,甚至骑着摩托车跑到了300公里外的招远,“大冬天的,一来一回6个钟头,虽然挺遭罪,但只要人家认可,我就觉得值。”
21年匆匆而过,黄山王家村的山坡上那数千棵高大挺拔的红松为这段光阴刻下了绿色的印记。如今,不再有人笑他痴傻,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赞许。“除了山坡上这些,我还累计捐了4980棵树苗,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这些年的努力没白费,值得!”宋忠华说,“今年还想再捐350棵,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只要想要红松树,我不仅免费给,还能过去教你怎么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