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智能科技创新推出“海陆空立体安防”方案
安防机器人绘制“智守万物”未来图景
2025-03-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郑 莉
通讯员 李万玉 于晓飞 报道
本报威海讯 近日,在威海智慧谷服务贸易产业园A1号15楼,一场特殊的“机器人阅兵”引发关注:仿生机器狗灵活倒立、握手互动,无人巡逻车穿梭巡检,高空清洗机器人攀附幕墙作业……
这是威海海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神智能科技”)举办的智能化场景应用展示会。作为去年刚刚进驻园区的“新锐力量”,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凭借1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和覆盖全球的数字化安防版图,正成为行业变革的领跑者。
2021年,深耕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威海海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明坤,敏锐捕捉到传统安防的痛点——智慧城市、产业园区等场景急需全天候、多维度的解决方案。于是,他带领团队锚定“立体安防”赛道,联合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科研力量,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向AI算法优化、边缘计算稳定性等难题发起攻坚。
3年间,海神智能科技突破异地坐标无人机盲降技术,自主研发HIOS自动驾驶计算平台、L4级无人驾驶系统等核心技术,获得7项发明专利及4项集成电路芯片专利,产品通过CE、CNAS等国际权威认证。
“安防不是‘单兵作战’,而是系统化协同。”于明坤介绍,公司创新推出的“海陆空立体安防”方案,整合地面无人车、空中无人机、水面无人船三大系统,通过智控云平台实现信息实时交互与任务协同。在武警部队演练中,该系统曾精准识别3公里外可疑目标并联动处置,响应速度较传统模式提升70%。
技术突破撬动了市场版图扩张。目前,海神安防机器人已应用于阿联酋智慧城市、埃及应急救援等场景,并在国内公安、医疗等领域落地。在2024年中韩(威海)低速无人车及移动机器人应用发展大会上,海神智能科技提出的“全场景无人车商业模式”引发行业热议。“我们的设备能适应沙漠高温、极地严寒等极端环境,故障率低于千分之三。”该企业技术总监展示的一组数据,印证了产品竞争力。
从实验室技术到全球化应用,海神智能科技的成长轨迹,映射出中国科技企业“硬核创新”的突围之路。当AI与安防深度交织,绘就了一幅“智守万物”的未来图景。
扎根威海,海神智能科技的产业链布局同步提速。企业在智慧谷产业园建设的4000平方米自动化生产线于3月投产,可年产无人装备2000台套。依托园区临近日韩的区位优势,海神智能科技正联合上下游企业打造应急装备产业园,推动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技术跨界融合。“未来三年,企业研发投入将占营收20%,着力攻关氢能动力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于明坤表示。
通讯员 李万玉 于晓飞 报道
本报威海讯 近日,在威海智慧谷服务贸易产业园A1号15楼,一场特殊的“机器人阅兵”引发关注:仿生机器狗灵活倒立、握手互动,无人巡逻车穿梭巡检,高空清洗机器人攀附幕墙作业……
这是威海海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神智能科技”)举办的智能化场景应用展示会。作为去年刚刚进驻园区的“新锐力量”,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凭借1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和覆盖全球的数字化安防版图,正成为行业变革的领跑者。
2021年,深耕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威海海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明坤,敏锐捕捉到传统安防的痛点——智慧城市、产业园区等场景急需全天候、多维度的解决方案。于是,他带领团队锚定“立体安防”赛道,联合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科研力量,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向AI算法优化、边缘计算稳定性等难题发起攻坚。
3年间,海神智能科技突破异地坐标无人机盲降技术,自主研发HIOS自动驾驶计算平台、L4级无人驾驶系统等核心技术,获得7项发明专利及4项集成电路芯片专利,产品通过CE、CNAS等国际权威认证。
“安防不是‘单兵作战’,而是系统化协同。”于明坤介绍,公司创新推出的“海陆空立体安防”方案,整合地面无人车、空中无人机、水面无人船三大系统,通过智控云平台实现信息实时交互与任务协同。在武警部队演练中,该系统曾精准识别3公里外可疑目标并联动处置,响应速度较传统模式提升70%。
技术突破撬动了市场版图扩张。目前,海神安防机器人已应用于阿联酋智慧城市、埃及应急救援等场景,并在国内公安、医疗等领域落地。在2024年中韩(威海)低速无人车及移动机器人应用发展大会上,海神智能科技提出的“全场景无人车商业模式”引发行业热议。“我们的设备能适应沙漠高温、极地严寒等极端环境,故障率低于千分之三。”该企业技术总监展示的一组数据,印证了产品竞争力。
从实验室技术到全球化应用,海神智能科技的成长轨迹,映射出中国科技企业“硬核创新”的突围之路。当AI与安防深度交织,绘就了一幅“智守万物”的未来图景。
扎根威海,海神智能科技的产业链布局同步提速。企业在智慧谷产业园建设的4000平方米自动化生产线于3月投产,可年产无人装备2000台套。依托园区临近日韩的区位优势,海神智能科技正联合上下游企业打造应急装备产业园,推动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技术跨界融合。“未来三年,企业研发投入将占营收20%,着力攻关氢能动力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于明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