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聚力”突出“五个着力”
持续推动济宁产改工作走深走实
2025-03-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2024年9月5日—6日,2024全国煤化工产业职业技能竞赛在济宁邹城举办
|
济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部署,坚持“五个聚力”,突出“五个着力”,不断提升改革效能、放大改革效应,持续推动全市产改工作走深走实。
聚力制度建设
着力凝聚改革工作强大合力
强化组织保障。将产改工作纳入全市深化改革大局,市县全部成立议事协调机构,着力构建党政重视支持、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完善制度体系。制定产改“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累计出台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技能提升等配套政策120余项。健全推进机制。常态化召开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暨产改协调小组会议,建立定期会商、试点先行、一体推进工作机制,推动产改工作向基层延伸拓展、在企业一线落地。
聚力政治引领
着力打造产业工人思想新高地
夯实企业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建立区域性综合党委68个、产业链党委46个,在非公企业发展产业工人党员1100余人,国有企业党员空白班组全部清零。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将“三个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组建“习语润儒乡”劳模工匠宣讲团,在省市主流媒体开设“最美劳动者”专栏,举办全市先模人物风采展、工匠人才事迹展等系列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引领广大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聚力服务大局
着力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
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参赛职工年均超40万人次。高水平承办全国煤化工产业、矿山钻探(应急救援)职业技能大赛,64名职工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深化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以《济宁市产业工人创新力指导意见》为抓手,培育全员创新企业200余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760余个,职工“五小”活动成果成功转化1.8万余项。加强跨区域技术交流,成立济宁—英吉沙手造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健全表彰激励机制。产业工人在各级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评选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近年来一线产业工人占比达54%以上。
聚力素质提升
着力搭建产业工人成长平台
壮大技术工人队伍。实施“济宁工匠”建设工程,加大“金蓝领”技师培训力度,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全市工匠及高技能人才达33万人。打通职业发展通道。积极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打破产业工人成长“天花板”。认真落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推行年薪制、岗位分红等分配方式,真正使技术工人“含金量”体现在收入上。加快构建职教体系。创新组建技工教育集团,打造市、县、企业三级工匠学院18所。高质量承办全国煤炭行业“劳模工匠助企行”暨第二届“院士·工匠论坛”系列活动,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230余次。
聚力维权服务
着力提升产业工人幸福指数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建立产业工人工资共决、正常调整和支付保障机制,“海能电商园‘九号议事’”工作品牌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并作典型发言。切实维护职工民主政治权益。联合人大开展执法检查,推动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已建会国有企业、百人以上非公企业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建制率动态保持在99%、96%以上。着力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每年开展一线职工疗休养活动,实施一线职工“求学圆梦行动”。建强工会服务阵地,努力解决就业创业、子女托育托管等职工急难愁盼问题。
聚力制度建设
着力凝聚改革工作强大合力
强化组织保障。将产改工作纳入全市深化改革大局,市县全部成立议事协调机构,着力构建党政重视支持、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完善制度体系。制定产改“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累计出台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技能提升等配套政策120余项。健全推进机制。常态化召开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暨产改协调小组会议,建立定期会商、试点先行、一体推进工作机制,推动产改工作向基层延伸拓展、在企业一线落地。
聚力政治引领
着力打造产业工人思想新高地
夯实企业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建立区域性综合党委68个、产业链党委46个,在非公企业发展产业工人党员1100余人,国有企业党员空白班组全部清零。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将“三个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组建“习语润儒乡”劳模工匠宣讲团,在省市主流媒体开设“最美劳动者”专栏,举办全市先模人物风采展、工匠人才事迹展等系列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引领广大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聚力服务大局
着力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
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参赛职工年均超40万人次。高水平承办全国煤化工产业、矿山钻探(应急救援)职业技能大赛,64名职工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深化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以《济宁市产业工人创新力指导意见》为抓手,培育全员创新企业200余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760余个,职工“五小”活动成果成功转化1.8万余项。加强跨区域技术交流,成立济宁—英吉沙手造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健全表彰激励机制。产业工人在各级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评选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近年来一线产业工人占比达54%以上。
聚力素质提升
着力搭建产业工人成长平台
壮大技术工人队伍。实施“济宁工匠”建设工程,加大“金蓝领”技师培训力度,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全市工匠及高技能人才达33万人。打通职业发展通道。积极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打破产业工人成长“天花板”。认真落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推行年薪制、岗位分红等分配方式,真正使技术工人“含金量”体现在收入上。加快构建职教体系。创新组建技工教育集团,打造市、县、企业三级工匠学院18所。高质量承办全国煤炭行业“劳模工匠助企行”暨第二届“院士·工匠论坛”系列活动,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230余次。
聚力维权服务
着力提升产业工人幸福指数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建立产业工人工资共决、正常调整和支付保障机制,“海能电商园‘九号议事’”工作品牌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并作典型发言。切实维护职工民主政治权益。联合人大开展执法检查,推动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已建会国有企业、百人以上非公企业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建制率动态保持在99%、96%以上。着力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每年开展一线职工疗休养活动,实施一线职工“求学圆梦行动”。建强工会服务阵地,努力解决就业创业、子女托育托管等职工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