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智能机械进麦田 春管尽显“科技范”

2025-03-12 作者: 蒋鑫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蒋鑫
   本报通讯员 苏亚 刘保迎

  当下正值春管的关键时期,郓城县的140多万亩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在双桥镇双桥村,新农人赵鑫正忙碌着为种粮大户进行无人机播撒化肥服务。
  “可以提供撒肥、喷农药、苗情勘探、地块巡查等全方位服务,现在农户通过电话或者小程序预约下单,我们针对每个地块的小麦生长情况定制专属的‘营养处方’,比如说小麦长势弱的地方我们可以多撒一些化肥,针对长势过旺的地方可以采取控旺措施,达到小麦的均衡营养。”新农人赵鑫目前为郓城县鑫福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她2017年返乡创业,投身无人机植保领域,从最初的一台植保无人机起步,目前已拥有100多架植保无人机,日作业能力高达15万亩。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播撒化肥前,赵鑫团队会借助无人机对地块进行全方位扫描,生成高精度三维苗情图。“这套先进的系统识别很精准,就连小麦因缺肥引起的叶尖发黄问题都能精准地识别到。近年来,我们总计服务面积已达到600多万亩。”
  “过去小麦追返青肥的时候,都是人在地里提着桶、提着袋子,非常费力,浪费时间。现在自从用上了无人机撒肥,省时省力,最主要的是节省种地的成本。像我这600亩地用无人机播撒也就一上午时间。”双桥镇种粮大户王玉国介绍说。
  在程屯镇王府村的麦田里,王府村党支部书记郭心钦手持一张蓝色卡片,在机井旁的读卡器上轻轻一碰,清冽的井水便顺着管道流入青葱的麦田。
  “往年浇地要用柴油机,扯上百米的管子,现在刷卡取水,刷卡关闭,很智能化。”郭心钦介绍,王府村共有20眼“智慧机井”,全村1600亩耕地仅用一周时间便可浇灌一遍。
  走进张营街道后彭庄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节水智能喷灌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正在协同作业,将水分和肥料均匀地喷到每一株麦苗上。农户只需通过手机上的智能应用,提前设定好作业计划,这些高科技设备就能自动完成任务,真正让“智慧种田”成为现实。
  “自从用了节水智能喷灌机,我们在手机上就能操作这些设备,非常方便高效。”郓城县众好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东进流转了1000亩土地,今年他引进了4台节水智能喷灌机用于灌溉,还联合无人机植保团队进行施肥作业,大大提高了田间管理的效率。
  “我们流转的这1000亩土地,按照传统模式,灌溉和施肥需要20多个人一个月的时间,现在用上了这种现代化的智能设备,天上地下同时作业,只需10天就能完成。”于东进说。
  为切实做好春季小麦田间管理工作,郓城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各街道乡镇,提前组织农技人员,对灌溉渠道、机井等水利设施展开全面检查和维修。同时,指导农户做好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保障春管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冬前没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在日平均气温达到6度以上,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另一个,部分地块加强对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的防治,这个时期的防治,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郓城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徐建国正在就春管进行业务培训。
  郓城县作为山东省的产粮大县,近年来积极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采用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为小麦茁壮成长、夺取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 本报记者 蒋鑫
   本报通讯员 苏亚 刘保迎

  当下正值春管的关键时期,郓城县的140多万亩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在双桥镇双桥村,新农人赵鑫正忙碌着为种粮大户进行无人机播撒化肥服务。
  “可以提供撒肥、喷农药、苗情勘探、地块巡查等全方位服务,现在农户通过电话或者小程序预约下单,我们针对每个地块的小麦生长情况定制专属的‘营养处方’,比如说小麦长势弱的地方我们可以多撒一些化肥,针对长势过旺的地方可以采取控旺措施,达到小麦的均衡营养。”新农人赵鑫目前为郓城县鑫福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她2017年返乡创业,投身无人机植保领域,从最初的一台植保无人机起步,目前已拥有100多架植保无人机,日作业能力高达15万亩。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播撒化肥前,赵鑫团队会借助无人机对地块进行全方位扫描,生成高精度三维苗情图。“这套先进的系统识别很精准,就连小麦因缺肥引起的叶尖发黄问题都能精准地识别到。近年来,我们总计服务面积已达到600多万亩。”
  “过去小麦追返青肥的时候,都是人在地里提着桶、提着袋子,非常费力,浪费时间。现在自从用上了无人机撒肥,省时省力,最主要的是节省种地的成本。像我这600亩地用无人机播撒也就一上午时间。”双桥镇种粮大户王玉国介绍说。
  在程屯镇王府村的麦田里,王府村党支部书记郭心钦手持一张蓝色卡片,在机井旁的读卡器上轻轻一碰,清冽的井水便顺着管道流入青葱的麦田。
  “往年浇地要用柴油机,扯上百米的管子,现在刷卡取水,刷卡关闭,很智能化。”郭心钦介绍,王府村共有20眼“智慧机井”,全村1600亩耕地仅用一周时间便可浇灌一遍。
  走进张营街道后彭庄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节水智能喷灌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正在协同作业,将水分和肥料均匀地喷到每一株麦苗上。农户只需通过手机上的智能应用,提前设定好作业计划,这些高科技设备就能自动完成任务,真正让“智慧种田”成为现实。
  “自从用了节水智能喷灌机,我们在手机上就能操作这些设备,非常方便高效。”郓城县众好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东进流转了1000亩土地,今年他引进了4台节水智能喷灌机用于灌溉,还联合无人机植保团队进行施肥作业,大大提高了田间管理的效率。
  “我们流转的这1000亩土地,按照传统模式,灌溉和施肥需要20多个人一个月的时间,现在用上了这种现代化的智能设备,天上地下同时作业,只需10天就能完成。”于东进说。
  为切实做好春季小麦田间管理工作,郓城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各街道乡镇,提前组织农技人员,对灌溉渠道、机井等水利设施展开全面检查和维修。同时,指导农户做好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保障春管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冬前没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在日平均气温达到6度以上,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另一个,部分地块加强对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的防治,这个时期的防治,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郓城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徐建国正在就春管进行业务培训。
  郓城县作为山东省的产粮大县,近年来积极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采用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为小麦茁壮成长、夺取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