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防山镇齐李村把90多块“巴掌地”整合成一块田,为乡村振兴装上“双驱动”
一块田,一块儿甜
2025-03-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孟一
本报通讯员 李继琳
春日的曲阜市防山镇齐李村,千亩麦田初吐新绿,一条条整齐的智能滴灌管稳定运作,力保春灌无忧。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麦田,很多村民至今仍深感难以置信:这片曾因土地细碎化导致“种地难、增收难”的农田,竟成了“高产田、致富田”。
曾几何时,齐李村也和很多传统村一样,村里的土地被零零散散分割成了90多个“豆腐块”。“一家五六块地是常事,最大的地块也不过两亩,别说是进大型农机了,从地里往外拉麦子都费劲。”谈起全村386户村民各自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讨生活的往事,村民张秀云直言,那时候,不光地难种,钱也难赚,围着一亩地起早贪黑地忙上一整年也就赚个几百块钱,年轻人都选择弃地而去、外出打工了。
农业村种地赚不到钱,乡村振兴还从何谈起?于是,村里从土地增效的角度考虑,坚决推动“一块田”改革。齐李村党支部书记牛中兴至今还记得,为了调动起村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村“两委”把村民请到地头,指着复垦出的300余亩荒沟边角地立下“军令状”:“小田改大田,多出的地算集体资产,挣了钱大伙分红!”靠着“保底租金每亩1100元+务工日结工资+盈余二次分配”的承诺,700余亩零散耕地流转到了合作社,再加上复垦出的300余亩荒沟边角地,零散的“巴掌地”通过截弯取直田埂、贯通沟渠路网等方式被整合成了千亩连片良田。
土地整合只是起点,如何让“一块田”变成高产优质田才是关键。对此,齐李村给出的答案是机械化与科技赋能。走进村合作社农机库,徐工2004大型拖拉机、大疆T40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一应俱全。“这台无人机一天能打药600亩,抵得上50个劳力,1000亩地一天半就能完成植保。”农机手孔德胜操作着遥控器介绍。为提升种植效益,村集体合作社还与中化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从测土配方施肥到植保方案全程技术托管,统一采购农资降低成本20%,精量播种技术使每亩用种量减少15%、出苗率提高30%。2024年,齐李村千亩一麦一棒亩均产粮超2500斤,为村集体创收近300万元,硬是在传统农区闯出“吨半粮”。
产业的升级不止于大田农业。去年,齐李村多方筹措资金,以村集体为单位投资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新上20多个高标准大棚,开始种植吊蔓西瓜、甜瓜、小番茄等高品质经济作物。然而,要把西瓜吊起来种、拿牛奶当肥料、按个往外卖谈何容易?村里从种植技术到销售渠道几乎都是空白。于是,牛中兴“三顾茅庐”到山东伟丽种苗有限公司寻求深度合作,不仅请来企业农技人员以“传帮带”的方式,带着优质种苗和先进技术进村、培育本地新农人,更以订单种植的形式一举解决了产品的收购和销售难题,园区运营当年就为村集体带来了数十万元的收益。
有了成功的经验,齐李村围绕“一块田”进行产业布局的思路越来越活。小麦、玉米产量上来了、品质提升了,就沿着粮食产业链建设烘干中心,并计划引入面粉、面条等产品生产线;大棚里种出了高身价的稀有水果,直播带货等电商经济就进入了村民们的视野;村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深度探索农事研学、乡村旅游就摆上了议事日程……
在今天的齐李村,“一块田、一块儿甜”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口头禅。“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500万元,40万元分红发放到户,94名初高中生获得教育补贴,80岁以上老人在‘幸福食堂’免费就餐……”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牛中兴信心满满,在他看来,这场改革不仅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更是为乡村振兴装上“规模种植”和“大棚经济”的“双驱动”。
本报通讯员 李继琳
春日的曲阜市防山镇齐李村,千亩麦田初吐新绿,一条条整齐的智能滴灌管稳定运作,力保春灌无忧。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麦田,很多村民至今仍深感难以置信:这片曾因土地细碎化导致“种地难、增收难”的农田,竟成了“高产田、致富田”。
曾几何时,齐李村也和很多传统村一样,村里的土地被零零散散分割成了90多个“豆腐块”。“一家五六块地是常事,最大的地块也不过两亩,别说是进大型农机了,从地里往外拉麦子都费劲。”谈起全村386户村民各自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讨生活的往事,村民张秀云直言,那时候,不光地难种,钱也难赚,围着一亩地起早贪黑地忙上一整年也就赚个几百块钱,年轻人都选择弃地而去、外出打工了。
农业村种地赚不到钱,乡村振兴还从何谈起?于是,村里从土地增效的角度考虑,坚决推动“一块田”改革。齐李村党支部书记牛中兴至今还记得,为了调动起村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村“两委”把村民请到地头,指着复垦出的300余亩荒沟边角地立下“军令状”:“小田改大田,多出的地算集体资产,挣了钱大伙分红!”靠着“保底租金每亩1100元+务工日结工资+盈余二次分配”的承诺,700余亩零散耕地流转到了合作社,再加上复垦出的300余亩荒沟边角地,零散的“巴掌地”通过截弯取直田埂、贯通沟渠路网等方式被整合成了千亩连片良田。
土地整合只是起点,如何让“一块田”变成高产优质田才是关键。对此,齐李村给出的答案是机械化与科技赋能。走进村合作社农机库,徐工2004大型拖拉机、大疆T40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一应俱全。“这台无人机一天能打药600亩,抵得上50个劳力,1000亩地一天半就能完成植保。”农机手孔德胜操作着遥控器介绍。为提升种植效益,村集体合作社还与中化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从测土配方施肥到植保方案全程技术托管,统一采购农资降低成本20%,精量播种技术使每亩用种量减少15%、出苗率提高30%。2024年,齐李村千亩一麦一棒亩均产粮超2500斤,为村集体创收近300万元,硬是在传统农区闯出“吨半粮”。
产业的升级不止于大田农业。去年,齐李村多方筹措资金,以村集体为单位投资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新上20多个高标准大棚,开始种植吊蔓西瓜、甜瓜、小番茄等高品质经济作物。然而,要把西瓜吊起来种、拿牛奶当肥料、按个往外卖谈何容易?村里从种植技术到销售渠道几乎都是空白。于是,牛中兴“三顾茅庐”到山东伟丽种苗有限公司寻求深度合作,不仅请来企业农技人员以“传帮带”的方式,带着优质种苗和先进技术进村、培育本地新农人,更以订单种植的形式一举解决了产品的收购和销售难题,园区运营当年就为村集体带来了数十万元的收益。
有了成功的经验,齐李村围绕“一块田”进行产业布局的思路越来越活。小麦、玉米产量上来了、品质提升了,就沿着粮食产业链建设烘干中心,并计划引入面粉、面条等产品生产线;大棚里种出了高身价的稀有水果,直播带货等电商经济就进入了村民们的视野;村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深度探索农事研学、乡村旅游就摆上了议事日程……
在今天的齐李村,“一块田、一块儿甜”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口头禅。“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500万元,40万元分红发放到户,94名初高中生获得教育补贴,80岁以上老人在‘幸福食堂’免费就餐……”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牛中兴信心满满,在他看来,这场改革不仅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更是为乡村振兴装上“规模种植”和“大棚经济”的“双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