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关键”的历史理解与通达的现实关怀

2025-03-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马兵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尽人皆知,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对这句话有一个细致严谨的解释,当代史并不意味着“为期较近的过去的历史,而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即人们实际上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对自己的活动的意识”,因此,“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因为即使历史学家所研究的事件是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的事件,但对它们历史地加以认识的条件也还是它们应该在‘历史学家的心灵中荡漾’,那就是说,它们的证据应该是此时此地就在他的面前而且对他是可理解的。”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写道,“历史时间有它的一种‘绵延性’,在瞬息变化中,有它凝然常在的一种‘特殊性’”,因而“故凡属历史事件,都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的事件。那些事件,不仅由过去持续到现在,而且又将持续到将来。我们研究历史,并不是说只要研究这事件的过去;而实是根据过去,来了解现在。不仅如是,而还要知道将来。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
  对于两位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傅绍万先生一定心有戚戚,因为他的读史之作《中华精神大历史——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也是如此,全书立足“大变局”、“大因果”、“大本原”、“大人格”、“大情义”,如一柄锈迹斑驳但依旧透射凛冽寒光的青铜古剑,劈开了信息茧房的迷雾。当短视频平台将历史切割为猎奇段子,当算法推送将文明简化为标签符号,这部著作以“历史关键节点”为经纬,不拘泥于考据训诂的窠臼,亦不困守于臧否人物的旧辙,而是在古今交会处,构筑起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作者对历史节点的抉取,深得王夫之“势异局迁”的史识精髓;从古公亶父去豳迁岐到张謇实业经国,从管仲的“尊王攘夷”到康有为的“书生狂飙”,每个人物的拣选,勾勒出中华文明主体性的传承脉络,显现出与时俱进的革新基因。
  入选全书的八十多位历史人物,并不以人物功绩、史家定评和后世影响为绝对参考,作者重显性事功,也重隐性之持久效应。如第三章谈秦汉人物,总共选了十位,秦皇、汉祖、汉武、光武、王莽、董仲舒、曹操、诸葛亮等帝王名相外,还选了曹参和嵇康两位。先说曹参,作为汉相国,他确是“武功”与“文治”兼具之辈,对于文景之治亦有奠基之功,但论知名度,他比不了项羽、韩信、张良、萧何等,但作者以为,曹参任齐相时采纳“黄老之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使齐国大治;继任汉相后更以“饮酒避事”的表象推行无为而治,实则通过“举事无所变更”延续汉初休养生息的国策。《史记》评其“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恰与汉惠帝时期民生复苏的历史需求相契合。这种“不折腾”的执政理念,既是对秦代严刑峻法的拨乱反正,亦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显示出曹参超越具体政令的宏观历史眼光。其人物形象因此突破了“猛将”或“庸相”的单一维度,成为汉初政治转型的关键枢纽。
  再看嵇康,他虽得鲁迅厚爱,但《三国志》只留给他二十七字,足以说明在魏晋大变革的时期,一众浮沉的历史人物还轮不到他上主桌。但作者却分外看重其浩然正气。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的思想、才华与人格构成了一幅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图景。他不仅是文学与音乐领域的巨擘,更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主张,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奠基者。《世说新语》载其“肃肃如松下风”的仪态,以及王戎“二十年未见喜愠之色”的评语,勾勒出他超然物外的名士风范;另外,面对司马氏政权的威逼,他以《管蔡论》为历史翻案,借古讽今揭露权力伪善,最终因拒绝与钟会等权臣妥协而殒命刑场,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世哲学,恰是其“形神兼养”理论的身体力行。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嵇康主张“审贵贱而通物情”,这种试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努力,为后世理学家心性论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对养生之道的系统论述,将个体生命价值提升到哲学高度,突破了两汉经学桎梏,的确堪称中国文化从外向伦理转向内在超越的关键节点。而这也正显现了作者的眼光。另如第五章唐宋部分,选入慧能、后唐明宗李嗣源、邵雍等亦有同此之妙。像李嗣源,作为五代时期少有的平民出身的帝王,他以务实作风开创“天成之治”,其统治既体现出乱世中恢复秩序的政治智慧,也暴露了武人政权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性恰是五代十国特殊历史节点的缩影,为理解中古社会转型提供了关键个案。作者赞其“情怀天下”,也不避其晚年昏昧,褒贬中都有读史者个人的会心和同情。
  质而言之,《中华精神大历史——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以人物串联数千年,就像本雅明提出的“星座图景”,看似离散的星辰通过“关键”的历史理解与通达的现实关怀组合成具有意义的整体形态,论者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态度在历史长河中架起一座贯通古今的津梁。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 马兵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尽人皆知,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对这句话有一个细致严谨的解释,当代史并不意味着“为期较近的过去的历史,而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即人们实际上在完成某种活动时对自己的活动的意识”,因此,“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因为即使历史学家所研究的事件是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的事件,但对它们历史地加以认识的条件也还是它们应该在‘历史学家的心灵中荡漾’,那就是说,它们的证据应该是此时此地就在他的面前而且对他是可理解的。”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写道,“历史时间有它的一种‘绵延性’,在瞬息变化中,有它凝然常在的一种‘特殊性’”,因而“故凡属历史事件,都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的事件。那些事件,不仅由过去持续到现在,而且又将持续到将来。我们研究历史,并不是说只要研究这事件的过去;而实是根据过去,来了解现在。不仅如是,而还要知道将来。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
  对于两位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傅绍万先生一定心有戚戚,因为他的读史之作《中华精神大历史——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也是如此,全书立足“大变局”、“大因果”、“大本原”、“大人格”、“大情义”,如一柄锈迹斑驳但依旧透射凛冽寒光的青铜古剑,劈开了信息茧房的迷雾。当短视频平台将历史切割为猎奇段子,当算法推送将文明简化为标签符号,这部著作以“历史关键节点”为经纬,不拘泥于考据训诂的窠臼,亦不困守于臧否人物的旧辙,而是在古今交会处,构筑起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作者对历史节点的抉取,深得王夫之“势异局迁”的史识精髓;从古公亶父去豳迁岐到张謇实业经国,从管仲的“尊王攘夷”到康有为的“书生狂飙”,每个人物的拣选,勾勒出中华文明主体性的传承脉络,显现出与时俱进的革新基因。
  入选全书的八十多位历史人物,并不以人物功绩、史家定评和后世影响为绝对参考,作者重显性事功,也重隐性之持久效应。如第三章谈秦汉人物,总共选了十位,秦皇、汉祖、汉武、光武、王莽、董仲舒、曹操、诸葛亮等帝王名相外,还选了曹参和嵇康两位。先说曹参,作为汉相国,他确是“武功”与“文治”兼具之辈,对于文景之治亦有奠基之功,但论知名度,他比不了项羽、韩信、张良、萧何等,但作者以为,曹参任齐相时采纳“黄老之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使齐国大治;继任汉相后更以“饮酒避事”的表象推行无为而治,实则通过“举事无所变更”延续汉初休养生息的国策。《史记》评其“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恰与汉惠帝时期民生复苏的历史需求相契合。这种“不折腾”的执政理念,既是对秦代严刑峻法的拨乱反正,亦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显示出曹参超越具体政令的宏观历史眼光。其人物形象因此突破了“猛将”或“庸相”的单一维度,成为汉初政治转型的关键枢纽。
  再看嵇康,他虽得鲁迅厚爱,但《三国志》只留给他二十七字,足以说明在魏晋大变革的时期,一众浮沉的历史人物还轮不到他上主桌。但作者却分外看重其浩然正气。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的思想、才华与人格构成了一幅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图景。他不仅是文学与音乐领域的巨擘,更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主张,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奠基者。《世说新语》载其“肃肃如松下风”的仪态,以及王戎“二十年未见喜愠之色”的评语,勾勒出他超然物外的名士风范;另外,面对司马氏政权的威逼,他以《管蔡论》为历史翻案,借古讽今揭露权力伪善,最终因拒绝与钟会等权臣妥协而殒命刑场,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世哲学,恰是其“形神兼养”理论的身体力行。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嵇康主张“审贵贱而通物情”,这种试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努力,为后世理学家心性论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对养生之道的系统论述,将个体生命价值提升到哲学高度,突破了两汉经学桎梏,的确堪称中国文化从外向伦理转向内在超越的关键节点。而这也正显现了作者的眼光。另如第五章唐宋部分,选入慧能、后唐明宗李嗣源、邵雍等亦有同此之妙。像李嗣源,作为五代时期少有的平民出身的帝王,他以务实作风开创“天成之治”,其统治既体现出乱世中恢复秩序的政治智慧,也暴露了武人政权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性恰是五代十国特殊历史节点的缩影,为理解中古社会转型提供了关键个案。作者赞其“情怀天下”,也不避其晚年昏昧,褒贬中都有读史者个人的会心和同情。
  质而言之,《中华精神大历史——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以人物串联数千年,就像本雅明提出的“星座图景”,看似离散的星辰通过“关键”的历史理解与通达的现实关怀组合成具有意义的整体形态,论者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态度在历史长河中架起一座贯通古今的津梁。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