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千年 “牍”懂何以中国

2025-03-10 作者: 王思晴 来源: 大众日报
  ■编者按 那一片片神奇的竹片、木片,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它们,是秦吏案头的律令文书。它们,是楚地游子寄往故乡的家书。它们,是汉代边塞烽火下的粮草簿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24年11月,总书记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要求,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
  全国两会期间,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联动湖北日报、湖南日报、安徽日报、新甘肃·甘肃日报等省级党媒,共同聚焦简牍文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简牍热”的兴起,不少中小学生成为简牍文化爱好者。近日,恰逢春游时节,来自鲁鄂湘皖甘五省的小“简牍迷”小宇、小萌、小乐、小阳、小果一起探访五省简牍保护场所,品“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简牍游”第一站:山东
临沂银雀山 兵书永流传

  五省小“简牍迷”来到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一下车,小宇就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氛围。
  小萌迫不及待地冲进博物馆,一进展厅,就被那些整齐排列的竹简所吸引。她仔细观察着每一片竹简,仿佛能从中看到古人的智慧。
  “咱们这里展出的简牍有自己的特点。”讲解员详细介绍,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孙武和孙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1972年4月,在银雀山1、2号汉墓出土大量珍贵竹简文物,其中,《孙子兵法》与失传千余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同墓出土,使自唐宋以来关于孙武、孙膑其人其书的争论得以解决,这桩千年谜案最终大白于天下。
  “你们这个竹简博物馆布局真好看!”小阳笑着对讲解员说。
  “你观察很全面呀!1989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中国第一座以汉墓竹简为主题的博物馆。2021年9月,改造提升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新馆开放,新馆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陈列展览突出汉墓、竹简、兵法三大主题,主要展示银雀山汉墓遗址与考古成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兵书、简牍文化、中华传统兵学文化以及馆藏精品文物等。
  “没想到简牍还和军事有这么大的关系!”小果感慨。
“简牍游”第二站:湖北
云梦睡虎地 简中有家书

  “欢迎来到云梦县博物馆!”讲解员小姐姐热情地迎接小“简牍迷”。
  讲解员讲述,去年底以来,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因简牍文化而爆火出圈。今春,该馆全新推出秦汉简牍展、文博知识问答等文化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数万游客参与。
  五省小“简牍迷”走进大厅,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哇,这些竹简上的文字看起来好清晰啊!”小萌凑近展示柜,好奇观察。
  “这些竹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讲解员说,“1975年,在云梦睡虎地,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了秦简。现在呈现在你们面前的秦简,有最早的法医记录、最早的刑侦文书、最早的环保法令、最早的个人年谱。”
  “快看,古人写的家书!”小乐指着一面简牍展示墙惊呼。
  “没错,这就是著名的木牍家书。”讲解员点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书实物。”
  “原来古人是在木片上写家书啊!”小阳说。
  为保护好简牍,云梦县投资600万元建设睡虎地秦简原址纪念园,打造集墓葬原址复原、传承交流中心、秦简发掘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秦文化展示中心。
  “怪不得简牍保护得这么好,原来背后做了这么多工作呀!”小萌感慨。
“简牍游”第三站:湖南
里耶秦简中 藏有“小九九”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
  五省小“简牍迷”来到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大厅,只见一群小学生正朗声背诵着乘法口诀表,声音清脆悦耳。
  小萌被这场景吸引,走近一看,原来是讲解员正在为孩子们讲解里耶秦简的故事,并一起背诵乘法口诀表。
  “这枚‘九九’乘法口诀表,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半而一’结束,它比西方早600多年,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达。”讲解员满脸自豪。
  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好奇与探索欲。
  “这些秦简是在哪里发现的呀?”小阳仰着头,好奇地问。
  “里耶秦简的发现是在2002年6月3日,当时在龙山县的里耶古镇一口古井中,一次性挖掘出3.7万枚秦简,还有秦朝的户籍、田租、赋税记录等。”讲解员说。
  “古人的智慧真了不起!”小果惊叹。
  “那竹简是怎么保存的呢?”小宇问。
  “这多亏了古井的特殊环境。井下的水和淤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使竹简得以保存至今。”讲解员回答。
  “太神奇了!”孩子们围在展柜前,久久不愿离去。
“简牍游”第四站:安徽
修复安大简 诗经现古本

  “我是主持人安安,非常荣幸邀请到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教授……”
  五省小“简牍迷”来到安徽大学,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简牍文化展示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安大简是2015年初入藏安徽大学的一批战国早中期楚简,其年代被断定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间。”徐教授向大家介绍。
  徐教授说,安大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和清华简之后,出土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该竹简所记录的《诗经》,是目前发现的抄写时代最早、存诗数量最多的古本,同时也是未经后代改动过的较原始本子。安大简记载的《诗经》部分共有90余枚竹简,虽然中间断缺了20余枚,但仍存诗50余首。
  “这些简牍是怎么修复出来的呀?”小宇问。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仅半年。文物修复可是一门技术活。”徐教授说,清理安大简是个细活,因为竹简不能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太长,容易氧化、风干,所以要一边往简上轻喷蒸馏水,一边用毛笔清理。力度既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下手重了,墨迹可能会被擦掉,下手轻了,污渍处理不掉。
  徐教授继续说,2015年初,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入藏安徽大学。十年来,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潜心整理研究安大简。他们依托珍贵的古本风貌、先哲智慧,复原出了更多的中华文明历史拼图。
“简牍游”第五站:甘肃
丝路咽喉地 汉简述边塞

  “简牍游”最后一站,五省小“简牍迷”来到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的简牍,与古丝绸之路有很大关联。”五省小“简牍迷”一进展厅,就被讲解员的这句话吸引。
  讲解员一边指着展板一边介绍:“在酒泉市金塔县境内的黑河沿岸,散落着三座神秘的城堡和一座神秘的关隘——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它们与周边数十公里的长城障塞一起,构成了河西走廊一道特殊的人文景观带。”
  讲解员说,“三城一关”是居延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外学者在此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即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里记载着什么内容呢?”小果问。
  “居延汉简所记载的内容,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其中,《塞上烽火品约》记载了匈奴入侵居延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警报信号的规定,示警办法包括举示烽火、燃烧积薪等。”讲解员解释道。
  “甘肃境内的汉代简牍还有其他发掘地吗?”小宇紧接着问。
  “在敦煌以南62公里,莫高窟所在的三危山余脉火焰山上,悬泉置遗址出土了35000多枚汉代简牍。里面记述详细,连西汉接待龟兹王及夫人的标准都有清晰记载,堪称破译古丝路交通走向的密码。”
  “我们在课本上学习了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今天又实地感受简牍中的古丝路,收获满满!”小萌开心地说,“我以后要当简牍文化的小推广员,让更多中小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联动报道稿件作者 大众日报 王思晴 湖北日报 杨宏斌 杨康 孟静 湖南日报 张颐佳 莫成 安徽日报 韩文 新甘肃·甘肃日报 施秀萍)
  ■编者按 那一片片神奇的竹片、木片,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它们,是秦吏案头的律令文书。它们,是楚地游子寄往故乡的家书。它们,是汉代边塞烽火下的粮草簿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24年11月,总书记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要求,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
  全国两会期间,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联动湖北日报、湖南日报、安徽日报、新甘肃·甘肃日报等省级党媒,共同聚焦简牍文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简牍热”的兴起,不少中小学生成为简牍文化爱好者。近日,恰逢春游时节,来自鲁鄂湘皖甘五省的小“简牍迷”小宇、小萌、小乐、小阳、小果一起探访五省简牍保护场所,品“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简牍游”第一站:山东
临沂银雀山 兵书永流传

  五省小“简牍迷”来到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一下车,小宇就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氛围。
  小萌迫不及待地冲进博物馆,一进展厅,就被那些整齐排列的竹简所吸引。她仔细观察着每一片竹简,仿佛能从中看到古人的智慧。
  “咱们这里展出的简牍有自己的特点。”讲解员详细介绍,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孙武和孙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1972年4月,在银雀山1、2号汉墓出土大量珍贵竹简文物,其中,《孙子兵法》与失传千余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同墓出土,使自唐宋以来关于孙武、孙膑其人其书的争论得以解决,这桩千年谜案最终大白于天下。
  “你们这个竹简博物馆布局真好看!”小阳笑着对讲解员说。
  “你观察很全面呀!1989年,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中国第一座以汉墓竹简为主题的博物馆。2021年9月,改造提升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新馆开放,新馆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陈列展览突出汉墓、竹简、兵法三大主题,主要展示银雀山汉墓遗址与考古成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兵书、简牍文化、中华传统兵学文化以及馆藏精品文物等。
  “没想到简牍还和军事有这么大的关系!”小果感慨。
“简牍游”第二站:湖北
云梦睡虎地 简中有家书

  “欢迎来到云梦县博物馆!”讲解员小姐姐热情地迎接小“简牍迷”。
  讲解员讲述,去年底以来,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因简牍文化而爆火出圈。今春,该馆全新推出秦汉简牍展、文博知识问答等文化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数万游客参与。
  五省小“简牍迷”走进大厅,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哇,这些竹简上的文字看起来好清晰啊!”小萌凑近展示柜,好奇观察。
  “这些竹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讲解员说,“1975年,在云梦睡虎地,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了秦简。现在呈现在你们面前的秦简,有最早的法医记录、最早的刑侦文书、最早的环保法令、最早的个人年谱。”
  “快看,古人写的家书!”小乐指着一面简牍展示墙惊呼。
  “没错,这就是著名的木牍家书。”讲解员点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书实物。”
  “原来古人是在木片上写家书啊!”小阳说。
  为保护好简牍,云梦县投资600万元建设睡虎地秦简原址纪念园,打造集墓葬原址复原、传承交流中心、秦简发掘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秦文化展示中心。
  “怪不得简牍保护得这么好,原来背后做了这么多工作呀!”小萌感慨。
“简牍游”第三站:湖南
里耶秦简中 藏有“小九九”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
  五省小“简牍迷”来到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大厅,只见一群小学生正朗声背诵着乘法口诀表,声音清脆悦耳。
  小萌被这场景吸引,走近一看,原来是讲解员正在为孩子们讲解里耶秦简的故事,并一起背诵乘法口诀表。
  “这枚‘九九’乘法口诀表,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半而一’结束,它比西方早600多年,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达。”讲解员满脸自豪。
  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好奇与探索欲。
  “这些秦简是在哪里发现的呀?”小阳仰着头,好奇地问。
  “里耶秦简的发现是在2002年6月3日,当时在龙山县的里耶古镇一口古井中,一次性挖掘出3.7万枚秦简,还有秦朝的户籍、田租、赋税记录等。”讲解员说。
  “古人的智慧真了不起!”小果惊叹。
  “那竹简是怎么保存的呢?”小宇问。
  “这多亏了古井的特殊环境。井下的水和淤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使竹简得以保存至今。”讲解员回答。
  “太神奇了!”孩子们围在展柜前,久久不愿离去。
“简牍游”第四站:安徽
修复安大简 诗经现古本

  “我是主持人安安,非常荣幸邀请到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教授……”
  五省小“简牍迷”来到安徽大学,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简牍文化展示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安大简是2015年初入藏安徽大学的一批战国早中期楚简,其年代被断定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间。”徐教授向大家介绍。
  徐教授说,安大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和清华简之后,出土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该竹简所记录的《诗经》,是目前发现的抄写时代最早、存诗数量最多的古本,同时也是未经后代改动过的较原始本子。安大简记载的《诗经》部分共有90余枚竹简,虽然中间断缺了20余枚,但仍存诗50余首。
  “这些简牍是怎么修复出来的呀?”小宇问。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仅半年。文物修复可是一门技术活。”徐教授说,清理安大简是个细活,因为竹简不能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太长,容易氧化、风干,所以要一边往简上轻喷蒸馏水,一边用毛笔清理。力度既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下手重了,墨迹可能会被擦掉,下手轻了,污渍处理不掉。
  徐教授继续说,2015年初,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入藏安徽大学。十年来,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潜心整理研究安大简。他们依托珍贵的古本风貌、先哲智慧,复原出了更多的中华文明历史拼图。
“简牍游”第五站:甘肃
丝路咽喉地 汉简述边塞

  “简牍游”最后一站,五省小“简牍迷”来到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的简牍,与古丝绸之路有很大关联。”五省小“简牍迷”一进展厅,就被讲解员的这句话吸引。
  讲解员一边指着展板一边介绍:“在酒泉市金塔县境内的黑河沿岸,散落着三座神秘的城堡和一座神秘的关隘——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它们与周边数十公里的长城障塞一起,构成了河西走廊一道特殊的人文景观带。”
  讲解员说,“三城一关”是居延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外学者在此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即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里记载着什么内容呢?”小果问。
  “居延汉简所记载的内容,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其中,《塞上烽火品约》记载了匈奴入侵居延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警报信号的规定,示警办法包括举示烽火、燃烧积薪等。”讲解员解释道。
  “甘肃境内的汉代简牍还有其他发掘地吗?”小宇紧接着问。
  “在敦煌以南62公里,莫高窟所在的三危山余脉火焰山上,悬泉置遗址出土了35000多枚汉代简牍。里面记述详细,连西汉接待龟兹王及夫人的标准都有清晰记载,堪称破译古丝路交通走向的密码。”
  “我们在课本上学习了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今天又实地感受简牍中的古丝路,收获满满!”小萌开心地说,“我以后要当简牍文化的小推广员,让更多中小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联动报道稿件作者 大众日报 王思晴 湖北日报 杨宏斌 杨康 孟静 湖南日报 张颐佳 莫成 安徽日报 韩文 新甘肃·甘肃日报 施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