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从秸秆到锂电池的创新传奇
2025-03-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大众日报记者 赵国陆 报道
日前,济南圣泉集团的研发人员在实验室里试验样品。
|
□ 大众日报记者 赵国陆
如何提升手机、汽车、无人机等产品的电池续航时长,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华为等高端手机已经搭载上大容量的硅碳负极电池。鲜为人知的是,为锂电池“扩容”的关键材料其实来自秸秆。
40多年来,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刁镇的民营企业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圣泉”),从秸秆中深挖出一条产业链,依靠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3月初,记者走进济南圣泉的研发中心,里面有近百台高端仪器正在工作。研发人员正是借助这些装备,成功让硅碳负极电池的关键材料——多孔碳从实验室走进车间。这种看似普通的黑色粉末,以秸秆的木质素为原料,经过加工生成三维多孔结构,能够解决硅碳负极材料的缩胀问题,大幅提高电池容量和寿命。目前,企业正在扩大产能,更好满足下游庞大的新能源电池市场需求。这一创新发现,也为秸秆的利用找到一条新出路。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每年产生大约9亿吨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燃烧、还田等。从1979年成立开始,这家民营企业就跟秸秆较上了劲,研究如何从中挖出“绿色财富”替代化石能源。
创新至今,这条产业链不断延长。
在生物质展厅,记者看到了数百种秸秆的深加工产品,木糖、可降解餐盒、纸浆、燃料乙醇、生物炭等覆盖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
济南圣泉利用化学新材料技术研发出不少独门绝技:外层用酚醛树脂做的粉末状空心微球,中空结构既轻又抗烧,已经多次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隔热涂层;轻芯钢复合材料用于高铁、地铁的地板,可让“复兴号”减重1吨多,这一产品打破了外国垄断,并出口到德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算力对高频高速电路板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济南圣泉特种树脂研发经理李杨正在攻克特种电子树脂材料技术,经过两年的技术验证,他们已经陆续打通了多条产品线,通过独立自主创新,针对人工智能高端服务器、半导体封装等下游应用领域,突破了一批特种电子树脂材料的关键技术。未来,生产这些化学材料的原料,都将从石油转向秸秆。
产业链不断延伸背后,是创新链、人才链的支撑和赋能。
济南圣泉建设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集聚研发人员400余人,年研发投入超过4亿元,累计获得专利1200余项,其中800多项是发明专利,同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补充外脑”,产学研结合转化技术成果。投入数千万元采购高端检测实验仪器,为研发人员装上“火眼金睛”,精准解析各种材料的“DNA”。应用AI技术加速研发进度,每年检测样品超过10万批次。
“像这台仪器,可以检测出样品的全部元素成分。”高端检测实验仪器负责人彭国宝告诉记者,这就好比在济南大明湖里筛出一粒沙,可以帮助前沿研发人员更快地发现“新大陆”。
眼下,济南圣泉先进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在紧张建设,预计年底竣工,该项目将承担先进材料的研发、中试、检测等任务。
豪迈集团从濒临破产的维修车间成长为年产值百亿元的行业巨头,在多个细分领域占据世界第一;光威集团实现碳纤维国产化替代,从钓具领军企业转型为国产碳纤维行业隐形冠军;海丽雅集团助力“蛟龙”号完成多次下潜……目前,山东有23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全国第一。这其中,像济南圣泉这样的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如何提升手机、汽车、无人机等产品的电池续航时长,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华为等高端手机已经搭载上大容量的硅碳负极电池。鲜为人知的是,为锂电池“扩容”的关键材料其实来自秸秆。
40多年来,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刁镇的民营企业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圣泉”),从秸秆中深挖出一条产业链,依靠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3月初,记者走进济南圣泉的研发中心,里面有近百台高端仪器正在工作。研发人员正是借助这些装备,成功让硅碳负极电池的关键材料——多孔碳从实验室走进车间。这种看似普通的黑色粉末,以秸秆的木质素为原料,经过加工生成三维多孔结构,能够解决硅碳负极材料的缩胀问题,大幅提高电池容量和寿命。目前,企业正在扩大产能,更好满足下游庞大的新能源电池市场需求。这一创新发现,也为秸秆的利用找到一条新出路。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每年产生大约9亿吨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燃烧、还田等。从1979年成立开始,这家民营企业就跟秸秆较上了劲,研究如何从中挖出“绿色财富”替代化石能源。
创新至今,这条产业链不断延长。
在生物质展厅,记者看到了数百种秸秆的深加工产品,木糖、可降解餐盒、纸浆、燃料乙醇、生物炭等覆盖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
济南圣泉利用化学新材料技术研发出不少独门绝技:外层用酚醛树脂做的粉末状空心微球,中空结构既轻又抗烧,已经多次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隔热涂层;轻芯钢复合材料用于高铁、地铁的地板,可让“复兴号”减重1吨多,这一产品打破了外国垄断,并出口到德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算力对高频高速电路板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济南圣泉特种树脂研发经理李杨正在攻克特种电子树脂材料技术,经过两年的技术验证,他们已经陆续打通了多条产品线,通过独立自主创新,针对人工智能高端服务器、半导体封装等下游应用领域,突破了一批特种电子树脂材料的关键技术。未来,生产这些化学材料的原料,都将从石油转向秸秆。
产业链不断延伸背后,是创新链、人才链的支撑和赋能。
济南圣泉建设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集聚研发人员400余人,年研发投入超过4亿元,累计获得专利1200余项,其中800多项是发明专利,同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补充外脑”,产学研结合转化技术成果。投入数千万元采购高端检测实验仪器,为研发人员装上“火眼金睛”,精准解析各种材料的“DNA”。应用AI技术加速研发进度,每年检测样品超过10万批次。
“像这台仪器,可以检测出样品的全部元素成分。”高端检测实验仪器负责人彭国宝告诉记者,这就好比在济南大明湖里筛出一粒沙,可以帮助前沿研发人员更快地发现“新大陆”。
眼下,济南圣泉先进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在紧张建设,预计年底竣工,该项目将承担先进材料的研发、中试、检测等任务。
豪迈集团从濒临破产的维修车间成长为年产值百亿元的行业巨头,在多个细分领域占据世界第一;光威集团实现碳纤维国产化替代,从钓具领军企业转型为国产碳纤维行业隐形冠军;海丽雅集团助力“蛟龙”号完成多次下潜……目前,山东有23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全国第一。这其中,像济南圣泉这样的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