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功夫下在细处
2025-03-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张九龙
近年来,我国已实施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累计新开工改造25万个城镇老旧小区,1亿多人从中受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
房子和城市就像人一样,有新陈代谢。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公共空间不足、公共设施老旧、城市功能退化等问题开始凸显。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逾66%,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势不可挡。老旧小区改造看似是居住空间面貌的改变,实则是百姓生活品质的升级。让“老破小”焕发新活力、实现“逆生长”,关系着众多家庭的“幸福指数”,需要下更多细功夫。
问计于民要细。因地制宜、“一院一策”,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基本原则。老旧小区改造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脱胎换骨”。面对人口老龄、设计老旧、设施老化叠加的疑难杂症,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精准治病疗伤,倾听居民的意见很重要。动员社区、业委会、产权单位、业主、建设方等广泛参与,开通线上线下意见征集渠道,打造“马扎议事会”等议事平台……让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唱主角”,民生实事才能真正办进百姓的心坎里。
制度保障要细。老旧小区改造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磕磕绊绊屡见不鲜,一些地方甚至老毛病没解决完,又出现了新问题。比如,施工工序不合理、噪音和杂物扰民,工程建设留“尾巴”、迟迟难竣工,新安装的智能门禁成了摆设等。这些问题涵盖设计、招标、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只有将制度做细做全,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才能从源头上彻底解决。
长效治理要细。费了大力气,老旧小区的“面子”、“里子”实现焕新升级,后续的维护也得跟上。一方面,激发居民自治活力,基层党组织、社区、居民、物业等多方联动,制定长效管理机制,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抓好智慧社区建设,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精细化治理新路径,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细微之处见成败。“好房子”是“好日子”的重要一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想明白、干实在,让“老房子”进化成“好房子”,百姓的生活会过得更加有滋有味、有里有面。
近年来,我国已实施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累计新开工改造25万个城镇老旧小区,1亿多人从中受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
房子和城市就像人一样,有新陈代谢。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公共空间不足、公共设施老旧、城市功能退化等问题开始凸显。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逾66%,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势不可挡。老旧小区改造看似是居住空间面貌的改变,实则是百姓生活品质的升级。让“老破小”焕发新活力、实现“逆生长”,关系着众多家庭的“幸福指数”,需要下更多细功夫。
问计于民要细。因地制宜、“一院一策”,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基本原则。老旧小区改造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脱胎换骨”。面对人口老龄、设计老旧、设施老化叠加的疑难杂症,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精准治病疗伤,倾听居民的意见很重要。动员社区、业委会、产权单位、业主、建设方等广泛参与,开通线上线下意见征集渠道,打造“马扎议事会”等议事平台……让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唱主角”,民生实事才能真正办进百姓的心坎里。
制度保障要细。老旧小区改造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磕磕绊绊屡见不鲜,一些地方甚至老毛病没解决完,又出现了新问题。比如,施工工序不合理、噪音和杂物扰民,工程建设留“尾巴”、迟迟难竣工,新安装的智能门禁成了摆设等。这些问题涵盖设计、招标、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只有将制度做细做全,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才能从源头上彻底解决。
长效治理要细。费了大力气,老旧小区的“面子”、“里子”实现焕新升级,后续的维护也得跟上。一方面,激发居民自治活力,基层党组织、社区、居民、物业等多方联动,制定长效管理机制,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抓好智慧社区建设,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精细化治理新路径,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细微之处见成败。“好房子”是“好日子”的重要一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想明白、干实在,让“老房子”进化成“好房子”,百姓的生活会过得更加有滋有味、有里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