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人形机器人迎来“楚才”
2025-03-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湖北日报记者 文俊
近日,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家咖啡馆里,一台机器人倒好咖啡并递到顾客手上——这是武汉大学人形机器人“天问”来店里实习了。
一个月前,“劳动者”“荆楚”“神农”“天问”“楚宝”等10款“楚才”人形机器人在武汉市洪山礼堂组团“开工”,“天问”握话筒、递话筒并同步语音交流的场景受到关注。
去年4月,湖北组织省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科研攻关,“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正是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丁汉院士团队,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以及武汉光谷华汇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黄强教授团队研发。
其中,“劳动者”系列由陈学东院士团队与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身高1.8米、体重95公斤,双臂强壮有力,能举起百斤重物。
“荆楚”人形机器人由丁汉院士团队研制,能够实现视、听、触等多模态融合感知和表情交互,通过3D面部扫描和面部建模技术,还能定制形象,高度模仿人类相貌。团队研发的另一款“神农”机器人,则能够在多种复杂的地面自适应行走,在受到外部推拉扰动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运动控制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走、跑、跳、摔、滚、爬,武汉光谷华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楚宝”系列人形机器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关节,在意外摔倒后,能够自主调整姿态并重新站起,继续前进执行任务。团队借鉴了航空航天领域的经验,在研制中采用新型材料,有效解决了强度问题。
能握手、会递话筒,刘胜院士团队研制的人形机器人“天问”有38个自由度,能单手抓握苹果。目前,“天问”的核心零部件实现了80%的“鄂研鄂产”。
近两年,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有望成为新的颠覆性产品,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2024年3月,湖北出台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相关文件。4月,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楚才”人形机器人突破研发工程,决定组织省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揭榜挂帅,抢占人形机器人赛道。突破工程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与责任书,提出到2024年底力争3款机器人亮相。湖北省发改委根据有关工作部署,会同省财政厅、科技厅、工信厅等持续推进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同步产业化、生态培育等工作,多方力量汇聚成合力。
湖北人形机器人实现从0到1,创造了国内少有的时间短、见效快的研发经验。
“双方强强联合,有效缩短了研发周期。”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少华称,陈学东院士团队拥有人形机器人的前沿技术,格蓝若公司则在电力领域深耕多年,敏锐地捕捉到了偏远地区电力运维中“以机代人”的需求。今年底,“劳动者”将投向变电站巡检和运维场景进行试点应用。
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楚才”大军将迈向更高、更强、更先进。
近日,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家咖啡馆里,一台机器人倒好咖啡并递到顾客手上——这是武汉大学人形机器人“天问”来店里实习了。
一个月前,“劳动者”“荆楚”“神农”“天问”“楚宝”等10款“楚才”人形机器人在武汉市洪山礼堂组团“开工”,“天问”握话筒、递话筒并同步语音交流的场景受到关注。
去年4月,湖北组织省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科研攻关,“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正是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丁汉院士团队,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以及武汉光谷华汇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黄强教授团队研发。
其中,“劳动者”系列由陈学东院士团队与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身高1.8米、体重95公斤,双臂强壮有力,能举起百斤重物。
“荆楚”人形机器人由丁汉院士团队研制,能够实现视、听、触等多模态融合感知和表情交互,通过3D面部扫描和面部建模技术,还能定制形象,高度模仿人类相貌。团队研发的另一款“神农”机器人,则能够在多种复杂的地面自适应行走,在受到外部推拉扰动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运动控制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走、跑、跳、摔、滚、爬,武汉光谷华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楚宝”系列人形机器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关节,在意外摔倒后,能够自主调整姿态并重新站起,继续前进执行任务。团队借鉴了航空航天领域的经验,在研制中采用新型材料,有效解决了强度问题。
能握手、会递话筒,刘胜院士团队研制的人形机器人“天问”有38个自由度,能单手抓握苹果。目前,“天问”的核心零部件实现了80%的“鄂研鄂产”。
近两年,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有望成为新的颠覆性产品,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2024年3月,湖北出台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相关文件。4月,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楚才”人形机器人突破研发工程,决定组织省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揭榜挂帅,抢占人形机器人赛道。突破工程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与责任书,提出到2024年底力争3款机器人亮相。湖北省发改委根据有关工作部署,会同省财政厅、科技厅、工信厅等持续推进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同步产业化、生态培育等工作,多方力量汇聚成合力。
湖北人形机器人实现从0到1,创造了国内少有的时间短、见效快的研发经验。
“双方强强联合,有效缩短了研发周期。”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少华称,陈学东院士团队拥有人形机器人的前沿技术,格蓝若公司则在电力领域深耕多年,敏锐地捕捉到了偏远地区电力运维中“以机代人”的需求。今年底,“劳动者”将投向变电站巡检和运维场景进行试点应用。
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楚才”大军将迈向更高、更强、更先进。